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许多着作和文献中,都讲了很多关于诚信的典故。其中,刘基在他的名着《郁离子》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非常有钱的富商,他为人很不讲信用,常常欺骗客户以谋取额外的钱,还时常坐地起价,客户们只因为他垄断货源,而且被骗去的钱不是很多,也就放过他,不计较那么多。一次,富商出去与客户谈生意,途径一条大河,在过河时因触礁翻船,他在水中大声呼喊:“谁能救我,我就给他100两金子!”一个善良的渔夫把他就上了岸,可是富商觉得一个穷渔夫的工作不过是捞捞鱼,卖卖鱼,一天下来也就只能赚那么两三两银子过活,100两金子实在太多了,一个过惯了穷日子的穷渔夫应该花不完那么多的钱,给了他也是浪费,弄不好他还会被别人当成是贼,于是他认为要想出一个与渔夫的身份相衬的价钱。经过再三的思索,富商最后只给了渔夫10两银子,还觉得自己做了件大好事。渔夫指责富商不讲信用,商人则训斥渔夫太贪婪,但是碍于周围很多旁人开始围观,而且刚才也有很多人听到他刚才的许诺,就又拿了10两银子给渔夫,说:“你可拿好了,别再多要了,本来不该给你这么多的。”说完,大摇大摆地走了,渔夫不甘心,不是因为钱太少,而是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拿着渔篙往富商脚底一扔,本来只是想让富商尝尝栽跟头的滋味,但没想到,富商被渔篙一绊,掉到了水里,富商照旧在水中喊:“谁能救我上岸,我给他100两金子。”渔夫拿起渔篙头也不回的走了,旁人也觉得富商言而无信,都不再管他,任凭富商结果没人救富商,他淹死了。其实富商刚接了一笔大买卖,身上带了数千两金子,他完全有能力付给渔夫许诺的钱,可因为不讲信用,从而丢了性命。 在我的身边有很多同学对于讲诚信满不在乎。有的同学面对与别人约好的事情,要么迟到一两个小时才赴约,要么让对方等了半天后,才告诉对方没有时间来赴约,要么就干脆不闻不问,事后装作忘记了,其实是自己记得这件事,但懒得去赴约。这是最轻微的一种不讲诚信,常常出现在那些没有时间观念的同学身上,那些同学对于对方事后的愤怒,总会回应说:“一点小事那么计较干嘛?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何必那么小气呢?”其实他们不是说这话给对方听的,而是给自己听的一种自我安慰,因为我们还只是小孩子,不会死死地记得哪个人曾经与自己失约,但他们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内心多多少少会觉得对不起别人,与此同时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富商一样,反咬对方说对方小气,洗脱过错,求得心里的安慰。这不过是一件芝麻大点的小事,但这足以看出他们是一个不讲诚信信的人。而且,如果不改掉这种坏习惯,而而是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成人,这个坏习惯会不断的侵蚀他们的心灵,会让他们做事没计划,不会安排时间——也就会事事无成,习惯性地说大话,不守诚信——也就会被社会孤立,过度地自我原谅,不会自我反省——也就不会为做过的错事负责,甚至不为自己负责,自暴自弃,到最后,就算没有渔夫仍渔篙到他们脚底,他们的人生也会毁灭。 就像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样,哪怕是再小的一件不讲诚信的事也有可能让一个人的人生大厦倒塌,我们要时时谨记这一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