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教育不教育?什么成才不成才?对单个的家庭而言,分数就是硬道理。 教育就是考高分,成才就是考高分。有些人发表那么多见解,本事比教育部长还厉害,有这样的精力,怎么不陪着孩子多考几分呢? 作为一个没本事把孩子送出国的父亲,到了孩子上高中的时候,我已经不想教育的内涵、定义,也不考虑所谓的应试弊端了。我想的是什么呢,是解决问题,是现实的游戏规则,是自家孩子的成长,是愿赌服输。 有这么一类人,一天到晚搬着条条框框,去套衡中的行为,符合条框的,则是正确的素质教育,不符合条框的,则是错误的应试教育; 另一类人,则是自家孩子成绩一般,是现实中的笨人加懒人,他们吃不上衡中的葡萄,就控诉衡中抢占了属于他们孩子的胜利果实。 只要有高考,就会有衡中 有人问:衡中每年仅清北就能输送200个左右的学生,如此高的重点大学入学率,其背后的秘诀,除了题海战术和填鸭式的强化训练,你还能说出你有哪些可以传承的教育经验吗?除了升学率,你还能说出你对中国教育有什么真正的贡献吗? 衡中向清北输送200多个学生,多数通过自主招生渠道获得,这无疑增加了清北在河北的招生名额。 实际上,衡中学生考清北,也就一个诀窍:努力。除了努力,无问西东,追求卓越,心无旁骛。 差别就在于,别的学校的学生,也是一门心思想努力,奈何学校和老师不给力,努力没有个准头,题海战术也不先进。 衡中靠不靠题海战术?靠的,只不过人家这个题海效率高,能保证学生努力了有回报。 对中国教育有没有贡献不敢说,实实在在改变了自己学生的命运是真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就已经很好了。 还有人质疑衡中,你培养的是人才,还是考试机器?这样的话,就显得有点书生气了。 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人才选拔。验证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就要通过考试。甭管多么闪亮的珍珠,也得通过考试焕发光芒,不然群众只当你是死鱼眼睛。不信你读了衡中上了清华试试,你的邻居会鄙视你是考试机器吗?他只会羡慕你从此拥有大好前程。 做一个考试的机器不丢人,丢人的是明知道现阶段自己的命运就得通过这个考试改变,却依然不努力;丢人的是经不起考试的检验,甚至,自己考不过别人,反而唾弃别人成了考试机器。 想想看,你连考试的机器都做不好,不是渣子、废物,还能说什么呢? 应试是生存竞争的第一课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自古以来,所有学子们的刻苦努力,都是为了功成名就,都是瞅准了一个标志着成才的目标。自科举制度产生以来,学子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应试。 孩子们从小就读过的励志故事,如孟母三迁、铁杵成针、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韦编三绝、映雪囊萤等,都具有十足的目的性,那就是考取功名。 有了功名,才能成家立业,才能顺利谋生。 实际上,亘古以来的生存竞争,就是遵循着丛林法则。无论所谓的理论家把教育描绘成何等绚丽的天堂,教育的本能就是传授给孩子们生存技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对于绝大多数需要掌握生存技能的人群而言,教育首先也解决他们的饭碗问题。离开生存谈教育,那只能是纸上谈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