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与社会 > 试题 >

吉林省2008年历史与社会学科中考试卷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8-12-11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吉林省2008年历史与社会学科中考试卷分析
    吉林省东丰县教师进修学校 谷淑荣
吉林省东丰县  第一中学 陈天华
    
     一、命题指导思想、原则
    200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命题严格遵循吉林省中考命题指导思想、原则及要求,即做到三个有利:有利于学科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评价改革;两个坚持:坚持考查基础、坚持全面贯彻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内容。同时,试题的命制严格遵循全面性与公平性、基础性和探究性、发展性和导向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原则。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让考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
     二、命题的依据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反映了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育宗旨、目标和要求,是历史与社会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因此,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业考试的内容与要求以历史与社会学科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同时,按照吉林省教育厅制定的《200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指导纲要》和东丰县初中教育教学实际命题。
     (一)考试命题的方向: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
    考试命题过程中,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确定方向,即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注重考查学科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和能力,体现综合学科的特色。试题的设计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适度设计开放性、探索性题目,体现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
     (二)考试命题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
    考试命题过程中,按照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确定考试的内容及其重点。“内容标准”也就是具体的知识点,包括地图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资源环境、当代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特点等,体现了学科考试的重点。
    例如:地图三要素、“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资源的“开源”与“节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周恩来、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体验改革开放的成就等。
     (三)考试命题的难度: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层次要求
    考试命题过程中,按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层次要求”确定考试的难易程度。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规定有四个层次,识记层次、理解层次、运用层次、体验层次。它体现了学科中对教学、学习和考试的程度。2008年已经在《历史与社会学科考试指导纲要》中按层次列出表格,而且在考试命题中也已经严格执行。
    1.识记层次属于第一层次,包括知道、了解、描述、列举、说出等。
    例如:知道地球仪和地图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等。
    2.理解层次属于第二层次,包括理解、概述、说明、阐明、归纳、认识等。
    例如:结合实例,说明区域是社会生活的空间,知道现实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回顾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概括当前科技发展的突出特点等。
    3.运用层次属于第三层次,包括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运用等。
    例如: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根据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具体史实,比较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类型。运用典型事例和相关数据,说明现阶段中国和世界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形势。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讨论当代市场经济与科技发展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等。
    第三个层次一般包含第一个层次或第二个层次的内容。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与社会学业考试应按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不同能力层次的要求进行命题。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了解了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层次要求,也就知道了考试的方向、考试的重点、考试的深度。因此,应重视对课程标准的研究与领悟。
     三、试卷结构
    2007年吉林省学业考试试卷总分为600分,政治、历史与社会合卷共计120分,其中政治、历史与社会学科各占60分;仍实行开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合卷版面为八版,政治、历史与社会学科各占四版。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考试范围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即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部分内容。其中七年级约占15分、八年级约占25分、九年级约占20分。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考试内容均匀地分布在各题型中。试题设计及格率力求达到85%左右,优秀率达到30%左右。试题中主干知识应占80%以上;试题设计的易、中、难度比例为7:2:1;试题的设计,既注重了基础,又体现了开放性、探究性,并能联系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
    2008年历史试卷共设四个题型,即单项选择题、归纳列举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题,总计18小题。
    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其中七年级占30%,即3分;八年级占40%,即4分;九年级占30%,即3分。考查内容包括地图比例尺、气候、重要城邦国家、人物、事件,科技成就,资源、环境、经济全球化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中基本内容的掌握与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归纳列举题,共3小题,每个要点1分,满分15分。其中,七年级内容5分,八年级内容5分,九年级内容5分,约各占33% 。考查内容为中国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特点或内容、中外重要历史事件、中外重要国际组等同类知识进行归类、组合。大部分属于基础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归纳与整理能力。
    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满分20分。其中七年级内容6分,八年级内容9分,九年级内容5分。各年级内容综合分布在各题中。考查涉及地理、历史、政治、人物及事件、认识及情感态度方面的内容,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概括性、历史与社会学习的探究性。主要考查学生表述、分析、体验历史与社会的能力。
    综合探究题,共2小题,两题分数设计为8分和7分,满分15分,其中八年级为8分,九年级为为7分。考查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化探索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试卷设计体现了开放性与灵活性,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与概括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注重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四、试题特点
