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教案: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2)
http://www.newdu.com 2025/09/27 10:09:41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工业、农业、商业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就,除了交通运输业,还有哪个行业喜报频传呢? 讲 解 员: 大家好,我们是“探寻东北老工业发展”旅游团,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行列。通过多方面的课下调查,我们了解到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就有一万多个。请看大屏幕:(展示自制幻灯片)在一五计划期间,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同时还有三个“第一”: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制定的发展东北的经济政策。家乡长春作为其中的基地之一,可从家乡发展的角度鼓励学生探讨,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 “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 (工业-第三小组) 认真听取讲解员的介绍。既然是要突出家乡史、地方史,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教师就要在课前对学生要讲授的内容加以了解,帮助其完善内容,提炼核心要点。在学生讲解中适时加以补充。 教师讲述:感谢第三小组在访谈中向我们介绍了“一汽”的发展历程。它在我们身边验证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中所取得的成就。建国初期工业建设的强劲发展势头,表明了新中国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和富强的历史真正揭开了新的篇章。 讲解员:另外一个嘛,我先卖个关子,先问问大家谁知道在新中国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我们的家乡长春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FLASH动画。 学生回答:“一汽”的厂标。 讲 解 员: 非常正确,1953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市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市郊区落成。正因为长春市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重要项目,且坐落在我们的家乡──长春,对我们理解和掌握这段历史,思索振兴家乡的途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经由我们调查,向大家还原了我们的采访经历。请欣赏小品《“一汽”的昨天和今天》(附在后面) 讲 解 员: “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等都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的实力。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一汽”在全国、全省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回答:50年来,“一汽”的确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领军人物”和世界汽车工业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一汽”建在吉林,是历史的选择;吉林拥有“一汽”,更是吉林的财富。 从“一汽”发展的光辉历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它给吉林人民带来了喜悦与激动、自豪与荣耀。而“一汽”注重效率、永争第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已经化作吉林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同学们在感受这种精神的同时也能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为祖国、为家乡建设出力。 对家乡汽车工业发展的展望 教师引导:那么,如何使中国的汽车工业走出低谷,在进口车与国产车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党中央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仍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其中重要基地之一的我们的家乡长春,在2005年长春市汽车工业经济整体下滑的不利情况下,作为“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2006年长春将如何破解汽车产业发展的难题,长春的汽车工业将何去何从?未来的长春汽车行业将如何促进其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教师讲述:同学们的建议都很好,2005年12月28日,“长春汽车行业协会年会”上,全市汽车行业的代表一同寻找着答案。 根据本课所学,联系现实,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学以致用。 思索提高: 课后思考题:你知道长春的工业都有哪些?你能为家乡发展献力献策吗?就让我们展望一下长春的明天吧! 学生分析汽车工业走入低谷的原因: 1、 价格问题。 2、 燃料上涨。 3、 保养、维修费用。 4、 交通拥堵。 5、 进口车有其物美价廉的优势。 学生回答:扩路、扩大汽车连锁规模、开发研制经济实惠且耗油较低的车型等等。 学生观看屏幕:1、长春市汽车零部件将进入美国市场;2、五年后长春市汽车产业将达3000亿;3、汽车产业开发区每年都要“长”;4、重点发展“环保车”;5、全力打造零部件出口基地。 学生引发讨论,有赞同意见也有自己的看法。 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将问题简单化,便于初中学生对专业问题的理解。这符合初而学生的认知特点。 虽与专家的意见相比学生的分析都是比较表层化,想法也很简单,但却可以看出他们在动脑思考,想去为国家富强、家乡发展解决一些问题,这就是一个进步。 在中学时代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对于中国民族的振兴有着深远意义。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师讲述: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也在加紧进行。接下来我们有请第四小组的同学为我们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从新闻报道及教材中回答以下问题: 1、 宪法规定,我国国家性质是什么? 2、 我国坚持谁专政? 3、 宪法规定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引申思考: 可联系政治学科进行思考: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什么? 第四小组:现场新闻报道──《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记者: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您收看“新闻直通车”栏目。现在是北京时间1954年9月28日,历时14天的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中南海即将闭幕。本次大会,全国的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请跟随我们的镜头到现场去看看。(播放资料片片段) 记者:我们在现场了解到,此次大会的一项重要议题就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们来采访一位代表。这位同志您好,请问您是哪个省份的人民代表? 人大代表:我是吉林人。 记者:哦,原来是家乡来的,太好了!您能就此次颁布的宪法给我们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吗? 人大代表:好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主法制观念也在加强。