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政治 > 综合辅导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题”来

http://www.newdu.com 2018-12-11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题”来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中学 王嘉惠
    研读2005年河南省中招思想品德实验区B卷,顿感该卷之清新秀美,亲切可人。命题人匠心独运之处,已收到“吹面不寒杨柳风”之功效。该卷创造性搭建生活化背景平台,全方位、多角度构建鲜活主题,彻底打破了传统中招试卷的严肃与沉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了新课程特色,符合 “学习即生活、考试即生活”的理念。特别是该卷的第14题,在“开放”、“创新”、“求活”之中,渗透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温暖了学生的心灵。
    第14题 在一次班会上,大家就“节日”的话题纷纷发表看法。
    材料一:同学甲说:在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传统节日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浓厚的亲情、乡情、爱国情,它们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突出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
    材料二:同学乙说: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也传入中国。如“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日”在各地悄然兴起,并日渐盛行,冲击着我国的传统节日。
    问题(一)假如你在现场,请你给同学们简要介绍我国的两个传统节日。(包括节日名称、基本习俗)
    问题(二)请你针对同学乙所提到的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谈出两个方面即可)
    材料一的选用,意在再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于我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先天的地缘优势及长期的文化熏陶,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厚重的文化认同。这样看似生活化的内容展示,实则是对学生民族情结的一次检阅,体现了思想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
    材料二通过学生乙的视角,真实地再现了在地域差异日渐消减的今天,“洋节日”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由于我们的学生是行进在时代前沿的一代新人,他们的认识时尚而超前,思维多元而活跃,故而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必须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正确抉择。该材料表明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坚决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这样不拘一格的设置手法,使学生在应对问题时有了巨大的弹性空间。
    如果说该题的材料如清泉活水,灵性多彩,则下置的两个问题更是鲜活有趣,引人入胜。
    问题一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答案做了最大限度的开放,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利,这样看似简单的习俗介绍,实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放,于是在应对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藉此升华,学生的态度藉此明朗,学生的价值观藉此提升,于是试卷成了知识承载的热土,考场成了人性养育的殿堂。
    问题二的设置,将本题的灵活性再一次提升,使整个题目呈现出开放、动态之美,由于对外来文化的选择需要一定的是非观念和评判能力,因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学生勇于挑战自我的情感期待。这种“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设问模式,真正还学生以主动权,让他们有权利去选择,有机会去表白,有困难去面对,有问题去解决。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
    总之,此题以生活中的鲜活情景折射学生心中的民族情结,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凝聚学生的情感,放飞学生的思绪。虽然问题答案都是“活”的,但植根于学生心中的道德观却是“死”的。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在课堂外践行,在试卷前顿悟 ,充分突出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纵观整个试卷,此类题目着力体现新课标精神,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摒弃了传统的刻板模式,有利于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为造就“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课堂氛围提供了丰腴土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