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中考语文 > 题型、解题技巧 > 阅读 >

中考阅读理解考点及答题技巧——记叙文(3)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7.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②空间变换法③稳步换景法④分门别类法
    19.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6)描写(7)心理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B、侧面描写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
    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