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常用来描述一种普遍的悲伤、痛苦或失望的情绪状态,是青少年较为普遍的心理困扰。抑郁一般会表现在情绪、认知和行为上,情绪上的主要症状有压抑、沮丧、对各类活动都不感兴趣,在认知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衰退、犹豫不决等,还会出现厌食、失眠和精力不旺盛等症状。 青少年由于面对的压力逐渐增大,抑郁症状也普遍增多。彼得森等(Petersen,et al。,1993)报告了青少年抑郁的不同发展范式:青少年在13~15岁抑郁心境急剧增加,在17~18岁达到高峰,随后下降到成人水平。。青少年抑郁患病率远远高于儿童,其终生患病率与成年人接近,低者4%,高者达25%,这表明成年抑郁症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舒明跃,2004)。大多数研究认为,儿童期(13岁以前)男女患病率大致相同,但在青少年时期,女性患病率明显上升,与男性之比大约为2∶1甚至3∶1,与成年人基本相当。女性患抑郁症的比例高于男性,这可能是因为,在面对压力时女孩更容易把感觉指向内部,而男孩则会将注意力转向外部表达。这样面对同等程度的压力时,女孩更有可能变得抑郁。 造成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遗传和生物学的因素外,主要有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创伤性应激事件和持续积累的不良体验,另一个就是个人的认知特征。对青少年来说,来自家庭中的家庭环境气氛、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以及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业成绩等都可能构成威胁青少年的生活应激事件,从而导致青少年的抑郁(徐馨琦等,2005)。在对青少年人群的研究中,抑郁主要和学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两个领域相关。在学业领域中,教师、父母、同伴对学业能力的评价与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有抑郁情绪的青少年具有较少的同双亲的亲密度、社会支持,并比他们的同伴表现出较低的自尊(邱炳武,2001)。而个人认知特征能够影响个体对消极事件的解释,这就是为什么同样遭遇不幸的人有的就不会患上抑郁症。研究显示,青少年的自我认知与抑郁有相关,自责和受别人责备后的自我认知方式与抑郁之间有显著相关,同时还发现,青少年抑郁和认知、自责、反思、积极的自我评价等有高度的相关关系。 焦虑比抑郁在青少年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有研究显示(屈坚定,2003),在被调查的13~16岁学生中,有70%的人自称有很多忧虑,将近半数说他们的生活缺少乐趣并且使他们紧张,超过1/4的人说存在睡眠障碍。男孩与女孩有相似的焦虑倾向。焦虑的主要来源中,与学校有关的项目占到了2/3。将近半数学生对大量的家庭作业感到焦虑,一半左右焦虑与离校以后的就业有关。青少年的抑郁与持续的焦虑,若不加以治疗则会对成年后的工作、家庭和社会生活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但是,由于人们通常认为青少年,尤其是青春期的少年正处于情绪暴躁和忧郁并存的时期,许多人认为抑郁只是青少年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这导致家长和教师很少注意到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有70%~80%患抑郁症的青少年没有得到任何的治疗。 (二)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从15岁开始,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明显增多,到青年期达到高峰。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很明显,主要表现为:思维紊乱,扭曲现实或脱离与现实的联系,不能控制情绪以及人格混乱等。在真正患病前,常表现出先兆,如社会行为退缩、交往困难、敏感固执、戒心过多以及缺乏幽默感等。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出现的原因主要是遗传因素所致。调查表明,同卵双生子均发此病的比例为50%,异卵双生子均发此病的比例为12%,兄弟姐妹同时发病的概率就更低了。但这种遗传因素之所以到青春期方发生效应,还是由青春期个体所具有的特殊身心特点所决定的。这个年龄的个体最易感受压抑、挫折和焦虑,而消极情绪的长期积累则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原因。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患者常有对性的妄想,这与青春期性机能的迅速发展有密切关系。 (三)自杀倾向 自杀的倾向和行为在童年期以前极为少见,从青春期开始直至青年期呈直线上升趋势。美国的统计数字显示,在15~19岁青少年亡的原因中,自杀是排在事故、癌症、其他疾病、被杀之后的第五个原因。《中国的自杀现状:1995~1999年》中的研究结论表明:估计中国平均年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亡人数为28。7万。我国目前已属于世界上的高自杀率国家之一。据调查显示,自杀已是我国全人群的第五位因,是15~34岁青少年人群的第一位因(王声涌,200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