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历史 > 综合辅导 >

九年级历史教案:第十一课 难忘九一八(2)


    (多媒体) 这是西安事变纪念馆, 这是里面展出的一份1936年12月13日的《西北文化日报》,你能根据下面的几幅图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张报纸上登载的内容吗? 【学生讲述】【教师补充】(学生在课本上落实知识点)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都是东北军将领,在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迫使下,率领东北军撤入关内,携家带口前往陕西进攻红军。张、杨两位将军接受中共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而蒋介石不但不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调动大批军队围攻红军。当他听说张、杨二人密切和共产党人接触的消息后,勃然大怒,1936年12月初,他亲自到西安督战。蒋介石到达西安后,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劝告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甚至张学良哭着劝蒋也遭到蒋介石的怒斥。张学良、杨虎城看到蒋介石一意孤行,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爱国之心使他们毅然决然地决定以下犯上,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逼他抗日。 1936年12月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多媒体)二、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一) 原因:(二)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三) 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四) 方式:“兵谏” (五) 目的:逼蒋抗日【活动西安事变新闻报道】《西北文化日报》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事态如此发展,将会引起国内、国际时局的怎样变化呢?为更好地掌握第一手材料,各报馆派了多名记者专赴延安、南京、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等地详细调查情况,下面是这些记者从各地发回的消息。赴东京的记者:同胞们,西安事变后,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发生强烈反响,局势极为紧张。我是报社派往日本东京的记者,我了解到日本企图利用这一事件挑拨中国国内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从中渔利,扩大对中国的侵略。12月17日,日本外相声称:“南京政府绝不能与张学良妥协,否则日本政府将不能坐视”,并暗中支持何应钦向西安进兵。  赴华盛顿的记者:我是专赴华盛顿负责了解美国方面动态的记者。西安事变后,美国白宫也召开紧急会议,经过讨论,他们支持和平解决这一事变。因为担心中国国内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将会排挤美英在华的势力。他们主张,只要蒋介石还能继续统治下去,不妨就和共产党采取某种形式的联合。  赴延安的记者:我是赴延安调查的记者。我了解到当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延安后,党内、红军指战员中基于爱国义愤,十年内战的阶级仇恨,许多人希望杀死蒋介石。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指出事变发展的两种可能的前途:或者爆发内战,这一前途不利于中国的抗战而有利于日本的侵略;或者和平解决而结束内战,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建立起来,这一前途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抗日。中共决定争取实行第二个前途,为此,他们准备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前往西安帮助张、杨同蒋介石谈判。获息,周恩来将于近日去西安谈判。  赴南京的记者:我是赴南京方面的记者,现向大家报道南京方面的情况。事变后,南京方面就炸开了锅,意见不一。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主张讨伐张学良,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12月16日,何应钦自任讨伐军总司令,调大军进攻潼关,又派飞机准备轰炸西安。而国民党亲英美派竭力主张和平解决这一事变,有消息说,宋子文、宋美龄也将到西安和张、杨谈判。事变结局如何?这将是每个中国人所关心的问题。【学生讨论回答】从这些报道中你看出当时怎样的紧张局势?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叙述。西安事变最后如何解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如此结局有什么重大意义?【教师总结】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内部也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但是最终我们的党从民族利益出发,从全国大局考虑,认为应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面对复杂的形势,张、杨两位将军也感到局面难以处理,于是他们诚意邀请他们信任的中国共产党帮助解决西安事变。12月日,中共派周恩来、王若飞、秦邦宪等三人飞往西安,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而蒋介石在中共以大局为重的爱国感召影响下,同意停止内战,与共产党合作,这样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张学良、杨虎城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多媒体)(六)结果: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教师提问】同学们如何评价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呢?
    【学生讨论回答】爱国将领。 没有他们就不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教师总结】对!周恩来高度评价了张、杨二位将军的历史功绩,称他们是“千古功臣、民族英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件大事——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下面我们共同来完成两张表格事件名称时间地点发动者结果九一八事变 1931年 9月18日 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日本侵略者东北三省沦陷,中国开始局部抗日西安事变 1936年 12月12日 西安张学良杨虎城和平解决,释放蒋介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作业布置教学反思感觉这一课,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难得的情感契机――以谁的利益为重,决定行动。九一八东北沦丧,根本原因是蒋以党的得益、以集团得益为重的结果;张杨为何兵变,张扬不是不反共,但为何陡然反蒋,究其原因当是利益重心的转移,转为以民族利益为重。中共缘何弃十年深仇血恨,携手于蒋?无外就是以民族利益为行动着眼点。所以,利益重心决定他们不同的选择和行动,也同时决定历史的评价。民族利益为重者,至今人们纪念之,跟随之,反之,弃离。全课中,从九一八着手,就围绕代表谁的利益,决定相关行动来进行,将二件大事,三方表现联系起来,给学生另一个看历史的视角,这是重方法传授和过程体验的教学尝试。是否在了解九一八前因后果后,分析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引出利益-行动论。进而,由学生学习西安事变,按“利益-行动”论分析三方采取行动的原因。导致的结果,来映证这一观点。最后,还是回到利益――行动上来,联系生活,认识到在大是大非面前,偶们青年学生当如何决定自已的行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