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砬子由三座白色石峰组成,也是湖中八景之一。其实是一座底部相连的白石层叠的崖岛,错落有致地罗列于大孤山前湖的左岸。远远望去,石壁插天,白光映日,威武雄壮,巍峨峻险。 小孤山,湖中八景之一。相传为“红罗女”晒鱼网的地方。有诗云:“镜泊湖处有仙子,湖光山色增妍多。”这诗句既牵涉到有关红罗女的传说,也是山光水色的写实。从大孤山上行拐向西南,一路上确有看不尽的变化无穷的湖景,白云在湖面上飘荡,鱼儿在碧波中穿行,群山互相搀扶,倒映湖上,俨然天然宫殿。船行窄处,两岸山崖似欲倾倒,翠岭像屏风似的挡住去路,似乎水路已到尽头,但一拐弯,又豁然开朗,浩渺的湖面又呈现在眼前,给人的感觉,确如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峰回水转中,眼前实现小巧玲珑、清秀俊逸的小孤山。这也是火山岩断裂的残块,距北湖头约30公里.高出水面9米,面积为大孤山的五分之一,山形酷似雄狮斜卧湖面。岛上小径幽曲,树木葱郁,有瓦松、卷柏、栎树、白桦等林木,充满无限生机。一棵高达20米的古老红松’挺立于岛的东角,傲然俯视群树,大有孤标出世之概。 城墙砬子,位于小孤山正酉岸上。这是一座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古城遗址。唐代渤海国时期,为了防御契丹族的侵袭而建。十里城基至今犹存,东面呈长方形,城西门较为完好。城垣系花岗岩垂直砌就,三面临湖,形势险要。《宁安县志》载称:“欲登山看城,非从西南曲折盘道不能上达,诚为天险。”绿水环护的城墙脚下,有渤海古井一口,清泉甘甜。对岸山崖石洞中,有座渤海时期的墓葬。登上城垣俯瞰,遥想当年,据险而守,固若金汤。此古城遗址,列为湖中八景之一。在自然风物中点缀了一个历史的陈迹,丰富了景观的内涵。 珍珠门是湖中八景的第六景,有诗赞曰:“莫道荆钗无华饰,珍珠绣上碧罗儒。”此景在中湖南最窄处,历来宛若两个珍珠砌成的门扉,对峙湖中,相距约10米。是湖中的交通孔道。两个小岛约高出水面15米左右,枯水期湖中沙滩裸露,显出小岛与西岸接壤。珍珠门风景如画,衬托碧绿的湖水,仿佛荷叶上浮动的晶莹露珠,熠熠发光。 第七景道士山,第八景老鸽砬子。前者为兀立南湖中段的山峦,高出水面78米,海拔420米。左右两山环抱,宛如“二龙戏珠”。山上有座庙宇,据传建于清咸丰年间,名为“三清庙”。庙中有个道士苦修成仙,山因此得名。如今古庙已成废墟,前院宽敞,绿草如茵,花木扶疏,幽雅清静。山南是古湖盆,山北群峰塌陷成湖。后者又名老鸪山,是南湖中的一个小孤岛,呈灰褐色,奇岩怪石堆积的岩崖,状如一只栖息的老鸪,故称“老妈砬子”。岛上树高林密,树权上老鸪巢星罗棋布,堪称奇观。无数老鸪、翠鸟栖息其间,可说是“水鸟乐园”。 镜泊湖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很早在湖区附近一带生息。湖畔已发现大批文化古迹,如石斧、石刀、骨针、黑陶等新石器时期的文物。一还有许多古城遗址,如在阎王鼻子有渤海边城,老黑山有四座古城遗址,南湖头有几座大城址等。这些古文化将引起广大旅游者的浓厚兴趣。 镜泊湖水产丰富,这长达百里的淡水湖,是个良好的天然渔场。鱼类品种很多,有红尾、大白鱼、鳜鱼、鲫鱼、鲤鱼等,其中湖鲫最为有名,鳞黄鳍红,肉嫩味鲜,曾列为封建皇朝的贡品。 火山口原始森林是镜泊湖风景区又一大奇观,夙称“地下森林”,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是由大小不等的七个山坑组成。大约在一万年以前,火山喷发后自然下陷九个巨大的深坑。不知又过了多少年,深坑里生长起茂密的原始森林,包括红松、紫椴、黄菠萝、水曲柳、黄花松、鱼鳞松和落叶松等珍贵树种,总面积达66900多公顷,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 镜泊湖虽少有人工点缀的亭台楼阁,但自然景观多种多样,如现已被列为自然生态重点保护的熔岩隧道,就有一种神秘的诱惑力,令人神往。众多的湖滨风景,也格外吸引游人。号称“地下山寨”的江坎子,荷花茂盛的“莲花湖”,远古部族居住的莺歌岭,以及因恰似一对鸳鸯而得名的两座熔岩焦石——鸳鸯池,无不各具情趣,值得游览。 摘自:《山水情》中国青年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