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题资源:2010届中考语文作文专题训练3(3)
http://www.newdu.com 2025/09/27 07:09:2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当时陆逊还在,倘若吴蜀联手,东西夹击,司马懿也要在漫长的战线上疲于奔命,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做,结果屡战屡败。如果一两次失败还情有可原,那么三四五六次的失败只能说明诸葛亮不智了。 第五,阿斗平庸,无德无才,诸葛亮不取而代之,实无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缺少勇气和决断。司马懿则相反,他敢诈病赚曹爽,使魏主政归司马氏。刘备死前,曾对诸葛亮说,若阿斗无才,可取而代之。这是群臣都听见的,还怕什么?扶不起的刘阿斗,诸葛亮硬扶,此乃愚忠,不足为训。 总之,诸葛亮虽在具体某—仗中能取胜,但往往在统筹全局或关键性的问题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误,这能说明诸葛亮是聪明的吗? (选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新角度作文》 作者:张立) [例文评点] 一直以来诸葛亮都被当作智慧的化身,而作者却提出了“诸葛亮并不聪明”的观点,立意十分新颖。本文从“诸葛亮缺乏领导才能”“诸葛亮不会用人”“诸葛亮不能招贤纳才”“诸葛亮缺乏自知之明”“诸葛亮缺乏勇气和决断”五个方面论述了诸葛亮并不聪明,在论述中,作者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运用旁人对诸葛亮的评价,用司马懿和诸葛亮作对比,较好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全文论述虽说不上无懈可击,但力求周到、全面,反映出作者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思辩能力。 [例文参读] 我不喜欢唐僧 《西游记》再次火爆荧屏,观众们大饱眼福,再睹“美猴王”的风采,我这个“西游迷”自然不例外,也见缝插针地挤出时间来观看。看了这么久,竟看出一个想法来——不喜欢唐僧。 其一,我不喜欢他那油头粉面的“奶油小生”的模样。你看他,白白胖胖,憨憨乎乎,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再配上一口娘娘腔,哪里是取经的料? 其二,我不喜欢他的缺乏自知之明。明明不是取经的料却要冒充“高僧”,由他组个“取经团”,并自任团长。 其实,徒儿们个个比他强百倍:孙悟空火眼金睛,七十二般变化,法力无边;猪八戒虽肥头大耳,怎么说也是那昔日的天篷元帅,降妖除魔,亦颇有能耐;而憨厚的沙僧曾经也是流沙河之尊神,对付小妖小魔也算是小菜一碟;就连那沉默无语的坐骑小白龙,也是东海龙宫三太子呀,在白虎精一战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艺高胆大的徒儿们,“你挑着担,我牵着马”,为草包师父保驾护航,西天取经,是何等的滑稽。 其三,我不喜欢他的招惹是非。 试想,如果不是他那身肥肉能使妖魔鬼怪长生不老,会有那么多的妖怪对他垂涎三尺吗?如果不是他那副“奶油小生”的模样,会有那么多淫邪女妖精你争我夺地要和他共结连理吗?可见,正因为他的存在,取经团才遭遇九九八十一难。而他这位取经团团长正是西天取经之最大障碍,除了招惹是非,别无他能。 其四,我不喜欢他的“窝里斗”。你看,徒弟们为了保护师父拼死拼活,他若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就罢了,令人愤慨的是,他偏偏肉眼凡胎,不辨真假,认敌为友。白骨精为了将他弄到手,变化三次都被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破,其化身也死于悟空的金箍棒下。 可这秃头和尚还误认为悟空冤杀好人,狠着心将紧箍咒念个不停,痛得悟空满地打滚。他仍不觉解恨,甚至将悟空赶回花果山,直到自己被白骨精擒拿并即将被烹食时,方才叨念起赤胆忠心却蒙受委屈的徒儿悟空来,这岂不令人又好气又好笑?!你说我能喜欢这个斗敌不行而整治自家人偏又心狠的家伙吗? 其实,以我之见,这西天取经,悟空一人完全能胜任,速战速决,快去快回,何忧之有?倒不如让其余各位,尤其是那唐僧,统统下岗算了,也省去许多麻烦。 如果我是唐僧,那么我决不会做徒儿们的累赘。我会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把自己的血肉之躯分给那些想长生不老的妖怪们吃,了却他们的心愿,从而使徒儿们安全脱身,快马加鞭,前往西天。如果我是唐僧,那么尽管我“心中只有佛”,然而为了顾全求取真经之大局,为了避免徒儿们为救我而浴血奋战、出生入死,我也会豁出去入赘为婿,牺牲自我名节来换取西天取经之正果。可是,如果我是唐僧,也就没有了这《西游记》精彩的似真实幻的西天旅程。 (选自《作文大王》2002年第7期 作者:文洵) [例文评点] 这篇评价人物的习作有以下优点。一是论证充分。作者从“我不喜欢他那油头粉面的‘奶油小生’的模样”“我不喜欢他的缺乏自知之明”“我不喜欢他的招惹是非”“我不喜欢他的‘窝里斗’”等四个方面论证了“我不喜欢唐僧”的观点,内容丰厚,论证有力。二是对比巧妙。作者将唐僧与孙悟空等人对比,突出了唐僧的无能,将唐僧对徒弟和对妖精态度进行对比,写出唐僧爱“窝里斗”的特点。三是感情充沛。“奶油小生”“草包师父”“秃头和尚”等词句中无一不流露出作者不喜欢唐僧的感情。 [文题之五]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篇300字左右的小议论文。 老师布置学生作文:《记一次家务劳动》,学生一个个面面相觑,无从下笔。 [构思点拨]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内容上可写学生的劳动观念,写学生的生存能力,写家长的教育方法……从论证方法上看,可以事例论证为主,列举学生不会做家务、家长不让学生做家务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论点;可以道理论证为主,或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分析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原因,或从过去、现在、将来多个方面分析学生劳动观点淡薄的后果;可以比喻论证为主,用生动的比喻将问题阐解得生动形象。 [例文参读] 劳动观念不能丢 《记一次家务劳动》,多么简单的作文题!可学生们却面面相觑,无从下笔。这说明了什么?恐怕不仅仅是写作技巧之类的问题吧!它告诉我们的是:学生的劳动观念太差。 家务劳动无非是刷碗,洗衣,拖地板,完全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事儿,可我们的学生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部推给父母“承包”,自己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使我想到了这样一些现象:一个花枝招展的女孩对烧开了的水壶束手无策,一个劲儿喊“妈妈,水开了”;一个衣冠楚楚的小学生拿着煮熟的鸡蛋,不知怎么下口;还有周末的大扫除,小皇帝、小公主们请来的往往是父辈、祖辈作“义务服务员”……真让人啼笑皆非,触目惊心!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连自我生存都难,何谈兴家报国啊!而在美国,孩子从小就参加各种劳动锻炼,十八岁一过,就离开父母“独立”闯荡,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这样一对比,我们的公子、公主们能不惭愧吗? 同学们啊,是劳动创造了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切不可丢掉劳动观念! (选自《摇篮》2000年第2期 作者:立早) [例文评点]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全文按“提出论点”——“分析论点”——“归结论点”的顺序来写,脉络十分清晰。文中的例证尤为出色。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列举了“一个花枝招展的女孩对烧开了的水壶束手无策”等典型事例,还列举了美国小孩从小就参加各种锻炼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劳动观点不可丢”这一论点。文中的反问句令人深思,感叹句令人警醒,短句简洁明快,句式丰富,感染力强。 [例文参读] 从“无从处下笔”想到的 写家务劳动的作文学生居然无从下笔,这能仅仅责怪学生家务劳动做得少吗?恐怕我们的家长更应当承担溺爱子女的责任吧!因为我们的家长应该知道:沃野中才能育出参天的大树,蓝天下才能练出矫健的雄鹰啊! 家长呵,您今天不让子女做家务,他今天就写不好一篇作文,明天呢?将来呢?岁月的风风雨雨,人生的波波折折,事业的坎坎坷坷,他能承受得了吗?看看吧,温室里的盆花天天担惊受怕,沃野中的小草年年生机勃勃。屋檐下的燕雀总是畏惧凄风苦雨,风暴中的雄鹰总能展翅搏击云天。想想吧,为什么老鹰逼着雏鹰试飞?为什么老虎逼着幼虎翻山越涧?为什么非洲豹要将捕获的猎物放生而逼着豹崽去追赶?他们是在培养子女挑战生活的本领呀!而我们的家长,您的宝贝儿女“衔在口里怕化,抱在怀中怕飞”,生恐他们受一点惊吓,经一点风雨,他们能经受人生旅途上的风浪吗? 家长呵,要想长成参天大树,要想炼成坚硬的翅膀,把您的孩子从鸟笼中放飞吧!让他们独自去飞越棘棘丛林,跨越浩浩江海,到那时,他们不仅可以写好一篇篇的文章,而且一定能谱写出和谐悦耳的生命交响乐! (选自《摇篮》2000年第2期 作者:钟琴) [例文评点] 这是一篇富有创意的微型议论文。作者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提炼论点,而是从家长的角度来阐发议论,提醒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要让孩子做家务,经风雨,练就生活的本领,视角特别,立意新颖。文中用“温室里的盆花”“沃野中的小草”“屋檐下的燕雀”“风暴中的雄鹰”等事物进行比喻论证,语言优美,思想深刻,让读者在联想中得到思想上的启示。 [文题之六] 一位伟人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企业善于创新,就能获取不可估量的财富;学校善于创新,就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艺术家善于创新,就能创造出风格独特的作品……请以“创新”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可叙述故事,可发表议论,可展开想象,可抒发感情。 [构思点拨] 这是一道典型的话题作文题,根据“可以发表议论”这一提示来看,此题完全可以写成议论文。从内容上看,可写创新的思维特点,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的认识误区……从构思上看,可从“企业需要创新”“教育需要创新”“艺术需要创新”等多个方面论证论点,以丰富文章的内容;也可以从“什么叫创新”“为什么要创新”“怎样创新”等方面论证论点,以增强思辩的深度;还可以从“创新才能进步”“不善于创新就会落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在鲜明的对比中论证论点。 [例文参读] 创新——个性的凸现 一个圆,有人看来是一轮红日,有人看来是一轮满月,有人看来是一个封闭不与外界沟通的思想,有人看来是一个永远走不出的迷宫。多样的人,多样的思维,多样的答案,无限的多样性构成了一个如此丰富多姿的世界。 