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语文 > 中考作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试题资源:2010届中考语文作文专题训练3(2)


    那么,在形形色色的时髦中,究竟哪些是美呢?我认为,美应该是朴素自然,落落大方的,那种矫揉造作、奇形怪状的装束是称不上美的。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朴素是美的必然条件。在他的力作《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个情节表现了托尔斯泰对美的看法:小说中吉蒂和安娜一同参加宴会,吉蒂为了使自己的光芒盖过安娜,连裙子上的每一个褶都进行了仔细研究。
    她自以为美,可无人理睬她;相反,身穿一袭黑衣裙的安娜却使满座为之倾倒。这就是朴素的美感。李白有这样两句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饰。”这赞美的也是朴素的美。我认为我们中学生应该追求这种朴素美。 “时髦就是美”的看法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我们应该在外来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本民族的传统,创造出一种朴素、健康,具有时代感的美。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而正确的审美观是和人的文化修养、思想水平分不开的。
    要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不是—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它需要的是日积月累,对自我的不断完善。当你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水平提高了,你就会认清形形色色的时髦中哪些是真正美的,哪些是不美的。 (选自《作文大王》2002年第11期 作者:李平)
    [例文评点] 作者针对“时髦就是美”的片面认识,用名人名言和具体事例加以驳斥后,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朴素就是美”。接着,作者又深入探究了“时髦就是美”的根源实质: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和对西方文化的正确分析。最后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提高思想认识,才能辨清真正的美。全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结构严谨,内容丰满。此外,文中举例精当,分析深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文题之二]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题目中必须含有“挫折”二字。
    [构思点拨] 这道作文题,完全可以写成议论文。内容上可以是面对挫折的态度、战胜挫折的方法、害怕挫折的后果,还可以写挫折教育的刻不容缓,写挫折与成功的辩证关系……从论证方法上看,可选用与挫折相关的历史故事,可联系青少年害怕挫折的心理特点,可引用与挫折相关的名人名言,多角度地论证论点。
    [魔师点化] 写作此题,可在结尾处来点创意。或用精彩的名言收束全文,或用精警的比喻照亮全篇,或用精美的排比增添气势,或用精当的对比归结论点,写出一个强劲有力的豹尾。
    [例文参读]
    呼唤“挫折” 期中考试的热浪刚刚过去,而受其“打击”者的心情仍处低谷。轻者整日不苟言笑,重者则对今后的学习丧失信心。这不能不使我想到前不久从报上看到的一则新闻:一名叫张迎丽的同学因高考落榜而自杀。两种现象,轻重不同,却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加强对中小学生的耐挫折教育已刻不容缓。 害怕挫折、难于承受挫折是我国青少年的一大弱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分析,现在的孩子对挫折的忍受力、处理各种问题的应变能力较差,面对激烈的竞争而勇于尝试的信心不足。
    张迎丽高考落榜就自杀身亡,殊为可惜,然而诸如此类的悲剧仍在生活的大舞台上频频上演。北京一女初中生袁鑫因“怕处分”“上不了重点中学”,“一时想不开”自杀,这同样令人扼腕。尽管两人自杀原因不同,但归结到一点,都在于心理脆弱,经受不了一时的挫折。升不了学或受到一点打击就轻生自杀,这是何等的令人惊骇!这对于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发出了什么警示呢?
    从学校教育来说,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重视的还只是应试教育。从小学到升大学,层层选拔,偏重智育,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家庭教育来说,不少父母,更是把升学看作孩子的唯一出路,认为孩子升不了学,将来就没出息,父母脸上无光。将孩子重新引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歧途。这种错误的教育进一步把孩子逼进了升学的死胡同。另一方面,不少父母对孩子过于娇惯溺爱,没有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挫折力,这种过多的保护使孩子失去经受生活挫折的能力,最终酿成自杀的悲剧。
    传媒及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当代青少年依赖心理和害怕挫折的心理已相当严重。言下之意,很有责怪青少年“自己宠自己”,不愿尝试挫折,不敢尝试挫折的味道。其实,反过来问问:社会、家庭、学校给了他们“受挫折”的机会吗?没有!孩子稍稍“出轨”,立即就能听到“你一心读书,其他的事,父母为你办。听话!”这冠冕堂皇的忠告,是青少年接受挫折的“拦路虎”,他们听得够多了! 有人说,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害怕挫折的心理是由于幼年学步摔倒时父母扶起来造成的。
    这样的说法也许有些夸张,但是,如果家长们从孩子小时就注意让他们慢慢懂得人生之路并非一马平川,培养他们越过坎坷的能力,有目的地让他们接受一些挫折的磨炼,那么他们在面临挫折时就不会惊慌失措。 给青少年们一个摔打磨炼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耐挫折力,让他们真正警醒起来,亡羊补牢,使那些因“挫折”而酿成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选自吉林摄影出版社《中学生话题作文》 作者:刘易)
    [例文评点] 本文先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加强中小学生的耐挫折教育已刻不容缓;再从学校、社会两个方面分析中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最后又水到渠成地归结论点:“给青少年们一个摔打磨炼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耐挫折力”。全文按“引论——本论——结论”的顺序来写,结构紧凑,条理分明。两名学生因不能经受挫折而自杀的事例,有发人深醒的力量;文中分析原因全面、透彻、切中肯綮,显示了作者的较强的思辩能力。 [例文参读]
