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以《华夏之祖》一课为例(3)
http://www.newdu.com 2025/09/24 01:09:38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作为引导者,任务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应该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在三个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课前预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第一环节当然是预习工作。一个富有吸引力的预习任务,往往能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便引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为随后的课堂教学、课后研讨作出很好的铺垫。如《华夏之祖》一课,涉及的重点知识有两个,“黄帝——人文之祖”以及“禅让制”。围绕这两个重点,我设计的预习任务也是两个:搜集有关黄帝的各种传说和查找有关禅让制的有关知识。这两个任务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实践的结果,第一个任务选择的人比较多,且完成效果也很理想,这充分反映了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和能力所及。第二个预习任务,虽然选择的学生不多,但是完成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只是在课堂上由预习这个问题的同学解释“禅让制”时,出现其余学生很难理解的情况。我认为这并不能说明解释的同学预习工作做的不好,而只是反映了同一个班级中,学生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对这种理解、接受的差异,就需要教师进行平衡。因此,通过预习,我们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很快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训练。 2、课堂参与。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把教材搬进教案,把教案搬进课堂、黑板;同时让学生搬进笔记,搬进作业,作为标准搬进答案、搬进考卷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对话、同共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是听教师满堂灌。如在《华夏之祖》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我通过投影仪展示《黄帝》图、《炎黄战蚩尤示意图》,然后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来,根据图示为其他同学解释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课后研讨。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后,通过安排相关内容的研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并拓展已有知识面。《华夏之祖》一课的课后研讨活动,我安排了两项。活动一是教材提供的议一议:远古传说与历史故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活动二是让学生阅读《祭黄帝文》,并谈一谈自己对黄帝的评价和感受。通过活动一,学生初步培养了一些历史常识和思维能力。活动二则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使学生充分运用了他们的语言、情感感悟能力。并在这一研讨过程中,让学生再次感受了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之情。 以上即是我结合《华夏之祖》一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进行的一些初步探索。其中的有益经验与同仁共享,当然还有更多的不仅如人意之处,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初中历史检测题:《春潮再起》说课稿
- 下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西方文明之源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