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三) 20.【2013年山东省济宁市】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答案: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喜爱);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爱,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21.【2013年·江西省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4分) 春泛若耶溪①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②。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③,愿为持竿叟。 【注释】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作者綦( qí)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 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 ③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 ①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月夜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景色。 B.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 C.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 D.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 ②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 B.“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一联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 C.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D.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答案:①C(2分) ②D(2分) 22.【2013年·湖北省荆门市】 阅读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共5分)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①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2分) ②“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①(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 ②(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23.【2013年·甘肃省兰州市】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4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① 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_________ ”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1分) ②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答案:①(1分)物是人非 ②(3分)C 24.【2013年·四川省乐山市】 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4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①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②“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25.【2013年·浙江省丽水市】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4分) 偶 题 朱 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①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2分) ②选出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幅巾”是古代文人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B.“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C.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 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答案:①一个“堆”字,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 ②B 26.【201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①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 ②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答案:①(3分)“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核心),山光使乌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1分)。“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1分);“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1分)。 ②(3分) (1)不矛盾(1分)。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 现手法(1分)。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1分)。(观点1分,表现手法1分,分析1分;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不得分;若答矛盾,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7.【2013年·四川省凉山市】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3分) (2)请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的表达作用。(3分) 答案:(1)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格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2)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坚韧),合起来表达了松柏顽强的生命力。 28.【2013年·山东省临沂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4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①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2分) ②“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2分) 答案:①(2分)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②(2分)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一个1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