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常识 1、出处: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字中郎,号右公;代表作有《袁中郎全集》。他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鲜明旗帜,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张,世称“公安派”,与其兄弟被称为“公安三袁”。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与拜谒酬答打交道,这使他深感苦闷,而更使他苦闷的是政见得不到申诉,于是他就寄情大自然,闲暇时就去浏览北京附近名胜古迹。本文是他到北京东直门外的满井游览之后的游记,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重点词语 1、廿[niàn]靧[huì]鬣[liè]罍[léi]蹇[jiǎn]浃[jiā]曝[pù]呷[xiā]堕[huī] 2、词语活用: ①.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用泉水。②.泉而茗者: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③.罍而歌者: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④.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 ⑤.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3、古今异义: ①土膏微润古义:肥沃今义:糊状的东西。 ②柔梢披风:古为偏正短语,“在风中开散”的意思,柔梢披风;今作为名词,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③恶能无纪古义:怎能今义:厌恶 一词多义: ①然:娟然(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如拭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表转折,然而,却) ②于:于时冰皮始解(介词:在)乍出于匣也(介词,从) ③.得:能够,欲出不得;得意,悠然自得; ④.之:脱笼之鹄(助词,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表限定,可译为以”) 如倩女之靧面(舒缓语气,不译); ⑤鳞:鳞浪层层(像鱼鳞);呷浪之鳞(代鱼);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鱼鳞)。 三、.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倒装句:.冷光乍出于匣也。宾语后置,“于匣”是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 译: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 2、宾语后置: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于山石草木之间”是“萧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潇然”。 译:在山石草木之间潇洒自然。 3、宾语前置: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之”是代词,代指上文所说“郊田之外未始元春,是“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译: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这一点。 3、省略句: ①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省略主语“我”,即”我偕数友出东直。”) 译: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便)同几个朋友出了北京城东直门,到了满井。 ②柔梢披风。(动词后省略介词“于”,应为“柔梢披“于”风”,“于风”作“披”的状语,又构成状语后置。)译:柔软的柳梢在风中散开。 四、结构内容 第一段:写余寒犹厉,作者欲游不能的苦恼。 第二段:描写满井春色,写出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以议论作结,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五、文章主题: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的早春美好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的轻松喜悦之情,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厌倦都市官场生活的情怀。 六、写作手法 1、白描的笔法。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 2、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 拟人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常用的写景方法。 3、比喻的妙用。(四个比喻句) 六、文章内容的理解 1.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 描写了京城早春时节“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的景象。 2.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 “天稍和”与“余寒犹厉”相呼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飞沙走砾”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相呼应。 3.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游览满井时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 4、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本文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苗、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5、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6、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找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1)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读后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4)“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7、文中“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9、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 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10、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找出来并说说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及其所包含的哲理。 主旨句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表现了作者冒寒出游见到美丽的早春景色的欢快的心情,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弃,对哲理的追求。 哲理: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11、“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 12、“柳条将舒未舒……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段文字是从哪三方面描绘满井早春气息的? 郊外的植物(柳条麦田)、游人、鱼鸟。 13、本文在记游写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以及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15、本文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 (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3)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 七、中考链接 满井游记课文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 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 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1.解释下列句中斜体字的意思。 (1)波色乍明()(2)山峦为晴雪所洗()(3)娟然如试()(4)泉而茗者() 初、始;被;……的样子;煮茶喝。 2.选出斜体字意思相同的一项。(D) A.冻风时作;于时冰皮始解 B.呷浪之鳞;鳞浪层层 C.于时冰皮始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D.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2)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4.“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这样写鱼鸟,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你是如何理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句话的含义的? 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表达了他追求自由的天性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