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一)戊戌变法 1、 国内背景: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 国际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②启蒙运动的影响。 2、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4、内容: ①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1)背景:①俄国封建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俄国的落后,使俄国各种矛盾激化,由此,统治者为解救统治危机,进行了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 (2)时间:1861年; (3)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4)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 (6)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7)评价:① 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最积极意义是使上千万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②局限性:一是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没有改变,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二是使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但毕竟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三)日本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 (2)人物:明治天皇;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 (5)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了改革性质);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后世影响深远)④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皇军。 (6)影响:①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 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③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7)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另一方面,日本的崛起也刺激了中国开始向政治近代化方向迈进,中国的维新变法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正是学习日本的表现。 (四)罗斯福新政 (1)背景:①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②时任总统的胡佛及其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③在1932年大选中,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击败在任总统胡佛,于1933年3月就任总统。 (2)时间:1933年; (3)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4)“新”的表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5)措施: ①整顿财政金融; ②调整工业生产(注:这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核心法令是《全国工业复兴法》);③调节农业生产;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注:田纳西水利工程,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公共工程为人们创造了数以百万的工作机会,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压力)。 (6)影响:①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②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统治;③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为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注: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