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三次发展机遇: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2)四个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3)五个发展阶段: "春":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 "秋":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 "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新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4)分布结构: "弓箭"结构——主要分布在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比较高的沿江、沿海地区。 (5)两个影响: 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6)三个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16.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一条主线: 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变迁。 (2)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 二是生活风俗习惯的变化。 (3)三大因素影响: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是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思想运动的推动。 (4)四大表现: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即服饰、饮食、住宅的变化; 二是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即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化; 三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 四是大众传媒的变化。 (5)结论: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7.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1)一个主题: 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2)两个特点: 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3)三个层面: 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 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现代中国) 18.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两部宪法: 《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 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