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 南京江宁区周岗中学 端木传胜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符合要求的答案。(每题1分,本题共l0分) 1.下列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A.玻璃碎了 B.镁带燃烧 C.电解水 D.火药爆炸 2.“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在用C3H4(丙炔)合成C5H802(2-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过程中,欲使原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在催化剂作用下还需要的其它反应物是 ( ) A. CH3OH和H2 B.C02和H2O C.CO和C2H5OH D.CO和CH3OH 3.2004年5月央视《每周质量日报》报道,市场上发现假冒的2B铅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铅笔芯中含有石墨 B.铅笔芯是用铅做的 C.2B铅笔芯可以导电 D.铅笔芯在氧气中灼烧能生成C02 4.毒品严重危害人类社会。冰毒的化学式为C10H15N,有关冰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CO B.完全燃烧时的生成物只有两种 C.C、H、N三种元素中质量分数最高的是H元素 D.C、H、N元素的质量比为10:15:1 5.下列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是( ) A.钢筋混凝土 B.陶瓷 C.塑料 D.钢铁 6.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7.下列生活经验和知识原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铝合金比铁制品耐腐蚀的原理是:铁的化学性质比铝活泼 B.用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渍的原理是:油渍易溶于汽油 C.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是:胃酸会和Al(OH)3发生中和反应 D.食醋除水垢的原理:食醋中的醋酸和水垢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物质 8.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或天然物质。工业染料苏丹红Ⅰ号不能用作食品添加剂。苏丹红Ⅰ号的化学式为C16H12N2O,下列关于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苏丹红Ⅰ号中含有四种元素 B.苏丹红Ⅰ号分子中含有16个碳原子、6个氢气分子、1个氮气分子 和1个氧原子 C.苏丹红Ⅰ号中碳、氢、氮、氧的质量比为48:3:7:4 D.苏丹红Ⅰ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77.4% 9.分别用以下三组物质比较锌和铜的金属活动性:(1)Zn、Cu、稀硫酸;(2)Zn、Cu、MgSO4溶液;(3)Zn、Cu、AgNO3溶液。仅用组内物质就能够直接达到目的的是( ) A. 仅有(1) B. (2)(3) C. (1)(3) D.(1)(2)(3) 10.下列四个图像反映的变化趋势,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B. 向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用相等质量的双氧水来制取氧气 D.氢氧化钠溶液中加足量的水稀释 二、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符合要求的答案。(每题2分,本题共10分) 11.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B.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 C.物质可以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D.由于反应前后原子种类相同,所以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2.下列物质分离方法错误的是( ) A.除去C02中混有少量的CO:导出点燃 B.粗盐提纯的步骤:溶解→过滤→蒸发→冷却结晶→过滤 C.除去H2中混有的HCl:将气体通过装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 D.除去铜粉中混有的CuO:用足量的稀硫酸浸泡后过滤、洗涤 13.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 ) A B C D 14. 以下验证“盐酸中哪种粒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 ) 15. 对下列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某溶液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O42- B.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变红色,该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C.检验氢气纯度时,将一收集气体的试管移近火焰,没有响声,表明氢气纯净 D.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先加稀盐酸除去OH- ,再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含Cl- 三、选择题:以下各题,有一个或二个符合要求的答案。错选、多选不给分。有二个答案的,只选一个且正确,给2分。(每题3分,本题共15分) 16.某同学设计了一些准备在实验室制取有关气体的方案,其中合理可行的是 ( ) A. 加热氯酸钾与高锰酸钾的混合物制氧气 B.用硝酸与锌反应制氢气 C.用稀盐酸与生石灰反应制二氧化碳 D.用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制二氧化碳 17.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烧杯,调节至平衡,再向两只烧杯中各注入相同质量、相同质最分数的稀硫酸,然后按右图所示分别投入相同质量的锌粒和镁带,反应停止后天平可能 ( ) A.左边托盘上升 B.右边托盘上升 C.保持平衡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18.向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铁粉,完全反应后过滤。不可能存在的情况是 ( ) A.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2+、Fe2+ B.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Ag+、Fe2+ C.滤纸上有Ag、Cu、Fe ,滤液中有Fe2+ D.滤纸上有Ag、Cu、Fe ,滤液中有Ag+、Cu2+ 19. 