    2008年中考试题的主要特点:基础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一)体现基础性与综合性的特点
    2008年历史与社会学业考试试卷体现了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考查。
    1.体现基础性特点
    2008年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业考试试卷突出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重点,也是初中教学中最重要的知识,更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应该掌握的知识。这也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历史与社会学科特点所要求的。
    2008年的历史与社会试卷侧重考查基本的地理知识、人物、事件、历史结论、政治、经济、科技、当代国际社会特点等。在注重基础的前提下,突出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即地理工具性、常识性知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例如考查的人物:唐太宗(选择题);周恩来(材料分析题);康有为、孙中山等(综合探究题)。考查的重要事件:西安事变(选择题);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日本成为亚洲强国等(归纳列举题);两次世界大战、南昌起义、亚非会议等(材料分析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综合探究题)。
    考查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当代国际社会特点:政治:《权利法案》、《独立宣言》、联合国、“北约” (归纳列举题);行政区划、驻藏大臣、时政热点等(材料分析题);改革开放等(综合探究题)。经济:资源、经济全球化(选择题);世贸组织等(归纳列举题);“一五”成就、洋务运动、改革开放成就等(材料分析、综合探究题)。科技文化:三次科技革命、科技成就展、奥运圣火采集、传递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题)。
    从以上归纳可以看出,考试的主要内容既是常识性的基础知识,又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更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
    2.体现综合性特点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学应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等。因此,历史与社会学科具有知识的综合性、知识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纵横交错的综合性特点。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因此,试题从多角度、多层面选材,并进行有机地整合,真正体现学科综合课程的特色。
    2008年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业考试试卷突出体现了综合性特点。注重考查学科的核心知识,强化知识的综合,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注重考查学生继续学习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从四个题型、18个小题分析,大多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反映出考查学生历史与社会学习的能力,包括综合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探究能力等。这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特点和开卷考试的特点所要求的。
    例如:中国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特点、中外重要事件综合、中外重要国际组织综合(归纳列举题)、两次世界大战后果对比综合(材料分析题)、中国近代化探索史综合、改革开放30年成就展概括综合(综合探究题)等。
    选择题中地图、气候、人物、事件、科技、资源、环境、经济全球化等,也都体现了综合性特点。
     (二)体现开放性与创新性的特点
    1.体现开放性特点
    历史与社会学科考查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在于培养学生关注现实、认识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因此,2008年历史与社会学业考试命题试卷的整体在注重基础、突出重点的前提下注重开放,体现探究,试题及答案灵活、多元、开放,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展示自我。历史与社会学科承载着特有的功能,即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中考命题注重体现这一特有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这是新课程的要求及开卷的特点所决定的。
    例如:第11题(2)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答案人口分布不均(或东多西少等);第15题(2)请举出三例世界大战中体现战争残酷性的事件。答案“凡尔登绞肉机”、斯大林格勒战役、南京大屠杀(或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等)答案中“等”字的增加,不是随意的,而是试题开放性的表现。特别是第15题(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认识;第16题(4)结合上述图文材料,谈谈你的感受;第18题通过改革开放成就展,谈谈对你的启示等问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
    2.体现创新性特点
    2008年历史与社会试题的最大特点是从形式到内容都进行了大胆创新。设计创新题目所遵循的原则即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首先是确定所要考查的内容,内容创新是主要的,其次才是为内容选择表现的形式。而创新是我们的追求。
    例如:第14题,利用了一个简单的“中国的疆域”示意图,以西藏为切入点,不同层次、从多角度设题,体现地理、政治、历史、综合,七、八、九年级内容综合。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的能力。如(1)问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既考查基础知识,又渗透了情感体验。(3)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通过答题,进一步明确我国在元、明、清时对西藏实施的有效管辖,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从而认清达赖集团企图分裂西藏的图谋,也充分体现了综合课程的教育功能和开放性的特点。
    第18题,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展。此题从选材、立意、形式都比较有新意,因为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既是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一个热点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通过成就展,完成表格的形式,是一次新的尝试。在问题的设计和答案要求上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既体现了形式上的创新,又体现了内容的探索。
     (三)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2008年历史与社会学业考试命题严格遵循科学性原则,凸显人文性。试题表述力求语言规范、简洁、指向明确,避免科学上错误。试卷设计注重人性化,整体上做到美观、规范,图文并茂,包括七幅图片和一个表格。如16小题,选择“南昌起义”和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的演讲两幅图片,考查的是有关周恩来的重要活动或贡献。因为2008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旨在引导学生缅怀总理伟业。通过读图文的形式,从视觉上引发学生思考,分析回答问题。彰显了人文性、体验性,避免枯燥的罗列史实。这种教材化的设计,不仅有助于缓解学生答题的紧张心理,同时又对学生阅读图文、理解题意和表达问题提供切实的帮助。
     五、试卷成绩统计
    为了全面、具体地了解我县初中毕业生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水平,研究和分析我县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现状,深化学科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全县2557名初中毕业生的历史与社会试卷中,随机抽取了146份,对试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试题及学生答卷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如下,供初中一线历史与社会任课教师和相关部门参考。
    1.全县试卷成绩统计表(满分60分,36分及格、54分以上优秀)
    