秦砖汉瓦,唐风宋雨,古人们在诗词的浩瀚海洋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 同是送别,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太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子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同是惜时,李太白“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曹孟德“人生几何?去日苦多”。同是咏梅,陆游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安石“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而毛泽东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同是黄昏日落,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毛泽东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同是战争残酷,曹孟德慨叹“千里无鸡鸣”;而毛泽东“战地黄花分外香”。 你能说谁人更佳,谁人更绝?不不不,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维,谁都不可以对之妄加否定! 前日偶读一文《我们究竟在考什么》,文中阐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物理系的高材生面对用一个气压计如何测楼高的简单物理问题,坚持用十多种不同的答案予以解决,最妙的一种是轻敲守门人的房间,问:“请问这座楼高多少?” 哑然失笑之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在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时,究竟是一个标准答案好呢?还是鼓励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好呢? 近日偶看一画展,画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眼中的太阳,有的是红色的太阳,名曰《光明》;有的是蓝色的太阳,名曰《地球的颜色》;有的是黑色的太阳,名曰《灰尘满天的可怜的太阳》。惊奇之余,我愕然,看着这些稚气未脱的画稿,我惊叹于那无限的创新精神。 无限的多样性归根于个性的多样性,在这个崇尚创新的世界里,它是最不可忽视的。很难想像,没有创新,我们很可能还生活在茹毛饮血、混沌未开的原始社会,我们很可能还在黑暗中挣扎,我们很可能还在大自然的淫威下不知所措。 崇尚创新,接纳并鼓励这种无限的多样性吧!记住,“第一个形容女子是花的是天才,第二个这样形容的是庸才,第三个这样形容的是大大的蠢才!” (选自华语教学出版社《中学生议论文一本通》 作者:佚名) [例文评点] 本文围绕“创新”这一话题,从“态度”的角度,提出了“崇尚创新,接纳并鼓励多样化”的观点,全文按引出论题、举例论证、联系实际、作出结论的顺序来写,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文中的引用十分精彩。引用的诗句既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又美化了文章的语言。最后一段用一句名言重申了论点,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例文参读] 有创新才有进步 清代书法家翁方纲一生研究欧阳询、虞世南的书法,讲究笔笔有来历,而另一书法家刘石庵在研究古人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成就超过了翁方纲。当人问翁方纲对刘石庵的看法时,他说:“他哪一笔是古人的?”刘石庵闻后却说:“我有自己的书法,何须古人之笔?翁哪一笔是他自己的呢?” “他哪一笔是古人的?”“他哪一笔是自己的?” 我觉得两句话问得都好,因为他们最恰当不过地反映出翁方纲和刘石庵截然不同而又针锋相对的观点。刘石庵为什么成就超过了翁方纲?最根本的就是他在这一问句中所体现的思想——创新。无论什么事都要创新,万事万物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创新,这是事物运动的规律。没有创新,那世界就只有今天,而没有明天。 这个道理是很显然的。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就像翁方纲那样“笔笔有来历”,那书法永远不会发展,书法就永远是古人的书法。再进一步说,翁方纲所研究的书法是欧阳询、虞世南的,而欧阳询、虞世南之所以有成就,不就因为他们有创新,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吗?如果他们也笔笔是古人的,翁方纲还到哪里去研究欧阳询、虞世南的书法呢? 人类要走向未来,就意味着必须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 懂得这一道理之后,我们有志青年,要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怎么办呢?那就是:创新。创新,我们是在为未来的发展而在今天做最有益的事,何乐而不为?况且,我们伟大的祖国正走向美好的明天,我们更要在今日的改革中做促进派。 当然,创新也并非易事,它是无时无刻不同保守势力对垒。斗争中,失败也是常事,要做一个坚定的革新者就要像歌德说的那样,“壮志与热情是伟业的辅翼”,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伟大的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努力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成果。 创新紧连着未来,让我们努力去创新,去开拓更美好的未来吧! (选自华语教学出版社《中学生议论文一本通》 作者:佚名) [例文评点] 本文先引述了清代书法家翁方纲与刘石庵的例子,接着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论点:人类要走向未来,就必须创新。