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确看待中考作文评价的公正性

http://www.newdu.com 2018-11-23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看了黄本荣老师关于作文评价的博客(见附文),很有同感,不妨也作一番附和。
    中考作文作为一个特定区域里众所瞩目的焦点,追求其公正性是毋庸置疑的。成千上万的考生参加同一种考试,更多的人则关注着考生的成绩与命运,作文的分值又在中考中占有很大的权重,如果我们的作文批改没有公正的评价标准,只凭主管领导的价值判断,或者任凭阅卷人的一时兴起,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这种缺少科学态度的作文评价,必然会产生不公平的现象,相信任何人都不能容忍。
    从另一方面说,考场自有考场的规则,既然大家同考一个题目,大家都是来参加选拔的,那么大家就必须遵守相同的规则,完成相同的任务,即围绕题目,看谁的内容与写法能更准确无误地达到题目要求,看谁能更完整充分地诠释题意。我出题,你答题,你就必须按照我命题人的意旨和套路“出牌”,否则就是答非所问,就会游离题旨,自然也就不能取得如意的成绩,这就是考试的特点,霸道而又无情,我们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也无需改变,只要是考试,就得按照考试的规则行事。
    体现在作文评价上,最容易操作也最容易显出公正的评判标准无疑是切题与否。初中一篇中考作文不过六七百字,哪些内容在题意上,哪些内容偏离了轨道,老师判断起来不会太难,相比起依据此篇作文来研判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起承转合的构思功夫等,把握的难度要小些,阅读可以不要太具体,分析也可以更直接些,自然改起作文来要轻松快捷得多,这样高效的评判方式,平时作文自不必说,即使在考场作文上也挺需要,因而以切题作为作文评价的重要标准甚或唯一标准,也就不难理解了。
    由此观之,在中考作文评价中,大家自觉不自觉地把切题作为一个重要标准是有一定道理的。依据存在即合理的原则,这种作文评价的标准完全可以继续沿用,不应随意废弃。
    问题是,由此引发的一些负面现象却不能不令我们反思:
    我们许多地方的作文评分标准基本都是从内容、结构、表达等角度来评判一篇作文的优劣,至于切题这一点则大都没有呈现,而事实上这是阅卷教师总是挥之不去的隐含标准,老师在平时作文训练中(尤其是考试前),更是将此作为训练目标反复强调,这就造成了官方评分标准与中考实际批改情况产生乖离现象,会向学生和教师传达一种不准确甚至错误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考场作文如果一味看重切合题意,却忽略其他评判要素,就一定会对作文教学产生不良影响。作文的切题,只是作文能力的一个方面,不可能是作文考核的全部,选材、立意、结构、表达,都是作文训练中必须教学的内容。事实上,平时教学中一些老师不重视作文教学,不重视作文基本能力的分项训练和层级训练,就是认为对考试的帮助不大,认为练了有时也白练,因此他们只在考前做一些审题训练即可。确实,语文考试的一些怪现象不能不让老师们变得更现实了,比如说我们看好的语文尖子生常常会在中考中考砸,而平时不入法眼的普通学生却能一鸣惊人,这样的状况在其他学科相对就少些,难怪我们常常会告诫学生:“语文考试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必须承认,个中原因与作文批改不无关系,如果我们的中考阅卷只关注是否切题,很显然对那些作文素养较好的学生有时是不公平的。难怪作文考试前后大部分学生都会“心有戚戚焉”,对自己的写作情况心中没底,这和数学、外语考试前后学生的感觉相差甚远。
    这种现象其实是不正常的。如果我们的考场作文评价能够兼顾学生平时的语文素养和基本功,相信学生的惴惴不安会有所缓解,也有利于解决日常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让作文训练更加扎实,更加厚重。
    不过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标准设立过多过复杂,且不说对批卷老师的要求很高,对阅卷速度也会产生影响,这在讲究效率的中考阅卷现场可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当然,这并不就意味着在作文评价上难有作为。如果我们能将作文切题与作文应具备的能力结合起来考核,应该不难找到既高效又能全面合理地评判学生作文水平的具体操作方法。
    本人曾经在此方面做过一些尝试。在南京市鼓楼区的几次统考中,我运用自己总结的简单模式组织作文批改,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
