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观2008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思想品德试题,我们发现各地试题都能较好地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创设情景,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凸显自主探究,倡导核心价值,呈现出全新的课改评价理念。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特点1:立意层面注重基础、能力立意、明理导行 【内容解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依次设置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维度的目标。但如何认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在中考复习中的地位,是思想品德教师在中考复习中普遍存在的困惑,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各地中考命题都注重对本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如2008年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突出了对“交往的品德”、“合作与竞争”、“权利与义务”“未成年人保护”、“公平、正义与责任”、“国情、国策与战略”等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了考试内容的基础性;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决不会是大量简单的知识再现,而是创设具体的现实情境,让考生多角度、多层面调用所学知识灵活分析、解决问题,即命题会侧重对能力的考查,由此我们也可以窥见: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的发挥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很难可以通过一某几道试题真实检测,因此各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是渗透在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查之中,侧重“引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在反思中明理,在明理中导行,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学生答题的过程就是一次明辨是非、自我教育的过程。 【试题例析】例1(2008年江苏南通中考试题):2007年8 月的一天,在某地的一辆公交车上,刚刚初中毕业的小萌同学发现坐在她右前方的一对男女一边吃着水果,一边将垃圾随手乱扔。小萌同学见状将车内垃圾篓放到那名男青年座位旁,说;“叔叔,请把果壳扔进垃圾捅吧。”不料,男青年竞将垃圾捅踢到一边,还故意将果壳扔得更远。不一会,女青年回头见小萌还在看她,就冲着小萌辱骂起来,并说:“要你管闲事?你这么爱检垃圾,就到大街上检去!”小萌回答说:“我看到了,我就得管。”话音刚落,那对男女竟然冲过来,一把抓起瘦弱的小萌扇了她两个耳光,还猛踢一脚。乘客们义愤填膺,一起将这对男女扭送到附近的派出所。小萌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根据材料,运用所学思想品德的有关知识回答: (1)这对男女侵犯了小萌的哪些权利?(2分) (2)材料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小萌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3分) (3)小萌的行为对我们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有什么启示?(5分) 研析: 本题在命题过程中设计了一具体的生活情景,综合考查了权利、责任、正义等基础知识,但考查的方式并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而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求考生融事理于一体,注重运用学科知识结合具体情景进行提炼,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在分析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而实现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参考答案:(1)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或名誉权。(2)爱护公共环境;劝阻不文明行为;自觉主动地去承担责任。(3)要明辨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面对非正义的行为不能选择消极的态度,应去践行,以伸张正义;采用正当的、智慧的方式,同非正义行为作斗争。 【备考建议】认真研究教材的知识体系,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学依托的蓝本、材料。只有通过对教材的认真研读,整合教材内容,理清逻辑关系,才能使教材这一蓝本、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为我们的教学与中考复习服务。使用教材一定要弄清课程标准的要求,紧扣地方中考思想品德科《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范围及其不同的能级要求,忌照本宣科,要有意识地结合具体情景或通过适量的典题训练,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进行调动、整合,并学会运用基础知识去认识、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 特点2:取材层面呈现时政化、乡土化、生活化 【内容解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各省、市在中考思想品德命题过程中都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年度或阶段影响重大的国内外时事、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材料、“触景生情”的考生现实生活情境切入,选用文字、图表、漫画等多种呈现方式,小角度切入,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和处理有效信息、多角度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亲近社会、关注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走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误区。如2008年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几乎都以不同的形式考查了“抗震救灾”、“党的十七大报告”、“迎接奥运”、“限塑”等年度重大热点,试卷洋溢着浓浓的时代气息。 【试题例析】例2(2008年浙江温州中考试题):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地动山摇之间,一座座楼房夷为平地,成千上万的生命被废墟掩埋,一幕幕自救、互救、救援的场景感动着我们。 场景一:一位初中女生被埋在废墟里,但她坚信自己能获救,为了缓解心中的害怕,打开手电筒看书,直到被成功救出。 (1)该同学面对灾难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她的做法属于哪一种调控情绪的方法?(4分) 场景二: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立即赶赴灾区。多次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党员干部始终坚守在救灾第一线。 (2)在抗震救灾中,我们的领导核心是什么?(2分) 场景三:汶川大地震以来,来自全国各地20多万志愿者奋战在抗震救灾的各个岗位,全国人民踊跃捐款献爱心。 (3)上述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哪些传统美德?请写出两个方面。(2分) 场景四:北川中学的王甜甜同学是地震的幸存者。在离开一片废墟的北川时,她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北川,我的家,我们会回来看你,你养育了我,你的建设我一定会参与.你是我们的家,永远的家!” (4)王甜甜同学这番话语感动了大家。得到人们的赞赏。从社会责任的角度谈谈人们为什么赞赏她?(5分) 研析:本题命题者以2008年的重大热点时政“抗震救灾”为切入点,不落俗套就时政而言时政,巧妙地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设问,既考查了当前重大时政,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准确理解。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有助于引导学生增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对时政热点考查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对热点的多角度挖掘,注重对教材主干知识点的综合考查,本题涉及的主干知识有:调控情绪的方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承担社会责任。 参考答案:(1)积极的态度(勇敢面对灾难等亦可)。注意转移法(自我疏导、冷静对待亦可)。(2)中国共产党。 (3)言之有理,均可。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等。 (4)因为她是负责任的公民。负责任是一个人的立身之道,一个人正是在对责任的承担中才体现出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负责任才能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做负责任的公民,对于祖国建设非常重要。(答题需要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阐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