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能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的是 ( ) A.Na2CO3和H2SO4 B.CuSO4和NaOH C.HCl和NaOH D. KCl和NaNO3 20.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化学家提出一种酸碱理论──质子论。这种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根据这一理论,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碱的是( ) A. HNO3 B. CO32- C. NH4+ D. SO42- 四、填空题(本题共34分) 21.(1)学习和生活中常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学好化学可以帮助人们辨认清楚,如干冰不是冰,是二氧化碳;白金不是金,是金属铂。请问类似的化学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试举出二例: 、 。 (2)现有:a.盐酸 b.浓硫酸 c.熟石灰 d.纯碱 e.胆矾 f.氮气 g.甲烷 等七种物质,请用编号回答下列问题: ①有时家庭做馒头会用到的物质是 。 ②能用来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是 。③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造成矿井瓦斯爆炸的是 。④我国古代湿法炼铜的原料之一是 。 22.(1)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的单质,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②化学性质相似 ③物理性质相似 ④是同一种物质 ⑤完全燃烧后都生成二氧化碳 ⑥都是黑色固体 (2)为了降低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可用纳米级某种氧化剂做催化剂,使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与氮氧化物(NOX)反应,转化为空气中含有的两种气体(其中一种为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中NOX发生了 (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3)超临界C02气体是一种与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被称为“绿色环保溶剂”。它作为“绿色环保溶剂”的原因之一是能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有机溶剂,原因之二是 。 23. 人类发明并使用氟里昂(主要用作致冷剂)若干年后,科学家发现氟里昂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分解出氯原子破坏臭氧层,其破坏臭氧的循环示意图如下: (1)请写出臭氧的化学式_______; (2)上述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 (3)经过上述①②③的反应过程后,反应物氯原子的个数是否发生变化?______(答:“是”或“否”)。 (4)诺贝尔奖获得者莫里纳博士指出:“少量的氟里昂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的影响”,请你根据循环示意图论证他的观点。 (5)在科学家的建议下,许多国家签署了停止使用和消费氟里昂的协议,使得大气中氟里昂的含量得到了控制。请你根据本题提供的信息就怎样有效保护我们的环境谈一点建议或认识: 24.已知有化合物甲、乙和单质丙、丁四种物质发生如下反应:甲+丙→乙+丁 (1)该反应所属反应类型是 反应。 (2)若乙的溶液为浅绿色,丁为无色气体,则丙是 (用化学式回答,下同) (3)在常温下甲是固体,若乙为无色液体,则丙是 ;若乙为无色气体,则丙是 。 25.有一包固体A,可能含有Cu(OH)2、CuO、Cu、NaOH、Na2CO3、CaCl2中的几种,取少量的A做如下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根据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判断: (1)气体D是 (填化学式,下同),沉淀G是 。 (2)混合物A中的可能组成有 、 、 。 (3)溶液F中,一定存在溶质是 。 (4)写出过程③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5)滤液B中,可能存在的溶质是 ,若要证明该物质是否存在,应补做实验是(写出主要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 26.课堂上同学们利用甲图装置做过氧化氢分解实验时,带火星的木条很难复燃,于是老师加了一个U形管,如乙图,带火星的木条较易复燃。请回答: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用乙装置后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2)中推测的原因,请你设计一个新的改进装置(可用图示或用文字叙述改进要点)。 五、简答题(本题共6分) 27.小琦在家做糖溶于水的实验时,观察到如右图所示的现象,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1)糖块怎么没有了? (2)刚加糖时,液面上升;糖溶解后,液面为何降低? 28.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时,观察不到现象。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用文字或图示表示均可)。你还能设计出其他方法吗? 六、实验探究(本题共18分) 29.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在人体保健、医疗卫生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请你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答有关问题。 (1)食品安全与健康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不会危及人体健康的是( )。 A.用“苏丹红一号”作食品添加剂 B.蒸馒头时加入适量纯碱 C.加过量亚硝酸钠以保持肉质鲜美, D.把霉大米淘净后继续食用 (2)低血糖患者每天都应注意摄入一定量含淀粉的食物,以使血液中维持一定浓度的葡萄糖。请你列举两种富含淀粉的食物 、 。 (3)油炸食物不宜多吃,因长时间煎炸会产生有毒物质丙烯醛(C3H40),丙烯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写出丙烯醛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4)食盐是人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人体细胞中约含NaCl 0.9%,一般成年人每日需NaCl的量为4.5 g~9 g。 ①某病人因食盐摄入量不足,需要补充溶质质量分数约为0.9%的生理盐水,现医生确定每天为他注射200 g生理盐水,则每天可为他补充约 g食盐。 ②小明同学根据NaCl+AgNO3=AgCl↓(白)+NaNO3这一反应原理,对一瓶生理盐水进行分析时,不知道加入的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请你帮他完善该实验方案。