    这种模式概括说:先看扣题,再看功底。具体是这样操作的:看完一篇作文,先判断内容是否在题意上,如果切题,满分五十分的作文就打切入分,三十六七分,然后再看作文中所反映出来的实际水平,看材料,看思路,看遣词造句,看修辞逻辑,看形式写法,看思想感悟。如果某一项较好,分数适当提高;如果多项俱佳,分数可以打到四十多分;如果某一项特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也可以打四十多分;如果作文有深度、有个性、有文采、有创新,发展等级很高,就可以打满分。相反,如果某一项较差,分数适当降低;如果几项均不能令人满意,那就打及格分(三十分)左右;如果某一项极差,比如文不通句不顺,比如思路混乱等,就可以打不及格分。如果碰到不切题的情况,则视其轻重给予及格上下的分数,然后再看他作文基本功的诸能力,好的适当往上提分,差的再往下压分。
    以上的作文批阅思路,将诠释题意的考察与作文基本功的考察统一到一起,兼顾了多方面能力的考量,又将评判环节简单化,使教师考虑分数时时思路清晰,出分时能比较准确快捷,只有这样操作,才容易使评价更全面实际,也更科学公正。至于那些考场的怪胎特例,只是少数,可以制定特别标准,视文章具体情况而定。
    从几次批卷的实际效果来看,此种模式既简单易行又较为合理,完全可以推广开去。
    黄本荣教授的这篇博客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考场作文的批改确实应该有所修正,毕竟考场时间有限,对大部分同学来说,能在四五十分钟内写好一篇作文已经实属不易,如果我们仅凭“这一篇”就武断给分,确实有失公允,如果我们能透过文章考虑学生平时的水平,作文评价才会彰显公平。更有价值的是,这样的评价对于日常作文训练也是一种导向,肯定会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南京市今年首次进行了中考作文阅卷岗前培训,估计也是意在统一思想,提高阅卷的科学性,同时,对提高教师评价水平也是一项极有意义的举措。
    附文:
    让科学评价为作文教学保驾护航
    黄本荣
    每年中考成绩公布后,总能听到部分语文教师的抱怨:成绩出人意料,好学生分数考低了,差学生分数考高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肯定很多,譬如教师本身对学生了解不够,本身“意料”的就不对。正像高朝俊教授所言:譬如,有些教师的风格偏好成为了班级的集体风格,老师总是看自己学生的作文比较顺眼;再譬如,教师在日常评判学生作文时,存在光环和情感效应,容易受感情支配做出错误判断。但就正常情况而言,老师对自己学生的“意料”还是准确的,因为师生朝夕相处非常了解,所以,老师评判自己学生作文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参考这个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参考他在校学习期间曾经写下的那几十篇文章。而中考阅卷,阅卷老师看到的只是考生的一篇文章,这属于抽样,本身就不十分靠得住,假设在阅卷中,又有少数教师死咬着“切题”这一个标准,没有认识到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缺乏综合评判能力,再加上少数阅卷老师责任心不强,怕动脑筋,喜欢打保险分,把好文章的分数往下拉,把差文章的分数往上抬,这样一来,对同一个学生作文水平的评价,中考阅卷老师的判分,就可能与这个学生实际水平不符,也就与任课老师的期望产生差距。
    作文评价是难以破解的世界性难题,这是事实,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不闻不问不作为。放任自流的结果,不仅影响评价的信度,更会影响日常的作文教学。长此以往,有些学生真的会放弃三年的勤学苦练,改为考前一炷香。
    如何作为?无非是在评价内容及操作过程上追求更加科学,具体点说就是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统一认识。
    1.中考作文评改,必须坚持“切题”这个标准。
    国家考试中心要求各地中考“作文命题不得设置审题障碍”,是说命题时不要故意为难考生,绝不是说考生作文时不需审题。评价和选拔的考试,一定会规定你必须用试卷上的题目,否则,抄袭就难以制止,考试的信度就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所以,每年的作文阅卷总是有一个“切题”的评判内容,按照“切题”、“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走题”来给考场作文分类,然后综合其内容、表达去给文章判分。由此可见,你没审清命题者的意图,不能完全切合题意,随意挥洒,写得再好,仍然不能获得作文高分。
    (1)要慎用“走题”这把刀。一是切题有隐与显,不能草率判断。小伙子谈恋爱,假设只会在办公室高喊“我爱你”,估计十有八九谈不成。好的表达不能太直露,隐切题有时显得更加含蓄蕴藉。2013年江苏省就高考阅卷时有一条:写记叙文最好求神似,不征引材料,防止出现半议论半记叙的混乱文体。二是扣题有紧和松,不能一棍子打死。有些文章,作者并不是没有按照题目去写,而是自己的思维有问题,思维水平有限,把握不住,写着写着就写走掉了。日常生活中有人谈话也是这样,这不属于不按题意作文。三是套作有真和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套作”的判断,不能简单化。譬如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工作需要经常给教育局写材料,我的手头就积累了有关全区教育基本情况的材料,近年出台的教育方面的重要政策,近年来开展的主要教育教学改革活动材料。