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历史 > 综合辅导 >

九年级历史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2)


    师: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要去攻打匈奴呢?汉武帝之前,汉朝和匈奴是如何相处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 汉武帝时期,经济军事势力的增强,统治者就希望从军事上打垮匈奴。 汉武帝之前:和亲 通过对比,使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更加了解。 为了稳操胜券,汉朝也希望找到一位盟友与其协同作战。因此,汉武帝想到了哪一个国家? 生:大月氏。 学生查彩图18页地点:大月氏,并在填图册上填出。 使学生脑中有直观印象 对。汉武帝从匈奴投降者口中了解到,匈奴打败大月氏时,曾以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做成饮酒器。大月氏逃向西方后,深恨匈奴而图报复,但苦于找不到盟友。于是下令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挺身而出,自愿前往。(出示张骞简介)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学生自由讨论,踊跃发言。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 看彩图、填图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畅所欲言。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时间是公元前138年。那么,他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线呢?大家看图(显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大家注意古今地名变化,在地图上找一找, 1、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地在哪? 2、途中经过了哪些重要国家? 3、最远到哪里? 4、的国家大多数位于我国现在的哪个地区? 学生回答:1、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地在哪? 长安(填图) 2、途中经过了哪些重要国家? 楼兰、龟兹、疏勒、大宛、大月氏、于阗(填图) 3、学生回答:大月氏。 4、新疆。 利用图示使学生有直观印象。 师:对,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狭义的西域。同时,我们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张骞从长安到达大月氏中途要经过匈奴的控制区(边讲解边在图上指出)。因此,张骞在出使西域途中曾两次被匈奴扣押。面对威逼利诱,张骞妥协屈服了吗? 安排历史小品:《张骞惜别匈奴夫人—独孤茵茵》 茵茵:郎君啊,这几天怎么心神不定?明天单于带众人出猎游玩为何借故不去? 张骞:只是年年跟随出使,没什么新花样,当年在中原跟……(被茵茵打断) 茵茵:怎么还是中原啊、大汉啊,这有什么不好? 张骞:转望东方,又转望西方,又转望东方道:我是博望侯,臣一定不辱君命,皇上! 茵茵:你说什么?我没听懂? 张骞:没什么,再过两月就要满天飞雪,前日我在客站喝酒,见一商人变卖货物,发现皮裳极好,买了回来,你臂膊受寒常酸痛。 茵茵:郎君啊,暑天你送皮裳,还有……(被张骞打断)。 张骞:还有一只围帽,你看! 茵茵:(流泪状)郎君啊,我是你的妻呀!知您壮志未酬,我懂,千里之行,千万别忘您妻儿呀! 学生排小品三到五人即可。 学生要有一定准备。 余下学生自由发挥,要把茵茵知心、懂情、即支持丈夫完成大业又依依不舍,张骞西行坚定不移决心和对妻儿有牵挂愁肠百结情绪表现出来。不离张骞出行目的和路线即可。 学生小品时间过长,要注意精减,同时注意技能发挥,史实加艺术,注意学生创新能力。 如学生发挥不好,尽快缩短小品,按课件进行。 感谢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张骞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始终把出使西域的目的牢记在心。因此,他最终还是想尽办法摆脱匈奴,到达了大月氏。 问:1、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那么我们是否就此否定张骞的第一次西域之行呢? 问:2、张骞有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没达到目的,但是第一次出使还是有成果的。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2、(学生分组讨论,约三分钟) 回答:忠于祖国,百折不挠,不贪图安逸,志在四方… 注意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师注意对学生要适时进行引导) 请大家议一下:张骞的第二次西域之行 学生分组讨论,请每组一个代表发言。 内容提要:这一次就要顺利得多了,因为他是随卫青的征匈奴大军一同前往的。时间是公元前119年,目的是积极发展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结果是西域很多国家和汉朝有了外交往来,汉朝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学生回答不完整时教师加以引导,但不要自己叙述,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 思考: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重要意义,为历史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适当提示)(过渡准备出示丝绸之路图) 学生看书后,各抒己见。 沟通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主要的是开辟了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陆路通道,即著名的丝绸之路。   指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我们来看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显示“丝绸之路”图和丝绸之路上景点、文物,让学生指图讲解) 指定一表达能力强,知识丰富的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随着悠悠的驼铃声,古代的商人和使节从长安出发,沿着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在这里丝绸之路分为南北两条通道。北路出玉门关,经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设立,从此新疆地区正式归在西汉中央政府统治之下。)经疏勒,越葱岭,经过大宛、康居(今中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然后到达俄罗斯南部,甚至更远的东欧地区。南路出阳关,经于阗,越葱岭,过大月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到达大秦(罗马)。  加强对地域,地理位置和地名震中外的掌握 (学生分小组按座位一人说一个地名,)请一个去过敦煌或交河故城(没条件的可按课前收集资料)学生扮演导游讲解一下。 课前要辅导学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生从教材和课外有关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准备一个练习(用书上题目并在填图册上填出地名):填空和选择。 通过大学的学习和对问题的分析思考:1、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首先我们来看中华文明向外传播了什么?(主要是技术和物品) (出示丝绸之路文物古迹) 2、西域传入中原的新物种有那些? 学生分小组按座位一人说一个今天的地名。 学生讨论回答:1、书上P78丝绸、瓷器、四大发明等。 2、 根据实物自由回答。 讨论时间不要过长。 如果回答情况不好, 教师小结补充。  教师口述: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小小论坛”(一)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随着海上交通的发达,古老的丝绸之路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我国西部地区也逐渐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献计献策。 学生可根据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引进资金人才,道路建设等各方面展开讨论。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归纳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小论坛”(二) (出示班超经营西域图和班超简介和张骞出使西域图对比)请同学们谈论一下班超在西域活动情况 出示:列表对比张骞、班(见课件) 人物 时间 事迹 结果和影响 张骞 班超 学生:按书上内容填 教师小结要到位:张骞、丝绸之路、班超。 1、丝绸之路:一条古道东西方文明交汇通道。 2、件大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3、三位人物:出使西域的张骞;经营西域的班超;出使大秦的甘英。他们为中西交通畅通和文化经济交流贡献非凡。 探究活动看时间处理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师生互道再见。 发现法在本课中应运效果如何有待验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