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考经验 > 经验交流 >

2018中考历史,热门考点预测及答题思路

http://www.newdu.com 2018-11-27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18中考已经进入倒计,小编为了帮同学们高效复习,下面为大家带来中考历史预测重要考点及答题思路,供大家参考。
    今年是2018年,是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的530周年,是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430周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的170周年,是戊戌变法的120周年等等,这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周年,也必定会成为2018年中考历史的一大考点,我们需要着重的掌握。具体如下:
    
    重点一:1487-1488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⑴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打破了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⑵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开辟新航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贸易市场,商品流通数量和种类增加,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拓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
    ⑶殖民掠夺之路:西欧殖民扩张,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洲和非洲人民及美洲印第安人带来空前浩劫,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迫使这些地区相继被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⑷人类思想震撼之路: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它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了教会的威信,证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探索科学的热忱,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重点二: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日不落帝国"--英国
    ⑴主要原因:
    ①经济:工场手工业发达;利用处于大西洋贸易中心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②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③军事:大力发展海军,进行殖民扩张。
    ⑵殖民扩张:
    ①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从此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②17世纪初,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殖民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殖民据点。
    ③17世纪中期,颁布《航海条例》,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
    ④18世纪中期,英法殖民争霸战争,打败法国,夺取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扩大在印度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英国的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
    ⑶启示:英国依靠大力发展工业和海军,进行殖民扩张,发展海外贸易,崛起为世界大国。
    重点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科学社会主义
    1、背景:
    ①经济基础: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思想来源: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
    2、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3、内容:《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①阐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断言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②揭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③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资产阶级斗争。
    4、意义:
    ①《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进入新阶段。
    重点四:1898年戊戌变法。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维新变法--突破器物限制,向西方学习制度的开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A、康有为:① 戊戌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是戊戌变法初步纲领;②思想特点: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B、梁启超:①主张:发表《变法通议》,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认为变法之本在培养人才,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改变官制。②特点:比康有为更激进,也更全面;其宣传天才影响巨大。
    C、谭嗣同:①特点: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属于维新派里的激进派;②主张:批判专制君主是"大盗",倡导男女平等。
    D、严  复:①地位: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②主张: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主张;翻译《天演论》,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要"变法"的道理。③影响:进化论思想成为戊戌变法的理论武器。
    影响:
    ①是一次思想运动: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冲击旧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维新派提出的许多新思想成为近代宝贵的思想财富。
    ②是一次爱国运动:激发救亡图存精神和民族意识。
    ③是一次政治运动: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重点五:1948年杜鲁门签署《对外援助法》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
    1、背景:
    ⑴雅尔塔体系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⑵二战极大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力量对比,美苏实力均衡。⑶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苏联成为美国争霸世界的障碍。
    2、形成过程--美苏"冷战"
    概念:"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经济割据、军事对峙等。
    措施:
    (1)政治:1947年3月,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同年9月,苏联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与之对抗。
    (2)经济: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通过对欧洲的经济援助,扶植和控制西欧国家,稳定资本主义世界。1949年,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帮助东欧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3)军事:1949年,美英法等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政治军事集团。1955年,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对抗集团,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评价:
    (1)实质:两极格局实质上是美苏"两分天下"。
    (2)影响:
    ①美苏冷战造成世界的认为分裂,双方为争夺势力范围,干涉他国内政,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②但因美苏实力均衡,相互制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发生,维护了世界的相对和平。
    ③为了在两极格局中取得优势地位,双方都注重发展经济,进行改革,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④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仍存,严重影响着许多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不利于人类的互信和合作发展。
    重点六: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经济:十年"文革"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文革结束后的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徘徊状态。政治:"文革"的教训使党和人民认识到,要保障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思想:"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严重禁锢着人们的头脑;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为必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奠定思想基础。
    2、召开: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经济: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政治: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成为新中国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重点七: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政治:明国初年,列强侵略,北洋军阀独裁专制(袁世凯复辟帝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文化;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2、兴起:
    开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为《新青年》,迁往北京)。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等。主要阵地与中心:《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成为活动中心。
    3、主要内容:核心思想--民主与科学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⑤新发展: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介绍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学习俄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4、评价:
    意义(功绩):
    ①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思想。②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③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新的方向。④促科学文化繁荣,为"五四运动"爆发创造了条件。
    局限: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否定。
    重点八: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发展)使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不平衡加剧。(美、德、日实力迅速发展,英、法经济实力下降,打破原来平衡,一些国家谋求改变国际格局。)
    (1)三对矛盾:
    ①英德之间:双方争夺世界霸权,是最主要矛盾(英国是世界殖民地国、海军第一,德国渴望重新分割世界,经过扩军备战,海军跃居世界第二);另外,双方也围绕着欧洲大陆霸权问题对抗,英国一贯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即"光荣孤立"),不愿德国过于强大,打破欧洲大陆均势。②法德矛盾:围绕欧洲大陆霸权(法国视德国为最大敌人,德国怕法国崛起,拼命扩充陆军)和历史积怨(普法战争)展开。③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奥匈帝国把巴尔干视为自己势力范围,俄国打着斯拉夫主义旗号渗透,两国的争夺加剧了该地区的矛盾。
    (2)两大军事集团: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3)矛盾焦点:巴尔干半岛(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民族解放战争--争抢胜利果实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奥匈帝国与俄国争夺--导火线)。
    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并演变为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
    2、后果和影响
    【性质】整个大战的性质: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都是为了争夺霸权和奴役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权利参加战争的。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一系列秘密协定,瓜分势力范围、决定某些地区和国家的归属。
    【影响】人类大灾难;催生新世界--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发生动摇;美日等大国崛起,挑战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债权国和最大资本输出国);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
    重点九:1938年春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抗日战争
    (一)局部抗战开始:"九一八事变"(1931.9)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中华民族局部抗战开始。
    (二)全民族抗战开始:"七七事变"(1937.7)
    1937年7月7日,日本进攻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史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日战争开始。
    【难点解析】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
    历史因素:侵略中国是日本"大陆政策"的继续,是既定国策。现实因素: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把对外侵略作为摆脱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出路。有利时机:中国国民党政府竭尽全力"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给日本以可乘之机。国际环境:英法美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背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成为民族要求。
    建立:①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②1937年"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日战争开始。③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发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民党事实上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合作方式:"党外合作"--国共双方各有政府和军队,中共形式上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合作抗日。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保障。
    重点十:1688年英国 光荣革命。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君主立宪制含义: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
    2、建立过程:
    (1)王权来源从神授到议会授予: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光荣革命。
    ①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1640-1688年。
    ②斗争双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斯图亚特王朝为代表的封建势力。
    ③主要过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克伦威尔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的议会掌握国家主权。
    ④意义: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成为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前提;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国王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逐渐上升,成为议会中的主导力量)
    (2)确立王在法下、议会至上原则: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的法案。1689年《权利法案》,从立法、行政、司法、财政、军事方面对王权做了限制。②结果: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里,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基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