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国 前 |
建 国 后 |
会议 |
关键词 |
主 要 内 容 |
会议 |
关键词 |
主 要 内 容 |
一 大 |
开天辟地 |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
八 大 |
良好开端 |
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
遵 义 会 议 |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红军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主要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
伟大转折 |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经济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领导核心 |
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 |
|
领导核心 |
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 |
七 大 |
光明前途 |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报告。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
十 二 大 至 十 五 大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十三大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就是“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内涵)实质: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992年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
指导思想 |
毛泽东思想 |
指导思想 |
邓小平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