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教案:七上第20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设计(2)
http://www.newdu.com 2025/09/26 06:09:49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通过这个问题,将学生视线引到“人口南迁”一目的学习,学生阅读、思考老师的问题。同学们结合书P109和南迁图看能不能告诉我答案――教师通过形势图分析:往东下海,往北往西――正是五胡南迁之向,逆势而行不可能,南迁就是为了逃避“各民族建立的军事掠夺集团”之祸,所以,不会往祸根之处跑。――正是这种情况下,东汉以来,先后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南迁浪潮。同学们,是哪三次南迁浪潮?请在书上勾划。还有别的原因吗?(衔接过渡)结论3:南方自然条件好――反问:自然条件好,为什么在秦汉时期没有得到明显的开发?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期的战乱,兵祸年年,逼迫北人南迁。北人南迁客观上开发了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潜力,促进江南经济的开发。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乱破坏地区发展,和平促进地区发展。(活动四:情景剧场):现在请同学们运用刚学过的知识,帮我解决一个难题。(考察学习成果)提出问题:如果有时光隧道,让我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我有搬迁到江南的条件,可是不愿意离开故土,因此在南迁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现在请各位同学为我出出主意。(问题的提出是考查学生对北方的战乱情况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迁移知识,用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无法安居乐业的观点说明南迁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是否认同了和平、安定是人民的追求,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好,听你们的我迁,等等,我怎么听说南方也有战争啊。而且是一场大战,快告诉我是怎么回事?过渡到“淝水之战”一目的学习。让学生说出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这场发生在北方统一政权前秦和南方统一政权东晋之间的生死大战对江南地区开发有何影响?结论4:这场战争,以少胜多,除了军事指挥、人心背向等因素外,老师推荐大家从另一个视角来分析:我们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三个政权之间势均力敌的结果,同样,淝水之战,北方无法统一南方,而获胜的南方也没力量乘胜收复北方失地,是因为什么?就是因为当时的南北方的综合实力也是处于势均力敌中。战争,打的就是经济实力,在四世纪后期的这场战争中双方显示出了平衡的态势。得出结论:政局的稳定有助于经济的开发,同时,经济的开发反过来又有助于政局的巩固与稳定。归纳这四个结论,我们可以再得出几个更概括性的结论? 1.人多力量大。 2.稳定促发展,发展固稳定 学史是为了鉴今。现如今世界在求发展、国家在求发展、地区也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各省市包括我们石家庄也在求发展,在汹涌澎湃的发展大潮中,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经验,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让同学从历史发展的现象中,找到和发现对我们今天发展的借鉴和启示。) 首先看“人多力量大”在今天的发展中还能不能借鉴?讨论一下。点拨:过去是人多力量大能够促发展,今天是科技比高低。然后我们再看结论2。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破坏稳定就是破坏发展,我们都要坚决反对。今天在我们国家有没有破坏稳定和发展的事情?我们要坚决反对任何破坏国家和地区稳定的坏人坏事。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由发言,让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明确:江南地区发展的原因。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地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应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教材中“人口南迁”以及淝水之战等内容,然后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课堂气氛活跃、轻松。讨论后,充分说明自己的观点。在学生的交流中,师生形成认识:北方长期的战乱,人民无法安居乐业,南迁到自然条件较好,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的南方是当时人们的必然选择。 激活学生思维,学会多角度、宽视野看问题。启发学生结合现实回答问题,并深层理解结论。做到学以致用。学生回答影响稳定和发展的台独、藏独、疆独·····等。学生情绪比较激动,起到了教育的目的。十、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学习本课我学会了哪些基础知识,懂得了哪些道理进行总结 十一、巩固练习:见课件:学以致用。为石家庄的三年大变样献计策。十二、板书设计 第20课 动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3。人口南迁 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4。淝水之战十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看似条理清楚——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表现。但(1)因为跨度比较大,朝代更迭频繁,比较混乱。(2)涉及经济内容,比较枯燥。针对此我采用了一上课就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更迭图给到学生,让他们有一个整体感知,并概括出本阶段的特点:“乱” 话锋一转在动荡中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江南地区的开发。让学生精神为之一震,眼前一亮,并有亲切感。消除陌生、畏难情绪。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从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具有挑战性思维的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人类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将教材的第三目调到最开始讲授,将前两目调整到后面来学习,即先讲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果”,后谈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将因果关系的惯性思维方式,改变为逆向推理思维方式,由结果探究原因,挑战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挑战中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学习本课内容。最后,通过层层设疑的原因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的结论对现实社会发展的启示角度,强调――当今发展靠科技实力的高低,当今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相互促进,初步渗透学史致用的原则。并在课中设置一个情景剧场,引发一个小小高潮。 课后练习中,设计一个石家庄“三年大变样”建设中身为小主人的他们应该从今天的江南经济发展中学到什么经验或有什么建议?激发主人翁责任感,学生热情高涨,参与意识强烈。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起到了激趣----启智------致用的良性连环作用。 本课要落实的内容标准是“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属于识记层面的要求,教学难度本身并不高。但从教材内容看,编写者明显对“说出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有所忽视,诚然,北民南迁与南方已有居民(包括汉族及其他众多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史实,与同一时期北方正在发生的民族融合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个人感觉给学生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阶段性特征认识与了解中,还是应当从高标准落实课标的立场出发,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江南地区的开发,不仅是南迁人口做出的贡献,而是南迁人口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 总体感觉本节课应该算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把经济问题进行了化难为易的处理。并让学生学以致用,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