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中考政治复习资料:教材分析复习提纲(2)
http://www.newdu.com 2025/11/18 02:11:20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二)、教学建议 尊重教材坚持正面教育( 观看录像、 阅读材料、模拟现实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社会调查、开展辩论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小品表演、参观访问、专题访谈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集体讨论、小组交流 )。 (三)、教学期望 我期望中的思品课堂应该是这样的; 设一个巧妙的问题——让学生去挑战;创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搭一个PK的赛场——让学生去竞争;给一个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去探究;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快乐。 七、新教材 新单元(说对教材的单元解读) 北师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四单元 少年当自强 (一)本单元的地位 1、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内容比前三个单元抽象,涉及到心理品质这方面比较复杂的问题。在课标中,虽然删去了一部分心理学概念等教学内容,减少了对一些抽象概念的识记或理解要求,从而淡化学科体系,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心理方面依然是思品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标中,要求把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的品格修养为重点。本单元正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重点培养并发展自尊、自信和自强的重要人格品质,使青少年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 本单元的设计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从小学到中学,不仅仅是学习生活的转变,个体的生长发育也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由此带来心理方面的许多变化,其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相对不平衡,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在这期间,个体的自我意识高涨,极易出现主观偏执性,一切以我为中心。因此,有必要及时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认识与接纳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接纳与肯定自我获得的便是一种自尊,个体的自尊会影响其生活的许多方面,它是自信自强的基础。自信自强是一个人获得成功需要具备的重要品质,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关键时期,需要及时恰当地引导他们尊重和相信自己,从而奋斗不息,这就是自尊、自信和自强。 (二)、本单元的设计思路 本单元共三课,第九课 “做一个自尊的人”,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尊的意义,理解自尊的深刻含义,并学会如何拥有自尊。第十课“ 做一个自信的人”,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自信对人生的重大影响,了解如何获得自信。第十一课“做一个自强的人”, 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自强不息的力量,培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三)、课标依据 1、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2、“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部分: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3、“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部分: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建议 1、本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自尊、自信和自强的含义,重点在于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又能够从行为中反映出来。建议本单元采用观察和描述的方式进行评价。如观察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思想倾向,实际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并用描述性评语表述出来。 2、建议采用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将学生活动资料收集起来,作为学生成长记录的一部分。 3、可用谈话法,在评价学生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4、根据课改的新理念,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不同的方法,综合运用。 八、新教材 新课例(说对教材的课例解读) 北师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 第一课 《七彩情绪》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的起始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本课,对于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情绪表达和判断方法。 2、理解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情绪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能力目标 逐步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 (三)、说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情绪的表达和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情绪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 四)、说考点(考点2) 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 五)、说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 (六)、说具体教学过程 为了何使本节课上得充实而不空洞,生动而不呆板,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进行游戏“我来表演,你来猜”,要求表演学生可以运用语言、表情和姿态表演出大惊失色、拍案而起、手舞足蹈等描述情绪的词汇,其他同学细心观察并猜词汇。这样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受情绪的丰富多彩,从而引出课题——“七彩情绪”,并为下面知识的学习创设情境。 2、运用情境,构建新知 在突出本课教学重点:情绪的表达和判断方法。借助刚才活动所创设的情境,进一步让学生观察体会思考,情绪是怎么表达的?我们又如何判断情绪状态?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和感受很容易得出情绪的表达方法有表情、语言、姿态、手势、流泪以及脸红等生理状态,从而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即情绪的表达和判断方法。 3、典例导析,合作探究 播放flash《打电话记》,通过幽默的方式先让学生直观感受情绪的作用,再通过历史上伍子胥过韶关,三国周瑜,范进中举等例子和学生共同探究出情绪对人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从而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设计意图:运用典型事例能够直观表达所要传授的信息,同时将知识内化在事例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构建知识,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4、回归教材,加深理解 遵循五步教学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获取知识。在知识的探究结束后,进入回归教材,加深理解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教材中遇到同参加一场演讲比赛的两个同学因结果差异产生了怎样的情绪,不同情绪对他们产生了什么影响? (意图:符合思品课的学习特点,培养学生入于书中掌握理论,出于书外实践生活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5、整合知识,拓展延伸 选取一些古诗词,例如:(1)、漫卷诗书喜欲狂。(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让学生判断反映了什么情绪?哪些是积极作用?哪些是消极作用?整合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和名言警句,既巩固了本课知识又拓宽学生思维,达到学科间融会贯通。 九、结束语 我们要在教育和学习中认真研究教材、质疑教材,才能做好一个研究性的教师。严格遵循课程标准要求,深入掌握教材逻辑规律,潜心实践“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统领教材。把大的知识点变小可以把握教材,把小的知识点变大可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知识规律,全段知识整合为一。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愈学愈奋,愈学愈强;我们的教育才能蒸蒸日上,继往开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