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历史 > 综合辅导 >

中考历史36个答题规律总结(4)


    16、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一条主线:
    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变迁。
    (2)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
    二是生活风俗习惯的变化。
    (3)三大因素影响: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是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思想运动的推动。
    (4)四大表现: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即服饰、饮食、住宅的变化;
    二是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即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化;
    三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
    四是大众传媒的变化。
    (5)结论: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7、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1)一个主题:
    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2)两个特点:
    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3)三个层面:
    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
    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现代中国)
    18、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两部宪法:
    《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
    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19、“一二三” 理解现代中国的外交
    (1)一个政策和宗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两大贡献: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三个时期:
    ①奠基时期(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步入国际舞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②拓展时期(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
    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致力于地区合作。
    20、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线索
    (1)过渡时期(1949~1956)
    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②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④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曲折前进(1956~1978)
    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文革”。
    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个转变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
    ⑤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