于是,不管是写实施素质教育的汇报材料,还是写内涵发展的总结报告,都是手头积累的那些材料的重新整合。请问这算是套作吗?有位名师曾回忆自己儿子的作文,无论是考试还是竞赛,成绩都很好。把儿子的作文找来一看,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在写自己学围棋的经历,以一驭十。请问这算是套作吗?依我看这些只能算是个性化写作素材的积累和使用。你把别人的文章拿来改一下,套到给你的作文题上,明显是别人的东西,说着别人的话,那肯定要算套作,所谓“穿靴戴帽”。但即使是“穿靴戴帽”,还要看戴在头上是否合适,穿在脚上是否合脚。你在范冰冰头上戴阿Q的破毡帽,你在我脚上套绣花鞋,当然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套作”,但假设穿戴的天衣无缝,我们又怎能发现他是“套作”呢?少数老师对“套作”有点过敏,见到熟悉的材料,马上就要判为“套作”。你读过“为妈妈洗脚”的文章,为什么别的考生就不能有同样的经历和体验,就不能写同一题材的文章?关键是要看他文章写得怎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退一万步讲,大家都知道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是化用了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但又有谁会因此而否定“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艺术价值呢?
    (2)切题是评分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标准。我说作文评改要坚持“切题”这个标准,但没有说“首先看是否切题”。“首先看是否切题”的潜台词是:按“切题”与否给作文判类别,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在这个类别里调整分数。要分清“切题”、“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走题”、抄袭之间的区别,将其作为评分的一项重要依据。但我们不要简单地用一扇门的开和关来判断,而是要看他向目的地走了多远。我们希望能听到阅卷教师偶尔有这样的谈论:这个小孩真有才,亏他想得出来,竟然会选择写这样的内容,表达水平也不得了,看看这几个句子,读了还忍不住回头再品味一番,不过,细细推敲,文章扣题目还是不太紧,之间有点交叉,看来不能给满分,还得扣掉三五分吧。
    2.中考作文评改,学生会不会写文章是重要的评判标准。
    (1)作文评判要结合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就学生作文而言,扣题有紧和松,立意有高和下,表达有奇和平,是一个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全面体现。我们评判的是学生的作文,所以会不会写非常重要。写作水平平平的靠情节,靠故事(初中生主要以写记叙文为多)吸引人,水平高的会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层层渲染……把简单的故事写得波澜起伏。但有些老师看不惯:入题为什么不快点?有话为什么不只说?拜托,你平时还欣赏文学作品吗?所以作文评分,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内容陈旧老套,干瘪空乏,无话找话者,应该一律下浮档次,严重者直接判入五类卷。
    (2)作文评判也要谨防空洞无物的所谓“美文”复辟。就写作而言,相对于内容,形式本身也是有意义的;但就中学生作文而言,作文应该是学生的自我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思考很重要,假设任凭李白苏轼在自己的作文里折腾,文章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是按照一种套路,投部分阅卷教师所好,卖弄辞藻的华美靡丽,耽溺于雕琢文句,当然不应该拿高分。
    3.作文评卷,应该也只能从一篇具体文章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去判分,任何图省事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都是靠不住的。
    大规模考试作文阅卷时,我们总要提供样卷,但必须做到:
    (1)样卷必须有样。样卷的判分必须经得起推敲,给分时必须综合了各种因素。要避免根据作文题“猜想”学生作文可能会写的几种内容,然后在学生作文中去找样卷的做法。这样找出来的文章,表达上基本都还可以,只是在切题上有差别,这样的样卷,面对千姿万态的学生作文,没有多少参考价值。
    (2)样卷不是模具。即使我们的样卷做的很好了,那也只是给我们提供了如何判分的例子,或者说,它只是让我们阅卷老师在样卷的评判中学会如何去评判作文,任何教条主义地硬套,无异于刻舟求剑,只会离准确科学的评判更加遥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