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一条小渠 阅读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19-05-10 好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条小渠
    我对这位传奇英雄的认识,有一个突变。
    为了寻找盖文学馆新馆舍所用国产装饰石材,我和我的同事来到了新疆。
    我知道,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曾被充军新疆,一直发配到伊犁,是真正的受罚。多少年过去了,当地的政府和人民,为了纪念他,特地给他在老的伊犁将军府附近盖了一座纪念馆。我决定抽空去看看。
    在去纪念馆的路上,我看见路旁一条很长很规矩的小河,大概有5米宽,河水流得很冲,岸两旁有高大的树。开车的司机说:它是渠,是人工开凿的,叫“皇渠”,是林则徐大人当年留下来的,为的是把天山上的雪水引下来,灌溉土地,变荒地为良田。这水渠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了。
    这个小故事极感人。
    它一下把这位举世闻名的英雄老人拉得很近很近了。我对他,不是一般的崇敬了。复杂了,真的,复杂得多了。该怎么说呢?往大里说,牵扯到人该怎么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甚至,整个儿的,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都可以由这个故事中派生出一些认真的思考来。往具体里说,想想看,那时怎样的逆境啊:硝烟弥漫之后,戴罪受罚,背井离乡,充军万里,凄凉之至。然而,他去依然一副大将风度,在别人的监控之下,指挥黎民百姓和部分官兵,披星戴月,风尘仆仆,终日挖渠引水不止。何等坦荡,何等乐观,何等大度,何等潇洒!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样板,一个树在你我面前的,伟大的,不说教的,默默的,摸得着看得见的,平凡的,可以效仿的楷模。
    总之,这条小渠给我带来了心灵震撼,令我激动不已。它给我一个巨大的感动。
    林则徐的一生与其说是官运亨通,不如说是充满了大起大落。他多次受罚,比如连降四级,连降五级,竟有许多次。最大的处罚是发配新疆。然而他的态度是: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一个真正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的处世哲学便是如此鲜亮简明,有小渠可以作证。
    新疆土地极肥沃,天生一块大宝地:风和日丽,日照长,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只要有水,种什么长什么,而且硕大,丰产。林则徐爬住这个要害,挖渠引水,做了表率。而他做这一切的时候,偏偏是个犯人的身份,而且年老体弱,精神上又遭到了极大的打击。
    在最倒霉的时候,在最倒霉的地点,在最倒霉的情况下,顶着最倒霉的屈辱,干着最普通、最费力、最不容易露脸的事。但只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后代,便在所不辞,管他是沉是浮。这就是林则徐的风格。
    这个风格是铮铮硬骨头的作风。
    这个风格是民族脊梁的象征。
    这个风格是真正人生价值的体现。
    我为那遥远的小渠而骄傲,它不是什么“皇”渠,它是地道的“人”渠。
    一个姓林名则徐的神人,用这小渠,在天地之间,龙飞风舞般地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什么时候再去看看那小渠,用清澈冰凉的渠水洗洗脸,当做接受一次沁人肺腑的人生洗礼吧。
    1.请在原文中画出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相呼应的一句话。
    2.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组合在一起,构成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作者为什么称“皇渠”为“人渠”呢?
    4.作者开篇就说对林则徐的认识“有一个突变”,结合全文,谈谈这个突变的具体内容。
    5.下面对该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林则徐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不但有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而且有科学头脑。
    B.“我”原来对林则徐知之不详,到了新疆,看到了这条渠,才对他崇敬起来。
    C.“何等坦荡,何等乐观,何等大度,何等潇洒”中的“潇洒”一词表现了林则徐不拘世俗,风流倜傥的风度。
    D.全文感情真挚,气势酣畅,一唱三叹,缠绵悱恻。
    E.这条水渠不仅造福一方,而且可以成为净化人们心灵世界的镜子。
    答案:
    1.“但只要有利于……便在所不辞”或到“……管他是沉是浮”
    2.排比,加强语势,增强感染力,充分赞美了人格力量。
    3.因为这是林则徐在被贬的情况下还心系百姓,为百姓修的渠;它体现了大写的“人”的风格和精神。
    4.由对英雄的一般性崇敬,引发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或:找到了人生效仿的楷模)。
    5.AE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