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孔乙己》阅读练习及答案(贵州省铜仁市2017年中考题)

http://www.newdu.com 2019-04-30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阅读《孔乙己》节选,完成15~18题(18分)
    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②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地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③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着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到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了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④从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⑤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5. 第③段画直线的句子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6. 掌柜说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在选文中反复出现四次,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
                                     
    17. 第③段画双横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4分)
                                     
    18. 文末“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6分)
                                      
    答案:
    (一)15.(4分)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1分),用萧索、凄清的自然环境营造了悲凉氛围,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3分)。
    16.(4分)孔乙己的命运,掌柜漠不关心,唯一使他记起和遗憾的是“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作者让这句话反复出现,充分表现了掌柜的唯利是图、冷酷贪婪(2分),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1分)和国民的麻木愚昧、冷酷无情(1分)。
    17.(4分)语言描写(1分),神态描写(1分),孔乙己用“跌断”来遮掩被打断腿的事实,表现了他仍死要面子,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可怜而又可气,可见他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2分)。
    18. (6分)不矛盾(1分)。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无人关心,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死活,只能估计说“大约”(2分);但他已失去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在那个世态炎凉、自私冷漠的社会,人们麻木不仁、冷酷无情、落井下石,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又说“的确”(2分)。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体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抗议与批判(1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