九年级历史教案:《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http://www.newdu.com 2025/09/26 11:09:5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各位评委好: 我是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三中学的教师陈晓锐,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新文化运动》。对于《新文化运动》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思考,我想从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教学理念、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感悟与反思五个方面来解说。一、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分析 1、课标分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课的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这些要求都属于识记层次,要求学生通过新文化运动这一事件爆发的始末,能够列举出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达到了解该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可。 2、教材分析:本课是华师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的内容。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洋务派为首的地主阶级掀起的洋务运动,从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来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而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教学中如何贯穿近代化起步从经济、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我觉得是教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而如何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在教学中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本课则处于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由表及里的更深层面的探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使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情分析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已经知道中国近代史上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史实。而本课是思想上的探索,是以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新思想为主要目标的。特别其背景由于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孔子的思想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击破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地位,对孔子的质疑,基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不易理解的,必须从他们的层面来分析封建的旧礼教、旧道德、旧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才可以达到学生认知的水平。我认为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其原因是这里的新道德是资产阶级的新道德,即提倡人权、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等,旧道德主要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儒家传统道德的核心思想)。我认为这点学生不易理解,须老师正确的引导。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通过对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再结合对资源的整合,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 ②、知道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有关知识及基本内容(二)、能力与过程: ①、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史料,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原则和方法。 ②、归纳整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主要阵地、地位及作用等。 ③、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了解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面对民国初年思想文化领域的封建复古逆流挺身而出,为打破传统精神枷锁针锋相对地展开激烈斗争的史实,逐步树立作为国民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心和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培养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学风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②、新文化运动是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弘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传统腐朽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促使人们积极的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立了条件。树立起民主、科学的意识和信念。 ③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对地位和作用,树立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为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2、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设定本课课标所要求都是识记层面。而课本是从“陈独秀与《新青年》”、“文学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个子目来设定教材的。根据课标要求,我把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代表人物设计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因为本课的课标要求不高,很容易达到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我认为要把新文化运动内容和代表人物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思维中形成一个明晰的线索,而此时就会出现人物和内容如何统一,特别是文学革命究竟指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这场革命?如何才能体现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的性质?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我把教学难点定位在文学革命上。三、教学理念、教法学法的选择 设定了教学目标,确定了重点难点,下面就看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去教,帮助学生如何去学了。 1、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课程目标融为一体。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加强过程性和体验性目标,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这一课的基本理念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历史思维的方法和原则。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2、教法 ①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层层设疑,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教师讲解法:本课属于文化课,如何达到认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从表及里,层层递进的,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必须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讲解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从而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由器物的学习——制度的学习——思想文化的学习。 ③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再让学生试着寻找史料来证明结论的正确。也就是教给学生“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并掌握这一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 ④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3、学法 自主学习法、阅读法、及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分析史料,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去探究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1、导入新课 鉴于本课的主题是新文化运动,特别是在第一子目录的题目是“陈独秀和《新青年》”,所以,我决定本课采取开门进山的方式。如何一下子就进入教材,学史必须和现实相结合。于是就事论史,让学生不仅要及时进入教材还要了解学史的目的。我就首先展示今年刚刚建成的“独秀园”中大型浮雕入手,通过我的解说,学生慢慢的随我的思路想到了陈独秀,想到了今天的中国还建造了那么气势宏大的园林来纪念他,可见此人的了不起,从而带着好奇进入了课堂,并且也创造了历史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理念,我在设计导入词中以一种亲和的话语,好象在谈话间,不知不觉中,就把学生带入我设计的程序中:师:(师生问好后)很好啊!那么,我首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旅游景点,这个地方今年国庆节才向游人开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屏幕展现的是一个名为“惊雷”的大型浮雕,它以五个板块展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一生,坐落在今天安徽省安庆市“独秀园”入口广场。那么此人有何德何能被后人修建如此壮观宏大的建筑来纪念呢?此人是谁呢?生:陈独秀!师:对!在独秀园牌楼两侧,我们还看到有四个大字…… 生:民主、科学师:陈独秀,何许人也?“民主”、“科学”是什么含意?他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随我一起打开课本P42,共同学习《第7课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子目录“陈独秀和《新青年》”。 2、讲授新课 我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通过围绕一个主题、突出一个重点、突破一个难点来进行的。 (1)围绕一个主题:我认为本课的主题是就是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如何爆发的?它的内容、口号是什么?出现哪些代表人物?并且这场运动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些都需要和同学们共同完成。因而为了突显主题,我重新整合了教材,由课本的三个子目录 “陈独秀和《新青年》”、“文学革命”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直接转化为新文化运动一个主题两个板块来学习。即“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二、新文化运动内容”。在新文化运动内容中包含了主要代表人物的学习和这场运动地位与作用的学习。而如何转化成我所设计的内容,并且以此为线索贯穿整节课呢?仍让通过导课学习陈独秀,作为过渡来实现。我的处理如下:师:昨天已经布置了作业要同学们查阅有关陈独秀的资料,哪个同学把你准备的资料和大家共享一下呢?生1:略师:这个同学准备的很详细。在他的介绍中,我们不仅知道了他发起和组织了新文化运动,创办了《新青年》,还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那么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呢?它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呢?为什么会爆发这场运动呢?这场运动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有什么联系呢?首先请同学们根据预习,从第一段中解读并归纳出有关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我觉得既共同学习了陈独秀这个人,对他有了一个初浅的了解,也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一个启下的作用,很自然就进入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之中。并且开始围绕主题“新文化运动”而展开。 [处理整合教材的理论依据:依据《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在这个主题的学习中,我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法、教师指导归纳法来完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