    总人数
    

    平均分
    

    及格率
    

    满分率
    

    优秀率
    

    难 度
    

    2557
    

    45.03
    

    78.%
    

    1.54 %
    

    36.97%
    

    0.25
    

    2.抽样试卷成绩统计表(满分60分,36分及格、54分以上优秀)
    

    人数
    

    0~35分
    

    36~53分
    

    54~59分
    

    60分
    

    平均分
    

    及格率
    %
    

    优秀率
    %
    

    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46
    

    28
    

    19.1
    

    61
    

    41.8
    

    52
    

    35.6
    

    5
    

    3.42
    

    45.83
    

    80.82
    

    39.04
    

    3.抽样全卷各题成绩统计表
    

    题号
    

    应得分
    

    平均分
    

    得分率
    

    难度
    

    一
    

    10
    

    8.77
    

    87.73 %
    

    0.12
    

    二
    

    15
    

    11.42
    

    76.425%
    

    0.24
    

    三
    

    20
    

    15.02
    

    75.10 %
    

    0.25
    

    四
    

    15
    

    11.02
    

    72.64%
    

    0.27
    

    全卷
    

    60
    

    45.83
    

    77.93%
    

    0.22
    

    从抽样统计数据看,考生的平均分为45.83,及格率达到80.82 %以上,优秀率达到39.04 %,满分率达到3.42 %。考生成绩同去年相比有些降低,仅有优秀率达到了36.97 %的预期效果。
    4.在抽样中发现的问题及分析
    第一题是单项选择题,共10个小题,满分为10分。从以上3表数据统计结果看,是考生答得最好的一道题,得分率较为87.73 %,多数考生都得8~10分,极少数考生丢分。失分较多的是第1题、2题、7题。如第1题考查的是地图的比例尺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不同。下列地图的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最大的是(  )
    A.世界地图      B.中国地图     C.吉林省地图     D.长春市地图
    回答此题首先要知道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内容越详。学生通过选项范围由大到小的比较得出正确答案,旨在培养学生会看地图,会用地图,既贴近生活又对学生学习、发展有用。正确答案是D。部分学生选择了A,失分原因是考生理解偏差(马虎)或基础不够扎实,出现答题错误,第7题是考查西安事变的结果和影响,部分学生都选择了D,原因是考生审题不细而失分。
    第二题是归纳列举题,共3个小题,满分为15分。从以上三表数据统计结果看,是考生答得较好的一道题。其中11题根据提示写出中国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特点或内容,其中(5)对我国东部地区影响最大的气候类型,大多数学生答的是温带季风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外地教师评卷,答案固定,失分达到80%;12题、1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国际组织的掌握。这几道题的特点是综合性较强,部分考生失分的原因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叙述不准确或张冠李戴。以及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重综合归纳能力训练等。
    第三题是材料分析题。共3个小题,满分为20分。从以上三表数据统计结果看,是考生答得较差的一道题,失分率较高。此题在教材中虽然没有现成的答案,但基本史实和主要材料在平时教学中学生都接触过,有的在教材中都能找到。其中第16小题读图,回答问题。此题利用了一个简单的“中国的疆域”示意图,考查西藏的有关地理、政治、历史、一五计划时期的成就等。如(1)问行政区划名称,个别学生只写西藏(西藏自治区);奥运圣火登上世界最高峰(    ),学生只写珠穆朗玛或喜马拉雅山,(应为珠穆朗玛峰);如(2)A地位于什么地形区?个别学生写西藏(应为青藏高原或高原);该地气候类型是(  ),个别学生写温带大陆性气候或高原高山、高山气候(应为高原高山气候或高原气候)。有学生写的答案不全,也有批卷的失误的原因。(3)问西藏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是在哪一朝代?90%以上的学生答错,有的写秦朝、汉朝、唐朝、明、清等(应为元朝)。失分的原因很多,有的老师没讲到(用的旧版教材)、学生平时没注意、考试时间紧等;15题(2)问题请举出三例世界大战中体现战争残酷性的事件,部分学生竟然写不出来!16题(2)问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这次会议有什么意义?学生将后一问的意义答成了“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不认真审题,失分较多。