30.在学校的元旦联欢会上,某同学表演了“水能生火”的魔术。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0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小蔡很感兴趣,于是,他和同学们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 【猜想】①可能有一种气体和另一种物质生成 ②反应过程中可能有热量放出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实验探究】 实验一: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1)打开右图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 (2)实验中,还观察到伸入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实验二: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是什么? (1)小张猜想另一种物质是Na2CO3,小蔡认为不可能。小蔡的依据是 。 (2)小蔡取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反应后所得的溶液呈 性。 【表达】由实验探究的结果,写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七、计算题(本题共7分) 31.(7分)小洁同学为测定测定钙片中碳酸钙的含量标注是否属实,她取出4片片剂,研碎后放入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不再放出气体为止,共用去稀盐酸40.0 g,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量为47.8 g(不含烧杯质量, 假定钙片其它成分不与盐酸反应。)求: (1)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 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 通过计算判断钙片中碳酸钙的含量标注是否属实。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D 3. B 4. A 5. C 6. D 7. A 8. B 9. C 10. B 二、选择题 11. C 12. A 13. D 14. D 15. B 三、选择题 16. A 17. BC 18. BD 19. C 20. A C 四、填空题 21. (1)纯碱不是碱,是盐;水银不是银,是金属汞;铅笔芯不是铅,是石墨 ;黄铜不是铜,是铜锌合金 (2)d b g e 22. ⑴ ①②⑤ (2)2XCO+2NOX =N2+2XC02 还原 (3)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23. (1)O3 (2) ② (3)否 (4)反应过程中氯原子没有损耗,而是在循环消耗臭氧,导致少量的氯原子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影响。(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的是学生环境保护、合理使用化学物质和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合理均给分。以下答案供参考:治理污染要从禁止污染源开始;人类要有地球村观点,治理污染要全球共同行动;合理使用化学物质;不使用含氟里昂的致冷设备。科学在防治污染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污染治理的时间较长,代价较大;化学是一面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24.(1)置换 (2)Fe (3)H2 C 25. C02 Cu (2) Cu、Na2CO3、Cu(OH)2、CuO;Cu、Na2CO3、CuO;Cu、Na2CO3、Cu(OH)2;(3)CuSO4、H2SO4 (4)CuO+H2SO4==CuSO4+H2O或Cu(OH)2+H2SO4==CuSO4+2H2O (5)NaOH 取溶液B少许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静置(或过滤),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若变红色则含有NaOH,反之则无NaOH。 26.(1)2H202==2H2O + 02↑ (2)除去水蒸气 (3)加干燥管,用浓硫酸或固体氢氧化钠等(用图表示也可) 五、简答题 27. (1)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分散到水中去了。或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因为分子间有间隙。 28. 在盛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无色醛酞试液,溶液变红色。在NaOH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红色褪去为止),溶液变无色,表明溶液中已无NaOH,由此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六、实验探究 29. (1)B (2)略 (3)2C3H4O+702 === 6C02+4H2O (4) ① 1.8 ②合理答案均可。
30. 实验一: (1)氧气(或02 ) (2)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使吸滤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因此伸入烧杯中的导管口看到有气泡产生。 实验二: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中没有碳元素,所以生成物中不可能有Na2CO3 (2)碱 2Na202 + 2H2O == 4NaOH + 02↑ 七、计算题 31. 解:⑴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C02的质量为: 40 g+4×2.5 g-47.8 g=2.2 g ⑵ 设参加反应的CaCO3和HCl的质量分别为x、y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02↑ 100 73 44 x y 2.2 g 73:44=y:2.2 g 解得:y = 3.65 g 则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5 g/40 g)×100% =9.13% ⑶ 100:44=x:2.2 g 解得:x = 5 g 每片含CaCO3的质量为:5 g/4 =1.25 g>1.24 g,故钙片中碳酸钙的含量标注准确。 答:(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