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抓住关键期,轻松预防孩子出现坏习惯。当孩子刚出现一些坏习惯的时候,许多父母不仅不进行教育,反而引以为傲,这使孩子误以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从而使坏习惯越来越牢固。比如,当孩子刚学会骂人的时候,许多父母都觉得很好玩,高兴地说:“我儿子也会骂人了!”有些父母甚至引导孩子骂人,“谁欺负你,你就骂他!”这样,孩子骂人的坏习惯就越来越严重,发展下去就会造成不可估计的后果。研究发现,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了。因此,父母一定要注重在关键期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第五、淡化批评,父母要学会宽容对待孩子的坏习惯。有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并不是孩子故意的,而是孩子在特定的情形下,出于本能反映,“被迫”形成的。比如,一位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妈妈发现后责问他:“杯子是不是你打碎的?”孩子往往会撒谎说:“不是我,刚刚小猫跳上桌子打碎的!”尽管这是一种撒谎,但是,这种出于孩子的本能反映,他是为了避免妈妈的责骂。一旦孩子出现坏习惯,父母们总是习惯于批评孩子。许多父母错误地认为,批评就是教育。实际上,批评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而且,它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孩子之所以不断出现这种不良行为,是因为得到了他人的反应。有些孩子形成坏习惯的原因就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即使被父母责骂,他也会觉得受到了重视。在他眼里,父母的责骂就是一种奖励,而他的做法就是为了这种奖赏。父母越是责骂,孩子的坏习惯就得到了强化,以至于越来越严重。如果成人对此保持沉默,孩子在这种不良行为中无法获得反应,他们自然会停止自己的行为。 第六、学会暗示,避免纠正坏习惯过程中的亲子冲突。要想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抗。怎样避免产生亲子冲突呢?父母要在教育的过程中使用暗示的方法,于无声无息中进行教育。比如,周末的晚上,儿子强强的表弟军军来了,两个人一直在房间里大吵大闹,妈妈劝他们小声点,不要影响其他人休息,但是,他们却还是照旧。时间越来越晚,快9点的时候,妈妈一言不发地走进强强的房间,帮他们把床整理好,把被子摊开;爸爸则关掉了客厅的电视和灯。爸爸和妈妈都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强强和军军才意识到自己太“闹”了,于是伸了伸舌头,赶紧到洗手间洗漱后上床睡觉。这种暗示既可以委婉地提醒孩子要改正自己的坏习惯,同时,又使孩子主动产生纠正坏习惯的想法,把改造教育上升到了自我教育的境界,效果就会比较好。 第七、持之以恒,父母要不断地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纠正坏习惯。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也就是说,教育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至少要21天的时间。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一种坏习惯,要纠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候却比21天要更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只要父母坚持不断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你的孩子就会养成好习惯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