    第四题是综合探究题。共2个小题,满分为15分。从以上3表数据统计结果看,此题也是考生答得较差的一道题。原因是多数考生审题不仔细,如17题(2)问,写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进行了什么探索?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了维新派变法的内容和革命派的主张或口号等,没能结合原题、审题来回答。(3)问体现中华民族觉醒的是什么运动?学生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均不给分,原因是批卷教师对我们的教材不了解,失分达80%以上。第19题,改革开放成就展表格中的主题,竟然有学生不写,原因是个别考生对试题要求不清楚、审题不仔细而失分;改革开放的成就,很多学生答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成就,如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建交等。希望教师今后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读题能力。
    以上逐题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能够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评价现实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大多数教师能够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钻研教材,在教学中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培养,使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是,从试卷分析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考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较差,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这说明考生平时的学习多是“死记硬背”,而没有形成思维能力;二是考生两极分化严重,低分数段及不及格人数仍有一定比例。在2557名考生中,有50多名考生是一位数。考生的平衡发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关注,是今后教学中需重视的问题。三是考生的书写及语言表述能力差,从试卷卷面看,有部分考生字写得不规范,不准确(联合国的合写成和,权利法案的利写成力或立),对主观试题语言表述缺乏逻辑性,语言不精练、重点不突出。教学中还需对考生进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
     六、复习的建议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激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真正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这是学习的前提和条件。试卷在形式上与内容上的不断创新,也是为了激发学生,调动学生、引导学生,同时也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无论是平时的教学和最后的总复习阶段,教师都应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基础
    综观每年的中考试卷中可以看出,考试内容基本上是教材中最基础、最重点的知识。因此,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回归基础。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同时,复习中突出重点也是关键。在进行总复习时应从宏观上了解历史与社会的知识结构,掌握重点知识和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强化知识的综合。抓住重点并掌握了重点知识和内容,就掌握了总复习的大方向。从而真正做到由点变成线,由线带出面,形成完整的立体式知识结构。
    3.培养能力
    综观中考试卷可以看出,试题越来越开放、灵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切不可把知识教死、学死。
    第一,学习历史与社会应掌握方法,找出学习规律,形成能力,把书由厚变薄,把知识学活。教师指导复习中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复习应把重点放在复习教材上,而不能搞题海战术。指导学生掌握综合、分析、概括的方法,指导学生在感知历史的基础上,能够发现特点,总结规律,从而掌握正确的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第二,复习中,不只是由教师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应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如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当代同类性或可比性内容的整理与归类;对所学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比较与对比,从而发现规律,提高认识。培养学生能够把历史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不囿于书本中的现成答案,力求学以致用,有创见地阐释,从而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4.强调规范
    平时教学中应规范历史与社会课中的文字教学、语言教学。应强化对人名、地名或专用名词概念的掌握。
    强化语言表达规范、完整。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表达应把握重点,简明扼要,表述完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