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2014中考名言警句默写考查的新动向

http://www.newdu.com 2018-11-23 中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李弗不
    2013年全国约有150套中考语文试卷,几乎卷卷都考查了名言警句默写填空题。仔细作一番梳理,我们发现名句默写填空题出现了一些新动向。笔者整理如下:
    一是出现了外国诗文名言警句的默写填空题。譬如陕西省的“______________,现在却常是忧郁。(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答案: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广东番禺市的“生如夏花之绚烂,______________。(泰戈尔《飞鸟集》)”(答案:死如秋叶之静美)福建龙岩市的“冬天到了,______________?(雪莱《西风颂》)”(答案:春天还会远吗?)……
    非常非常著名的外国作家的名言警句也是考查的范围,我们不能忽视。类似的还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拜伦)……
    二是出现了现代诗文中的名句警句默写填空题。譬如山东聊城市的“①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______________。(何其芳《秋天》②树叶儿却绿得发亮,______________。(朱自清《春》))”(答案:①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②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陕西省的“①我思念那东海,______________!《郭沫若《雷电颂》②山尖全白了,______________。(老舍《济南的冬天》)③______________,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答案:①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②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③夏虫也为我沉默)……
    以上就分别考查了现代作家何其芳、朱自清、郭沫若、老舍、徐志摩等的诗文名句。
    这一点启发我们,读背名言警句,不能再局限于古诗文了,一定要扩大视野,扩大范围,把初中课文中的现代名家的名篇,也纳入熟读背诵的范畴中来,力争熟读成诵,才能顺利应对中考名言警句的考查。
    三是出现了常用的民间俗语和熟语的填空新题。如浙江丽水市的“_______,得理一尺。(俗语)”(答案:让人一寸);广东梅州市的“_______,鸦有反哺之义。(熟语)”(答案:羊有跪乳之恩)……
    上题中,既有俗语的接写,也有熟语的接写。
    这一点启发我们,名言警句不再局限于名家名篇了,常用常见的民间俗语、谚语、俚语,以及歇后语,也是默写填空的范围了。
    四是出现了围绕某个字或词默写相关名句的新题。例如山东济宁市的“古代诗人咏柳爱柳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带‘柳’字的连续的两句诗。,。”(答案示例: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②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③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四川南充市的“从你积累的诗句中,写出有关‘春雨’的连续两句诗句,。”(答案示例: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②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等。)
    上述默写都是围绕某个字或词的,当然,这些名句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均可。
    这一点启发我们,记名句还要善于联想,善于归类,把某种类型的名句作一番梳理,区分其异同等工作。
    五是出现了异曲同工或意近或意反的名言警句默写新题。例如浙江湖州市的“杜甫登临泰山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而王安石在飞来峰上不禁感慨‘,。’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填王安石《登飞来峰》中连续两句诗)”(答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四川宜宾市的“《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来洁去还洁清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一文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答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四川宜宾市的“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高适《别董大》中有两句诗正好与上述诗句中‘无故人’意思相反,这两句诗是:‘,。’”(答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上述题目中均是要求默写异曲同工或意近或意反名言警句的。
    这一点启发我们,记名言警句不能孤立地记,应该归类联系,可以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名言警句一并记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