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文章第一段介绍父亲诵读《论语》的情节有何用意?(2分) 13.请你品析“你还没吃饭吧?”“你一定没吃饭!”这两句话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3分) 14.在对待给求助者做饭这件事上,父亲和母亲的想法为什么会有所不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15.父亲为何起初拒绝闻叔叔的馈赠,而最终又接受了馈赠呢?(3分) 16.文章结尾作者说“恍然间,我明白了些什么”,作者究竟明白了什么?请你写出来。(2分) 参考答案 12.(2分)(1)突出儒家经典对读书人的教化作用。(1分) (2)为下文写父亲帮助迷路的地质工作者做铺垫。(1分) 13.(3分)(1)“你还没吃饭吧?”让人觉得是一句缺少真情的客套话。(1分) (2)“你一定没吃饭!”是一种合理的断定,流露出真心助人的热情。(1分) (3)而正是这种真情,才使求助者能安心接受帮助。(1分) 14.(4分)(1)父亲让做一碗热汤面,是因为热气腾腾的面食,能让从寒冷的野外来的求助者更快地暖和过来。表现了父亲帮助他人时的真情实意。(2分) (2)母亲建议做炒饭,是由于物质匮乏,想把面食留给有胃病的父亲。表现了母亲对父亲的关爱。(2分) 15.(1)父亲觉得给人一碗热汤面的帮助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该接受新军大衣这么厚重的回报。(1分) (2)拒绝馈赠表现了父亲助人不图回报的高贵品质。(1分) (3)当父亲摸到军大衣里面闻叔叔专门为他缝上的羊皮时,又觉得拒绝是不近人情的,所以就接受了。(1分) 16.(1)人间最贵是真情。 (2)只有真情才能换来真情。(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其他答案,概括出两点且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