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七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柳桥中学 卞法莲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史的主要内容。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注重与他国的友好往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据国情,也实行过不同的对外政策,我们在此紧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望对同学们备战中考有所帮助! 一、知识链接 (一)民族关系 1、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主要措施:迁都洛阳,以利对中原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用汉制、习汉礼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夫妇二人为促进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贡献。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改为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史称北宋。后辽军大举攻宋,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 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金军继续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是这一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4、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蒙古、汉族、契丹、女真等各族人民交错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5、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⑴驻藏大臣的设置 ①清统治者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清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1727年,清雍正时设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③驻藏大臣享有行政、军事、财政、外交等大权。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时,也由驻藏大臣督办。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①18世纪中期,清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 6、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实行:建立了五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补充: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二)外交关系 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法,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到日本讲授佛经。同时还向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3、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4、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 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经过激烈战斗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雅克萨之战: 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发动雅克萨之战,沙俄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闭关政策的含义:是指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一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二是清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会“滋扰生事”,推翻它的统治。 闭关政策的主要表现:限定通商口岸;对进出口货物的限制;提高关税,抑制进口;实行行商制度,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 清代闭关锁国的影响: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抵抗作用,但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6、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外交也是屈辱的外交,具体内容在中国近代侵略与反抗专题中详叙,在此不再赘述。 7、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万隆会议: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8、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中美建交: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 9、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会议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APEC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会议结束时,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二、测试平台 单项选择题 ![]() A.商鞅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孝文帝 2.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C.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3.“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在唐朝历史上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的是 ( ) A.唐高祖 B.武则天 C.唐太宗 D.唐玄宗 4.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说明了 ( ) A.少数民族的势力强大 B.汉族被少数民族所同化 C.民族交流对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D.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5.唐代,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为当地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有关民族关系的史实属于唐朝的有 ( ) ①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②灭东突厥,设都督府 ③“金瓶掣签” ④文成公主人藏 ⑤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④⑤ 6.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 ) A.秦兵马俑遗址 B.大昭寺会盟碑 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敦煌莫高窟 7.某班排演历史课本剧《澶渊之盟》,允许出现的角色有 ( ) ①阿骨打 ②寇准 ③岳飞 ④宋真宗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在今天的俄罗斯语种,仍用契丹的音译“其大夷”来表示中国,这充分说明了 ( ) A.契丹曾经统一过全国 B.契丹对世界影响大,对中国的历史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C.契丹与汉族常年战争 D.契丹的文明程度高 ![]() A.文天祥宁死不屈 B.王严抗金 C.秦桧谋杀岳飞 D.葛尔丹叛乱 10.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其中位于北方与北宋并立的民族政权是 ( ) A.西夏 B.金 C.辽 D.蒙古 11.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属于 (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蒙古族 D.女真族 12.清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当时代表中央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的是 ( ) A.伊犁将军 B.黑龙江将军 C.驻藏大臣 D.乌里雅苏台将军 13.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皇帝是 ( )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14.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区域的行政管理坚持的重要原则是 ( ) A.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D.共同繁荣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引导少数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是(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进行三大改造 C.实行赎买政策 D.进行民主改革 16.我国历史上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是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唐太宗 17.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它 ( ) A.使中国与欧洲直接交流 B.使天山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 C.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D.沟通了东西外交之间的联系 18.在活动探究课中,同学们畅谈从玄奘、鉴真事迹中所获得的启示不包括( ) A.不畏艰险 B.勇于开拓 C.和平使者 D.追求名利 19.现在,世界上好多国家都把华人称为“唐人”,把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原因( ) A.那些华人是在唐朝时迁居到国外的 B.唐朝时才开始与这些国家交往 C.唐朝时才开始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D.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20.如果你想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可以选择的书籍是( ) A.《西游记》 B.《资治通鉴》 C.《大唐西域记》 D.《马可·波罗行记》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印度南端 C.好望角 D.澳洲海岸 22.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这段话中的“我之云帆高张”是指( ) A.戚继光抗倭 B.郑和下西洋 C.文天祥抗元斗 D.郑成功收复台湾 2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民族英雄郑成功在给殖民者的信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信中所说的“贵国”是 ( ) A.葡萄牙 B.俄国 C.英国 D.荷兰 24.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率领的两次雅克萨之战三者的共同点是( ) A.反侵略性质 B.抗清性质 C.反殖民斗争 D.内部战争 25.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含义是 ( ) 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 C.增设关税,加强管理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6.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客观上起的积极作用是 ( ) A.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 B.不能及时学习世界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C.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D.使中国经济落后于世界 27.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原因之一是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28.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十年后”中美之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C.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尼克松访华 29.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会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B.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大力支持 C.台湾当局政权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不满和反对 D.美国也有意让台湾退出联合国 30.以“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为主题的会议是 (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APEC会议 读图简答题 31.阅读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 图一 图二 (1)观察图一,其中心人物是谁?他率领船队曾几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哪里? (2)你认为图一船队下西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如何评价这次远航? (4)观察图二,可以看出此幅图揭示的是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5)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影响? (6)通过读图和回答上述问题,请用概括性的语言归纳明清对外政策的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2.仔细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 ![]() 图一:亚非会议 图二: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请回答: (1)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的著名方针及作用是什么? (2)APEC的全称及2001年APEC会议的主题是什么? (3)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4)联系所给信息,谈谈你的感受。 材料分析题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引自元末诗歌 ──吐蕃赞普尺带朱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