    挫折与成功 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成功不是路边的小石子随处可捡,也不是田间的小草随意可觅。要成功,需要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在这期间是要经过许多挫折的。 对待挫折,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是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强者在挫折面前会愈挫愈勇,而弱者面对挫折会颓然不前。我国明代的谈迁用27年的时间编成了五百万字的《国榷》初稿,却被贪婪之徒偷走,他忍受这沉重的打击,埋头书案又干十年,再次写成《国榷》的第二稿。之后又经过三年的补充、修改,才最后定稿。可以说谈迁一生为写此书呕心沥血,九死而不悔。如果谈迁在遭受初稿被偷的重大挫折之后而一蹶不振,那就不会有13年后的成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由此观之,那些“倜傥非常之人”不正是在挫折面前勇往直前、愈挫愈勇的人吗?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才能登上高峰觅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深入水底觅得骊珠。”科学上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失败之后才得出的。我们要正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挫折变成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对待挫折态度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同样是失恋,日本相扑力士清水川堕落了;而歌德却写出了千古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弱者不敢面对挫折,害怕再一次努力后的失败,因此陷在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其实,挫折不等于失败,真正的失败是自己失去信心,失去成功的信念。 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着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 (选自华语教学出版社《中学生议论文一本通》 作者:佚名)
    [例文评点] 本文的论证极具特色。一是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谈迁、文王、仲尼、左丘、孙膑等人战胜挫折的事例,内容丰满,角度丰富,说服力强。二是对比论证。作者将清水川和歌德对待失恋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作对比,有力地论证了“害怕挫折导致失败,战胜挫折就能成功”的道理。三是引用论证。文中引用了巴尔扎克、华罗庚的名言,很好地论证了“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成功”的中心论点。
    [文题之三] 初中教材中许多精美文言文都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愚公移山》告诉我们金诚所至,金石为开;《扁鹊见蔡桓公》告诉我们讳疾忌医,危害无穷;《周处》告诉我们改过自新、为时不晚……请就初中教材中的某一篇文言文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构思点拨] 这篇读后感的原文可以是题目中列举的一篇文言文,也可以是初中教材你最感兴趣的其它文言文。这篇读后感的立意可以是原文中的主旨,也可以对原文主旨的进行反弹琵琶,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篇读后感的结构可以按“引”“议”“联”“结”的模式展开,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点创意。比如就开头而言,可以概叙原文内容,可以概括原文主旨,可以引用原文的情节,也可以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文参读]
    谈“惭色”
    ——读《为学》有感 读过彭端淑《为学》,大家多会对富僧大加批评,诚然,富僧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没能到南海,这确实是应该大加斥责的。但是,大家多忽视了另一方面,那就是富僧听到贫僧由南海回来之后,脸上显出的“惭色”,仅此一点,笔者认为他也是值得赞许的,因为能显出“惭色”,就说明他有了悔意,他的“惭色”至少会成为他尔后实现理想的一种动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能不办错一两件事?重要的是做错了后如何对待,一个人如果能在做错之后显出“惭色”,那就说明他已经认错了,并可能在此之后有悔改。 展开历史的画卷,让我们看一看那些没有实现理想于惭愧之后奋发有为的人,是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的。我国古代文学家苏洵,他举进士不中,有“惭色”烧尽以前所写之文,闭户苦读,通读六经、百家之说,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异邦音乐大师贝多芬,32岁时突然耳聋了。当时他心情痛苦绝望之极,甚至一度闪过自杀的念头,有“惭色”后并没自杀,反而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
    最后一部杰作——《第九交响曲》是在他的听觉完全丧失后完成的。 再拿我们当代的事例来说吧,当代保尔——张海迪,在医院工作时,有人拿着一瓶贴着外文商标的西药,求她翻译。这时她并不懂外文,因而她只好惭愧地摇摇头,而就在这以后,她立志要学好外语,终于掌握了几门外国语言。……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中永不爬起。一次失败,只不过是多了一次更好地反省自己,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的艰辛的机会。然后,求索、奋斗,开发潜能,激发勇气,磨炼意志创造难以想像的奇迹。不要在乎别人的嘲笑与讽刺,你应爬起来,在别人的取笑中开拓你的路。
    在我们学习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遭挫,有的人便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甚至麻木不仁。还有的在失败面前并没有失望,在显出“惭色”之后,能够总结经验和教训,勇往直前,鼓足勇气努力学习,并取得了好成绩。 前人在逆境中,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有这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21世纪的青少年在这样好的条件下,难道就没有吗? (选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学生新议论文大全》 作者:彭保东)