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如果没有一部符合民意的宪法是不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这部宪法在颁布前就已经广泛地征求了人民群众的意见,本会期间也有近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了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大会又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应该说它非常充分地表达了我们人民的意志。 记者:那么,这部宪法的内容都会有哪些呢? 人大代表:宪法中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记者:非常感谢您的介绍。观众朋友们,看来,这应该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感谢您的收看,下期活动再见。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会演剧、书法,可以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出现,给学生提供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 通过指导学生播放资料片,有助于使学生感受当时的场景、氛围,从而加深对教材难点的理解。 通过设置问题的层层深入,使学生认识到“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真正含义,从而化解教学难点。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看得出,每个小组都是精心准备,为我们大家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相信大家会有所获益和提高。接下来我们再回顾一下本课的内容。(依据幻灯片进行讲述)。建国后中国经济的振兴不仅仅包括“工业上的起步”,还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这些措施,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知识回顾,在整节课中由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所以对于知识点的把握较轻松较准确。 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下堂课的预习。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到这就是建国后人们常说的经济上的“一化三改”,三大改造结束之后,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整节课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完成新的教学内容的学习,简化了知识难度。并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附一:(第一小组)历史短剧:“探索” 地点:中南海会客厅时间:1952年人物:毛泽东、周恩来道具:桌子、椅子、茶壶、茶碗毛泽东:恩来啊,还记得49年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我们离开西柏坡时说的话吗?周恩来:主席,当然记得了,当初您说咱们是要进京赶考去,我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啊!毛泽东:对呀,当时我就说我们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现在看来这个成绩还是不错的嘛。你说对不对?周恩来:当然了,新中国已经成立了,我国已经独立自主。抗美援朝的战局趋于稳定,和谈在主要问题上已经达成协议,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不久可望结束;但是美帝国主义仍对我政权虎视眈眈;经过这三年的经济恢复,我国的国民经济也得到了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毛泽东:是呀,建国后我国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我国这个农业国已经跟不上世界的发展喽,你看过这份报告吧?幻灯片出示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公斤 4公斤 538.3公斤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毛泽东:你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周恩来:主席,我明白您的担忧,我和陈云同志从去年起就着手一五计划的制定,现在已经差不多了,预计从明年起,我国就可以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附二:(第三小组)小品:《“一汽”的昨天和今天》人物:主持人、爷爷、爸爸、儿子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校园新闻专访栏目,今天我们来采访一下见证“一汽”发展的三代人。老爷爷,您今年高寿啊?爷爷:我是1935年生人,典型的生在旧社会,却赶上好年代的人。主持人:您能给我们讲讲您的经历吗?爷爷:我呀,五岁家破人亡,成了孤儿,四处流浪,后来在日本占领的孤儿院待了两年,后来日本战败,又被别人收养,新中国成立后,15岁才上小学一年级,因为太穷初中都没读完。22岁时,正赶上“一汽”招工,我就成了一名工人。主持人:您22岁入厂,那就是1956年了。我记得第一辆汽车就诞生在那一年。您能带我们回顾一下“一汽”的昨天,给我们讲讲这辆汽车诞生时的情景吗?爷爷:那个情景啊,我一生都难忘!那是1956年7月13日上午8点半,汽车总装配工作开始,参与的工人、技术员和干部走上总装配线两旁自己的工作岗位。当时,我们每个人都很兴奋,也很紧张。只见那150米长的总装配线,很缓慢的向前转,我们则按顺序将汽车的部件一一进行安装。当装配线转到终端时,一辆崭新的深绿色解放牌汽车出现了。等在那里的司机,立即跨进驾驶室,把它徐徐开出了装配车间,当时有万余名工人在场,人们都在欢呼,有些人甚至喜极而泣。我们当时太激动了。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你们要知道,在旧中国,公路上跑的汽车没有一辆是我国自己制造的,就连修理汽车的零件,也是从外国进口的。如果你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130多种车牌的汽车,但其中没有一辆是中国制造的。主持人:大家想不想看看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播放资料片)真的很激动、很幸福。我们知道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中国第一个大型汽车制造厂,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它的建成投产,揭开了中国汽车制造工业的第一页。主持人: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叔叔对于“一汽”今天的发展有什么感言?爸爸:我和爸爸就不一样了,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从小受爸爸的熏染,尤其是住在厂区里,几乎是见证了这里的一切变化,所以大学毕业后我就回到了厂里,一直工作到现在。“一汽”公司自建厂的50多年以来,肩负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重任,经历了四次创业,产品生产由单一卡车向轻型车和轿车方面发展。目前,产品结构已形成以轿车为主的新格局。同时,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质量也不断扩大和提高。它不仅为国家生产了大批汽车,而且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培养了大批人材。现在“一汽”拥有员工12.6万人,我和爸爸像许多“一汽”职工一样,非常热爱这个厂,这个给中国带来希望的工业家园。主持人:谢谢爷爷和叔叔的介绍,接下来,我们要采访一下见证“一汽”发展的第三代人,XX同学听说你是个汽车通啊,今天以什么样的方式给我们大家展示一下呢?孙子:那我就给大家介绍几款汽车吧。(拿着车模进行讲解)解放、红旗、捷达。主持人:按照我们节目的惯例,最后请三位分别用一句话来做个总结。谁先来?孙子:我十分崇拜周总理,可以和他握握手吗?爸爸:真不懂事,怎能忘了主席呢,“一汽”的厂名还是毛主席给提的呢,我要见主席。扮演者也行啊!爷爷:你们俩真不懂事,就不能说点儿关键的?主席一贯提倡勤俭节约。我听主席的。我想问问,来参加节目时我们开车来的油钱谁给报了?主持人:这个好说,将来咱们可以努力生产个更环保、节能的汽车,票子一会儿去找制片报销。好的,看得出你们全家对于汽车工业的喜爱。也谢谢你们接受采访,欢迎大家的收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