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教案:强调“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恰当吗?(2)
http://www.newdu.com 2025/09/27 08:09:2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反方:洋务派还是很重视新式教育的,据不完全统计,洋务派共创办各类学校24所(其中培养外语人才的7所;培养工程、兵器制造等人才的有11所;培养电报、通讯人才的有3所;培养军医人才、陆军人才的各1所),培养了一大批近代科技、军事人才,并开了学习西方的风气。至于洋务派派遣的留学生,尽管事实上只有第一批顺利完成了学业,但就是这不足40人的第一批留学生,在西方各国较全面地接受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教育,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而洋务运动中又翻译了一些西书,传播了新知识,后来许多参加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都是通过以上方式得到启发,从而投身于革命。从一定意义上说,洋务运动为维护清朝统治,却培养一批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者,这也是清政府始料不及的结果。反方:洋务运动是中国向近代化靠拢的第一步,尽管这步走得有些踉踉跄跄,但毕竞是迈出去了,这就是洋务运动对于中国最大的贡献。三、教师说课本节课通过师生努力,意见逐步趋向一致,补充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的看法,打破了教材的传统结论,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洋务运动影响的争论是学生思想碰撞而产生的火花,通过辩论,培养了学生批判、质疑的精神和思辨能力。但是受时间限制和本人过分希望突破教材的结论等因素,所以未能教会辩论双方辩论的标准,这是本节教学的遗憾。在教学中,学生会发现许多问题,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讨论,因为学生只会对那些能够发表自己观点,展现自己独到见解,有发挥余地的问题感兴趣。教师可以从中选择一些作为研究性的课题展开教学,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关于洋务运动的讨论,涉及对传统观点的质疑,所以,学生都很认真,学校图书馆、区图书馆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有些同学为了汲取最新成果,还用双休日到上海书城,用了整整一天时间坐在地上摘抄资料,有些学生从网上下载了相关内容并制成了多媒体课件。这次研究,令我最为得意的是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我利用网络找到了大量的洋务运动人物、相关企业、产品等的照片,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直观性,而学生在网络中也找到了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做成多媒体课件,展示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现代信息技术给传统历史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四、专家点评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什么问题是最值得“研究”的?在基础型课程中,不仅仅是来自学生的有兴趣的问题,而且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这一“研究”能够深化和激活已学的历史知识或技能;二是学生必须对此研究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准备;三是这一“研究”可能进一步开拓学生学习的视野和热情。从这个意义上看,本课题研究的选题是恰当的,再加之信息技术的运用,效果可以预见。教师由此而“得意”,也在情理之中。可以商榷的是,“教师说课” 中认为这次“研究”的结果是“对教材的一个小小的突破,它打破了教材的传统结论”,这与“背景介绍”中,承认教材已有一定改进似相矛盾。如果认真阅读教材就可以发现,教材并没有否认洋务运动的客观作用,而且在多处做了肯定。问题是与分析洋务运动的失败相比,显得薄弱了,对其长远影响也未作集中分析与评论。所以,与其说是对教材的“突破”,不如说是对传统观点的突破,是对教材的不足进行弥补或再开发。问题还在于,教师虽然已认识到之所以花这么多精力,用现在这样的方式,不仅是因为要让学生对洋务运动有客观、全面的认识,而且还有更深层的目标,即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精神和思辩能力”,但对能力目标的设想似还抽象了一些,如定位在“怎样客观、全面地理解和评价过去的事实”及其具体目标上,“遗憾”就会少一些,教师的任务就不仅是真正地“放”,而且能适时、到位地“导”了:第一,“你确认的事实是从那些资料中得出的?”“你是否考虑过这些资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你是否看到过不利于自己观点的资料?对这些资料你怎样理解和解释?” 第二,“你不同意的观点在对事实的认定上哪些是对的?哪些还有问题?或不够全面,或缺乏客观性?你能简要说明一下吗?” 第三,“你的评价标准呢?能不能用比较明确的话向大家介绍?”“能否解释一下这个标准为何是正确的?”“你觉得对方的评价标准如何?请说明你的判断?” 第四,“当我们对事实进行了确认,对评价标准作了统一,为什么还有分歧?想一想各自的推理逻辑是否有问题?”“如果用发展的观点或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能否合二为一?想一想,我们曾经作过许多这样的评价……” 第五,“其实,不够正确或不全面的评价也有其合理和可理解之处,通过对这些评价的再认识、再评价,会有助于我们的认识更正确、更全面,你们说是吗?” 以上提问是基于具体目标定位后的可供选择的教学行为,具体应用须相机而行,但用足“活动”空间,培“实”思维能力,似无疑义。 (摘自:《历史教学》2003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