    [例文评点] 这篇读后感的立意非常新颖。作者并没有围绕原文中的观点来谈感受,而是肯定了“有惭色”的富者,并列举苏洵因“有惭色”而苦读成才、贝多芬因“有惭色”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张海迪因“有惭色”而学好英语的故事,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人所未言的道理:“有惭色”是成功的开始。作者这种创新思维值得学习。此外,例证丰富多彩,行文疏密有致,语言严谨周密,也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例文参读]
    不要等“刘备”
    ——读《三顾茅庐》有感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流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中。
    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么样呢?恐怕只能怀着满腹的韬略庸庸碌碌的度过一生,怀着生不逢时的慨叹死去。
    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又是多么危险呀!这种等待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在今天。 今天是一个崇尚知识、人才济济的时代。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都习惯于含而不露,“隐居于草庐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其结果常常是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如果毛遂不自荐,他的才能几时能被大家承认呢?而平原君又怎样与楚国达成协议呢?所以我们不能等待“刘备”的到来,过分寄希望于“伯乐”。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岳阳市黄秀乡有个年轻的党委书记,本是岳阳氮肥厂的后勤干部,在小青年中有“小诸葛”之称。他想:“在厂里,我还派不上大用场。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闯,去干一番事业。”
    于是他自荐担当任何一个乡的党委书记。岳阳市委批准了。他工作很出色,成了岳阳市的新闻人物,《黄金时代》杂志报道了他的事迹。如果他也像许多人一样在那里等待,那么“刘备”再求贤若渴,识人善任,恐怕也不会发现一个后勤干部具有党委书记的才干。 诸葛亮等刘备自有他的原因。当时昏君当道,诸葛亮在等圣贤之君。这种等待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则不同了。
    今天我们有幸生长在一个充满生机的变革时代,在一个百端待举的用人之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主动进取,去显示自己的才能,让社会对自己做出选择吧! (选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学生新议论文大全》 作者:王晓梅)
    [例文评点]
    这篇读后感有以下两点值得称道:一是观点新颖。作者从“三顾茅庐”的故事中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认为诸葛亮稳坐茅庐的做法不足取,提倡人们在新的时代“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观点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是问句巧妙。文章开头一个问句破空而来,吸引读者;第二自然段连发三问,写出了诸葛亮稳坐茅庐的“危险”;第三段又连用两问,从反面论证了毛遂自荐之必要;文中最后一段中的反问具有发人深思的力量。
    [文题之四] 《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四大名著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或痴情、或薄情,或聪慧,或愚蠢,或忠义,或狡诈,或勇猛,或怯懦,或高大,或渺小……请你从中任选一个人物,写写你对他(或她)的评价,字数不少于600字。
    [构思点拨] 面对这一文题,应选择一个最了解的人物来写,只有了解的人物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出彩。应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来写,不可拘泥于别人对人物的评价,应写出自己的见解。应选择一些确凿的事例来写,只有无可辩驳的事实才能有力地支撑自己观点。应选择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写,如可用痴情衬薄情,用智慧衬愚蠢,用忠义衬狡诈,更好地写出人物形象,更好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例文参读]
    诸葛亮是个聪明人吗?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个聪明的人。但是,也正是从《三国演义》中,我发现诸葛亮并不聪明。 首先,作为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诸葛亮,每日陷于具体事务,事情不分大小,皆决于己,这是领导者的大忌。
    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是决不会这么做的,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见一O三回)。诸葛亮53岁病死与他事必躬亲、操劳过度有关。这能说他聪明吗? 其次,诸葛亮不仅不会用人,而且往往在关键时刻或重要地方用错人,并导致严重后果。
    战争无情意可言,倘若在赤壁大战中,在华容道上把关、张或关、赵两人位置对换一下,这样不是既让关羽还了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的不杀之恩,又可以捉住曹操。岂不两全其美?但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他错用关羽,结果放虎归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后来在荆州驻守人选上,他又选择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尔后刘备又被东吴火烧连营。从此蜀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这—连串的事件。其源皆出于错用关羽。至于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自己也差点成为司马懿的阶下囚,则是妇儒皆知的事。
    宋欧阳修说:“用兵之要,先择于将臣”而诸葛亮不会用人和错用人,却用“天意”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轻描淡写地掩饰过去。 第三,诸葛亮的不聪明还反映在他不能招贤纳才。蜀国君臣平庸,后期更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便是一个明证;刘备死后,在诸葛亮执掌大权期间,虽招了一个姜维,但也未能保住蜀国江山,足见其才平平。
    第四,不自量力和缺乏自知之明最能说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聪明人。蜀国和魏国,力量对比悬殊,况且刘备死后,蜀国元气大伤,但诸葛亮还要六出祁山,进攻魏国。虽说吴蜀这时已重归于好,诸葛亮口上说联合东吴,行动上却一意孤行,六出祁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