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把蜡烛移到凸透镜的焦点以内,这时,应从光屏这一侧_______凸透镜观察烛焰的像。 答案:透过 [点评] 本题按照题干分析,应该是要考察考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情况,但关于应该在哪里观察成像的问题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这样考生很可能不知该填什么好,就达不到测试的目的。因此本题命题表述不清晰,重点不明确 【顺义区试题】 在cctv-1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曾经播放了“神舟三号”飞船成功升入太空的壮观场景。当“长征2号f”运载火箭点火后离开发射台升空的瞬间,只见火箭底部涌出庞大的白色气团,见图,其实这不是火箭喷出的废气。我们知道,当火箭刚点火发射时,高温的火焰向下喷到发射台的地面,此时任何物质遇到如此高湿的火焰都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台的台底,航天 工程 师在台底建造了一个大水池,就巧妙地攻克了这项技术难关。现在请你说明:(1)火箭升空瞬间,庞大白色气团产生的原因。(2)大水池能起保护发射台底作用的道理。 答案:(1)当火箭刚点火发射时,高温的火焰向下喷到大水池,水池中大量水急剧汽化形成水蒸气,大量的水蒸气遇到周围的冷空气,凝结成大量小水珠从而形成庞大的白色气团。(2)因为大水池中的水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保护了发射台的台底。 [点评] 上述试题取材于媒体报道,是人们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贴近学生实际。试题将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巧妙地和实际情境结合起来,以带有开放性特点的题型考查基础知识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 原理 ,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 原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的 思想 【福建三明市试题】 现有两杯无色透明的不同液体。请你从以下提供的器材中选取部分器材,设计两种方法来比较它们密度的大小。(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你比较的方法,其中一种方法必须用到托盘天平) 可提供的器材有:托盘天平(已调平,不含砝码)、弹簧测力计、两个相同的烧杯、拴着细线的小石块、长方体小木块。 答案:方法一:住两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高(等体积)的不同种液体,再将两烧杯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托盘上,观察横粱,下沉的一端杯中液体的密度较大。方法二:分别向两只杯中倒入适量的两种液体,将它们放到天平两托盘上,调节杯中液体的量,直到天平横梁平衡,比较两杯液面高度,液面较高的液体密度较小。方法三:将小木块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比较木块露出液面的体积寸块露出液面体积较大的那杯液体密度较大。方法四: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重,然后把小石块分剧漫没在两种液体中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较大的那杯液体密度较大。 [点评] 本根据现有器材,自己选用,设计一种或几种方法,完成一定的实验,不仅要求学生能熟悉各种器材的性能和使用规则,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联想和综合运用能力。设计的实验,在要求的范围内,应力求简单、易行,本题具有此 思想 。由于所用方法不限定,因此试题具有开放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