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材分析与教材设计
http://www.newdu.com 2025/09/26 11:09:37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两汉经济的发展》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包括“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大一统的汉朝”等内容。本课属于选修课、经济史部分,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政治、军事、思想上的大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汉初历经长期战乱,统治阶级尤其重视农业的发展,因此两汉经济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要求学生了解两汉经济发展的情况,归纳总结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认识到该时期农业、手工业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本课包含三个子目:一是“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二是“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三是“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其中“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及“丝织和冶炼技术”是本课的重点。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上,两汉农业,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粮食和桑麻的种植等;两汉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讲述这两个重点子目,教师应注意其内在的联系;农业发展,为手工业提供了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教师可引导学生创设情景、角色扮演、设计解说、发现探究等方法来突出重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由于经济发展始终与政治、文化相互关联,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用分析讨论法来激活学生思维,既要深入分析本课课文的内容,又要跳出本课,结合前后篇目,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注意贯彻历史、辨证的观点。(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体现学生的实践创新和活动参与,要在教学基础上突出“新”和“活”,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基础知识:了解两汉经济发展情况,包括兴修水利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两汉盛世奠定基础。2、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在情景再现、角色扮演、设计说明、活动参与中,充分展示出两汉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情感价值观;学生在创新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两汉农业、手工业技术水平领先世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树立科学兴国、科学强国的信心。二、教法分析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机智。本课是经济史,又是选修课,因此恰当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把枯燥乏味的经济内容讲活、讲新,就需要教师有开拓创新的意识。我们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一)演唱导入法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巧用快板演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一下子就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良好的开端就成功了一半。(二)创设情景法教师引导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体验角色,使学生学会尊重历史、学会热爱劳动人民,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三)活动设计法教师设计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活动,发布圣旨、召开发布会,设计城市平面图等,学生在角色体验中身临其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九年级历史教案:外交事业的发展
- 下一篇:九年级历史教案:血肉筑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