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本质”、“实质”、“性质”类 1、我国改革的实质(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3、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是:共同富裕。 4、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六、“最”类 1、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共同富裕。 4、最富有责任心的人的共有情感: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5、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8、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或最具权威的是:宪法。 9、最能考验公民责任意识的是:国家处在危难时刻。 七、“集中”、“集中体现”类 1、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 2、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 5、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等。 6、体现共同富裕原则的经济成分:集体经济。 7、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八、“决定”类 1、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是:教育。决定人们一生命运的事业是:教育。 2、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 4、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5、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是:基本经济制度。 九、“制度”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我国的两种制度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十、“核心”、“中心”类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5、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十一、“关键”类 1、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是:少生。 2、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者。 3、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是:国有经济。 十二、“目的”、“目标” 1、基本路线确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3、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大局的目的是:发展。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教材P114“六个更加”。 6、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十三、“原则”、“原因”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管理。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7、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十四、“前提”类 1、两种制度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2、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 3、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