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历史 > 综合辅导 >

九年级历史教案: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2)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取得的成就。(3)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和意义。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排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通过引导学生观赏小组展示、对比图表、查阅相关资料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3)运用小组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4)通过联系家乡汽车工业──“一汽”的发展,帮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更好地了解建国后中国经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5)通过问题设置,逐层引导,培养学生在思索中获得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2)通过对家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发展历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激发学生为建设家乡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积极风貌。(3)使学生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成就。 ●教学重点(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2)第一部宪法的颁布。重点突破:(1)通过课前导学,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式学习。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编排历史短剧“一五计划的背景”、设置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如: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产业结构及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等问题的设置突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内容是当时中国正确的选择。(2)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查阅的资料及学生的小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民主法制建设也在进行当中,因而才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难点突破:指导学生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情景再现,从中体现宪法制定的简要过程;同时,播放相关影音资料,渲染气氛,化解年代久远给学生带来的生疏感,使学生理解宪法中对于国家政权性质、政治制度的规定,化解难点。 ●教学方法(1)比较法。(建国前后工业发展状况的对比,通过和其他国家工业势力的比较,使学生看到我国落后的一面,从而理解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2)探究式教学法。(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3)情景体验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呈现方式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创设历史情景,在感悟中得到锻炼和提高)(4)讲述法、讲解法。(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对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5)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师授课及学生展示都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学习) ●课前导学(1)发给学生预习提纲,全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按照学生学习兴趣分成四小组,分别主要查阅“工业化起步的背景”、“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两组)及“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的相关资料。(2)了解家乡长春──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呈现方式展示小组的主要学习成果。 ●教学渗透点(1)使学生深刻认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增强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2)使学生初步了解建国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总方向,即以工业化发展为主,改变传统的落后农业国的现状。(3)联系现实,联系家乡工业发展,增强学生担负国家、家乡建设的使命感。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 教师讲授:同学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28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终于能够扬眉吐气,以独立的姿态昂首于世界东方。然而,面对西方国家的强大,新中国在建国后也在积极寻求着经济的起步和发展。 (整节课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为主,教师加以引导、补充) 倾听教师的导入,学生在知识回顾中进入课堂学习的氛围当中。 划分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使学生之间的合作式学习得到增强。课堂上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 “一五”计划 (历史背景-第一小组) 组织其他学生观看学生展示。 针对学生表演给予适当表扬和评价。学生的表演可能会很稚嫩,但要给予鼓励、支持。 学生表演结束后,可从学生设计的几个问题切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中国急需进行经济建设,工业发展落后。 讲 解 员:各位同学大家好,通过我们的课下探寻,了解到新中国刚成立之初,政治上的独立,并不等于经济上、外交上也有着有利的内外部环境,因此,我们面对中国特有的国情,国家的领导人们都有着深深的思考。请欣赏我们小组为大家带来的历史短剧──《探索》,希望大家认真观看,在短剧中找寻屏幕显示问题的答案。(展示自制幻灯片) 学生表演短剧:《探索》 地点:北京中南海会客厅时间:1952年 人物:毛泽东 周恩来道具:桌椅、茶壶、茶碗 (附在后面) 问题: 1、短剧中所描述的中国国内外局势如何? 2、当时中国的工业实力与他国相比,情况是怎样的? 在“课下搜集资料─课上发布信息─运用多种方式呈现─思索探究、共同提高”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信息整合、讲述历史史实、短剧表演等。 学生根据短剧内容思考、回答问题的同时,就明确了中国制定“一五”计划的原因。 “一五”计划 (历史背景-第一小组) 在上一环节之后需要引导学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中国存在的产业结构是什么? 2、怎样划分工业为重工业和轻工业?(这一点很重要,许多学生对此都是一知半解) 教师此时要加以解释、说明。用幻灯片出示其概念。引导学生在身边寻找例子。 明确以上概念之后,引发学生小组讨论:面对当时中国的国情,如果让你来决定,该如何做才能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中国国力呢? 要求: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对于所持观点必须说明原因。 学生回答: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农业、商业、手工业 虽然地理课学过这一划分,但多数学生对专有概念都只有印象,知识点还是较为模糊的。 学生在教师讲解完概念后能够较为准确的分别举些例子。 学生观点1:新中国建国伊始,美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虎视眈眈,企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中,为防御外来侵略,必须大力发展重工业,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重工业是支撑起社会主义大厦的支柱性产业。 学生观点2:实现工业化是当时改变国家工业落后的唯一出路。中国近代近百年来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工业落后。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国家要富强,就得发展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学生观点3:要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这些行业投资少,见效快,且又能改变人民生活水平。 学生观点4:要想建立坚固的国防力量,要制造汽车、飞机、坦克等先进武器,必须优先发 展重工业。 学生回答不准确是意料之中,但正因如此,他们才会更加关注。 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培养学生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教材及短剧中多方面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培养学生用创新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五”计划 (历史背景-第一小组) 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归纳出经济发展的方向是:重点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其他行业。 教师讲解:“一五”计划的制定(1953-1957年)和“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学生观点5:发展轻工业,确实省钱,效果快,可以直接改善人民生活,但是如果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设备从哪来啊?如果还从国外进口,中国就永远也脱离不了拐棍,而获得独立。 学生归纳:为了巩固新中国政权,为了使中国的经济得到发展,首选是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其他行业,并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的结论与党中央制定的“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相同的,可让学生体会到党中央决策的正确性。并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 (交通运输业-第二小组) 教师可与学生一同欣赏。并对讲解员的讲解进行补充或更正。 讲 解 员:大家好,我们是“交通运输业展示小组”。首先由一名同学现场写一幅字,请大家猜猜其中指代的是哪项事物?在他写字的空档时间,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动听的歌曲.(学生展示自制幻灯片,播放《青藏高原》片段。) 学生现场泼墨书写两句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讲解员:众所周知,这首歌的名字是《青藏高原》,这首老歌由于李那的演绎,也由于旋律的优美,成为我国乐坛的经典之作。是的,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风景十分壮观,但是由于山脉相连,交通很不方便,一五计划期间,在西北地区,我国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三条公路。从此,青藏地区与内地有了更多的联系,也便利了边疆同内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学生在展示中注重了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在轻松的音乐氛围中,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了解未知的事物,可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放飞思绪。 “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 (交通运输业-第二小组) 教师要指出: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是一首词而非一首诗。 教师要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表扬,也要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勤于自学、合作探究、展示成果的学习兴趣。 讲解员:谁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及创作背景? 学生回答:是毛泽东所做的词《水调歌头·游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一桥”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1956年6月,毛泽东从武昌横渡长江,时值武汉长江大桥全面竣工。因而体现在毛主席的词中。 讲 解 员:是的,武汉长江大桥于1957年建成,词中这两句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恢弘气势和他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家建设成就之一,为“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在共和国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除此之外,全国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巨大发展,宝成铁路、鹰厦铁路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一倍。 在历史学习中挖掘与之相关的文史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是学生思维拓展、知识整合能力的一种体现。 通过学生现场的书法表演及学生自制幻灯片中歌曲、图片的介绍,可让同学们收到视觉上的感官认识及思维上的理性认识。 “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 (工业-第三小组) 教师衔接:好的,感谢第二小组的同学带来的别具特色的资料发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