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教案:让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难忘九一八》互动模式说课稿(3)
http://www.newdu.com 2025/09/26 07:09:43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4、图示法:利用图表动画的闪动效果,闪动东北三省的地图,讲哪闪哪,准确形象,可以加深学生对东北人民亡国之痛的感慨。 5、概括总结法:利用框架结构展示知识的系统性、概括性、关联性,利于学生掌握记忆,同时形成整体性的认识。如利用框架结构图示进行小结等。 6、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互动教学与认知理论所倡导的一样,把学习者看到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仅仅一本教材很难达到学生主动完成信息加工和意义构建的目的。多媒体课件技术不同程度地支持影响历史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诸因素。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对学生大脑的多重刺激,优化学习效果,充分显现集声、文、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的功能,有利于立体教学的实现,尤其可以帮助学生创设一种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记忆。如利用多媒体播放《松花江上》和两首新编《九一八小调》等,由歌词引发出许多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7、情景演示法:结合初二学生的好动、活泼、爱表现等特征,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周恩来与西安事变”,培养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三、说学法斐斯泰洛齐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杜威结合心理学因素也指出:“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没有思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就无法谈教育的质量。”这一点反映在历史课上尤其突出。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将有关知识重新提炼、总结,久而久之,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即培养学生认知规律,获得元认知能力。在本课的学法上,我注重: 1、阅读法:包括课内、课外阅读。使用这种方法目的在于:把学生从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自己动手掌握知识的主动者,从而达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根据教材的发展,设计比较能让学生思考甚至讨论的题目,充分体现师生互动,促进这堂课发出闪光点。如指导学生阅读和悼念有关杨靖宇和赵一曼的事迹和西安事变等资料。 2、分析归纳法:此法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过程注重与阅读法和图示法结合。如分析归纳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策划者、事变的两个步骤等。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将班级分为不同的异质小组,互相帮助,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如学到“为什么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或“西安事变如何解决?如何处置蒋介石?”将知识交与学生解决,老师指点,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后自行讲解。此法不仅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注重生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4、讨论法:这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中活跃课堂和思维的极佳方式。此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注重学生元认知能力和系统化思维的培养。如本课关于“西安事变的背景和意义”的讨论,一方面可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对好的同学来说,可以开发其智力,培养其纵向、横向综合考察历史现象的能力;对学困生而言,可以再次理解消化,强化记忆。 5、表演法:这种方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这也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中活跃课堂的极佳方式。此法注重学生自编自演,是锻炼学生胆量及听、说、读、写、演能力的最好方法,学生参与意识强烈,符合其身心特征。就本课而言,主要是让学生自编自演“周恩来与西安事变”。 6、联系实际法:读史明智,历史的教学应为今天的现实服务。通过学习日本侵华的历史,让学生尽可能深刻地认识到战争非正义性和残酷性,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主旋律的认识。如在课后布置“‘九一八事变’给我们什么启示?”,以让学生更加珍惜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四、说教学程序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初二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采取师生一体在上,教材在下的倒三角的互动教学模式,充分注重对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进行如下教学程序:创设情景,引入新知——分析——小组合作——资料研习——讨论——表演——归纳、目标检测——教学小结。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3分钟)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播放《松花江上》,创设课堂教学情景,由歌词导入新课。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5分钟) ①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策划者、两个阶段——分析归纳法; ②蒋介石不抵抗、东北迅速沦陷——小组合作学习法; ③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抵抗——资料研习法、图示法; ④西安事变的背景——讨论法; ⑤西安事变的经过——小组合作学习法、阅读法、表演法; ⑥西安事变的意义——分析归纳法。 3、目标检测,教学小结(4分钟)再度明确教学目标尤其重难点。通过子目的知识联系,围绕“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这一主线,将三部分内容: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历史串成线,层层递进,概括总结,辩证认识:“侵略引起反抗,反抗制止侵略”,构建整体知识框架。 4、历史与现实结合,读史明智(3分钟)教育是为现实服务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以学生的元认知发展为中介,即学生能力的提高的前提是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因而在本课的课外思考题的布置上,充分地注重教育的现实性。如思考“‘九一八事变’给我们什么启示?”体现读史明智的思想,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总之,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围绕主体性教育思想,通过学生、教师、教材三方面的互动设计,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培养学生主动了解历史、感知历史、体验历史、认知历史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这也正体现了新时期历史教学的“个性、创造性”的核心思想。历史课堂教学应树立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不但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上得到积极的发挥,而且要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也只有这样,历史课堂教学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节拍,充满无限的生机和魅力。从课堂教学的互动入手去探讨课堂潜力的开发,是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的一条捷径。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说课:“让历史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附:板书设计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地点(东北沈阳) 3、策划者(日本关东军) 4、两个步骤:①制造柳条湖事件;②炮轰沈阳城,进攻北大营。 5、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东北沦陷。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杨靖宇、赵一曼)三、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的背景; 2、西安事变的时间、经过(1936年12月12日); 3、西安事迹的和平解决及意义。附:新编《九一八小调》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