再联系实际论述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创新。全文结构紧凑,层次井然。文章巧用故事来引出论点,论证论点,既生动形象,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文中既论述了“有创新才有进步”的观点,又讲了创新应具备的条件,论述周密,对人有很强的启发作用。 【专题精练】 [文题之一] 读“自信” [应试指导]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写作此题应注意三点。开头部分宜灵活一些。可从生活现象中引出中心论点,可用与“自信”相关的名言引出中心论点,也可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宜丰满一些。可将“自信”与“自卑”、“自信”与“自负”对比,将自信的内涵阐解得更准确周密;也可以从“自信是战胜困难的秘诀”“自信是超越自己的法宝”“自信是通向成功的阶梯”等方面,将“自信”内容写得丰满厚重。结尾宜精短一些。可引用“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之类的名人名言照亮全篇,可运用“自信是照亮我们成才的明灯”等自创的警句画龙点睛,也可以运用富有激情的排比句结束全文。 [文题之二] 生活中需要___________ 请将上面的文题补充完整后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若写成议论文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填充题目,所补内容要是自己十分熟悉的,要尽量体现时代特点。比如可填“创新”“合作”“诚信”“理解”“沟通”“宽容”“友谊”等词语。二是安排结构。可用“总分总”的横式结构来写,也可用逐层深入的纵式结构来写。三是展开论证。可用举例论证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可用道理论证来增强文章的穿透力,可用对比论点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文题之三] 许多熟语中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比如:知足常乐、欲速则不达、人怕出名猪怕壮。你同意这些熟语中的观点?请任选其中的一条熟语,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应试指导] 此题可从正面入手行文,也可以从反面入手创出新意。比如就可以写“不知足者常乐”“成功拒绝等待”“人要敢于出名”。现以《不知足者常乐》为例提供一种写作思路。开头针对“知足常乐”的熟语表明自己的观点:“不知足者常乐”;然后举例论证人类正是因为“不知足”才不断进步和发展;再联系改革开放大业,深入论证“不知足”就是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取得更大的成绩;最后总结:“知足只能得到暂时的快乐,而不知足才能得到长久的快乐。” [文题之四] 两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总要推出一批优秀歌手,这些歌手的歌唱水平不可谓不高,可不少的综合素质测试却让人大跌眼镜。有的把“安史之乱”中的“安史”当成了地名,有的不知茅盾的代表作,有的弄不清“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是何人诗句…… 请根据上面材料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应试指导] 这是一则令人心痛的材料。若写议论文,角度很多。比如——“歌唱水准”与“人文素养”,“成名以后的忧虑”,“仅有甜美的歌喉行吗?”,“除了唱歌,你还知道什么”等等。在表达观点时,要注意语言的方寸。不可将这些歌手说得一无是处,不可使用一些侮辱性的词语,不可用太武断的语句把话说得太绝对。 [文题之五] 只要你稍加注意,你一定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洋名”——穿的衣服,睡的床单,吃的糕点,喝的饮料,玩的玩具,用的器皿,还有旅店、商场、发屋,外加给新生的小孩取洋名也正成为一种时尚。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应试指导] 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话题,可以写成议论文。全文可以这样展开:先列举生活中洋名泛滥的现象;再剖析洋名泛滥的原因,接着论说洋名泛滥的危害,最后呼吁不要迷信“洋名”。列举现象的语言应简洁,分析原因的语言应严谨,剖析危害的语言应凝重,发出呼吁的语言应充满激情。 [文题之六] 2003年11月15日,神州五号顺利升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获得成功,国人为之振奋,世界为之瞩目。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应试指导] 这是一个很“大气”的话题。写议论文角度很多:可写载人航天的重要意义,写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写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写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写杨利伟的献身精神……写作时应注意内容的丰厚。或在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显现丰厚,或在由点到面的扩展中展现丰厚,或在逐层深入中呈现丰厚。当然也还应注意文章的语言,从总体上看,语言应充满正气,充满激情,充满自豪,在以理服人的同时,做到以情感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