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36个答题规律总结(7)
http://www.newdu.com 2025/09/17 11:09:13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世界) 30、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济政策调整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济建设经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等政策,最终确立起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 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或弊端,成为后来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 (2)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 31、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演变 (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其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政策。 (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 其经济思想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思想。 (3)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下,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 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 32、对“冷战”局面形成的认识 (1)三个原因: 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 主要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争夺。 (2)三个对峙: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 军事上,北约与华约。 (3)四个过程: 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 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 “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 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2017最全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汇总
- 下一篇:2017中考历史复习重点精选知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