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历史 > 综合辅导 >

九年级历史教案:俄国十月革命教案(4)


    1917年12月3日,谈判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进行。德国代表在会上提出了从俄国割出15万平方千米土地的苛刻条件(包括整个乌克兰及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部分地区)。列宁根据当时苏维埃国家刚刚建立、红军正在组建之中、国内反革命力量还很猖獗等情况,主张接受条件,退出战争,缔结和约。但是,当时出席布列斯特会谈的苏维埃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等人反对这样做,党中央也没有通过列宁的主张。1918年2月18日,德军在前线大举进攻,侵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并从北面威胁彼得格勒。党中央号召人民起来保卫祖国,年轻的红军为粉碎德国的军事进攻,作出了巨大贡献。与德国的谈判再次进行,德国提出较前更加苛刻的条件,增加了对整个波罗的海沿岸和高加索等地的领土要求,并要求苏俄赔款60亿卢布。列宁说服其他人接受了这些苛刻条件。1918年3月3日,苏俄同德国等国在布列斯特签订了和约。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和平喘息时间,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整顿了国家经济和扩大了红军,为以后夺取国内战争的胜利和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创造了条件。1918年11月11日,德国在大战中战败投降。13日,苏俄政府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
    1918年9月2日苏维埃中央执委会的决议宣布,将全国变为军营,“一切为了前线”,“不仅在陆军和海军中,并且在粮食业和运输业以及军事工业领域内,都应建立军事制度。”这是战时共产主义在全国开始实施的标志。它的主要内容有:①国内贸易国有化。1918年11月2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组织一切产品、个人消费品及日用品的居民供应》的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国家继粮食垄断制之后,这时开始对糖、茶、盐、火柴、布匹、鞋、肥皂等实行国家垄断。②余粮收集制。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在出产谷物的省份征粮办法》的命令,在全国各地实行了谷物和饲料的余粮收集制。征收数额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裕农民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不按期完成的,其储粮一经发现,当即没收。③产品配给制。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一度称消费公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但其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1920年开始逐渐改为免费供应,使工资实物化,货币工资失去实际意义。④劳动义务制。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并强迫剥削阶级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强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政府可以招募公民完成不同的社会工作,而不论其担任何种经常性工作。⑤全部工业国有化。大工业国有化是内战前就开始的,1918年6月正式颁布法令,加快了国有化速度。1920年11月29日,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将拥有机械动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没有机械动力、工人超过10人的私营企业,全部收归国有。“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形象图《战斗中的恰巴耶夫》这是苏联画家П·华西列也夫的名画,它生动地反映了恰巴耶夫的形象。恰巴耶夫是苏维埃国家红军战士英雄主义的象征。恰巴耶夫旧译夏伯阳,为苏俄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红军的天才指挥员。1887年诞生在喀山省切博克萨雷县的一个贫农家庭里,年幼时当过牧童,做过木匠学徒。1908年应征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因英勇善战获得过几枚十字勋章,升为上士。
    1917年秋,由前方回到尼古拉也夫城参加革命。1918年加入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19年初,他被调往东方战线担任旅长。不久提升为第二十五师师长。1919年6月8日,他在指挥部队攻占乌发时,头部受伤,但他继续指挥作战,取得胜利,他荣获红旗勋章。1919年9月4日夜晚,恰巴耶夫师部所在地──乌拉尔的尔比欣斯克(今查帕耶沃)遭到白卫军哥萨克的袭击、包围,恰巴耶夫英勇奋战,在突围渡乌拉尔河时不幸牺牲。恰巴耶夫深得人民和红军战士的爱戴,1923年,原第二十五师政委、恰巴耶夫的亲密战友富尔曼诺夫创作了中篇小说《恰巴耶夫》。这部作品以后又被搬上银幕。课本上的插图《战斗中的恰巴耶夫》生动地表现了恰巴耶夫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的英勇精神。国内战争结束时苏俄的国民经济状况四年的帝国主义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1920 年的工业总产值,只等于战前的30%。其中大工业的产量只有战前的15.5%,钢产量只有战前的4.6%,生铁只有战前的3%左右,煤比战前减少了2/3,石油减少了3/5。由于缺乏燃料和原料,大部分企业无法开工。2/3的铁路毁于战火,整个交通运输业因破坏惨重和缺乏燃料而奄奄一息。1920年农业总产量只等于战前的65%。国内所有库存的金属和布匹差不多都已用完。国家的状况正如列宁描绘的那样:“俄国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摆脱战争的,就是其形象正如同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一样,在七年之中把他打得遍体鳞伤”。经济的破坏,引起了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恶化。人民生活必需品,就连面包、衣服和肥皂这样最起码的物品都十分匮乏。工人的口粮极少,经常挨饿,于是有一些工人跑到农村去,工人人数锐减。1913年,大工业中有255万名工人;1921年时,只剩下140万人。农民的生活状况也异常艰苦,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沿用下来的余粮收集制和禁止贸易自由的政策,与农民的经济要求相抵触,使农民的不满情绪尤为显著。在坦波夫省、沃罗涅什和萨拉托夫省,在乌克兰、顿河和西伯利亚等地发生的富农叛乱中,有不少中农参加。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于1921年2月28日也发生了叛乱。列宁清醒地看到了这种危险,指出只有迅速恢复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发展生产,才能摆脱现在所处的悲惨境地和所忍受的饥寒,才能打退资本家在稍事休息之后可能重新挑起的内战,才能巩固苏维埃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工农联盟。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史学界掀起了一次研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高潮,其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意见。 1.基本持否定态度。持这种意见的以复旦大学姜义华为代表,他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是“十足的农业社会主义”,是旧俄国专制主义长期统治下形成的政权万能论以及宗法式的情绪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头脑侵袭的结果。
    (注:杜立克:《喀琅施塔得叛乱及其教训》,《内蒙古大学学报》1981年增刊。)杜立克也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采取的办法是完全错误的,是由于党的一些领导人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动,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此外,也有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绩有限,错误严重”。 2.基本持肯定态度。这种观点以北京大学的谢有实为代表,他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超越了客观历史阶段,而是战时客观现实的反映和需要,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保全了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力──工人和广大劳动群众,保全了遭受战争破坏的工业,为恢复生产保全了前提条件。战时共产主义不是农业社会主义。(注:谢有实:《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世界历史》1981年第1期。)另外,许多人的文章也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动员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供应前线,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从而巩固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保卫了国家独立。 3.具体分析的态度。王斯德、叶书宗认为,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从1918年6月到1919年底,主要为了适应战争需要。
    后期从1920年到1921年初,此时才把适用于战争环境的特殊措施,用来进行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以便“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王斯德、叶书宗:《也论列宁主义和战时共产主义》,《世界历史》1982年第2期。张培义指出,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不同阶段,因而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这些措施产生于战争环境,使国家能集中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另一方面由于领导人企图借助这些措施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最后造成严重后果,引起人们强烈不满和生产力下降。张培义:《战时共产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总结》,《山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1期。此外,张驰、黄济福都具体分析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功过、经验教训。张驰:《如何评价苏维埃国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世界经济》1980年第6期。黄济福:《也评苏俄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苏联历史问题》1984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