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手机版
|
高级搜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首页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
中考论坛
搜索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搜索
热门标签:
2022中考
数学知识点
化学知识点
中考政治真题
生物知识点
优秀作文
中考语文试题
化学模拟试题
中考数学试题
中考化学试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化学
>
模拟题
>
2018济宁市九年级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含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19-05-11 初三网 赵妍妍
参加讨论
由于格式问题此试题可能会出现乱码的情况
为了方便您阅读请点击右上角的全屏查看
2018济宁市九年级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1.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冰块用来给水产品保鲜
C.用葡萄糖酿造美酒 D.84消毒液杀死细菌
2.(济宁中考化学)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
B.
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C.
移开蒸发皿
D.
读出液体的体积
3.(济宁中考化学)如图比较钠原子、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得到的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钠原子和钠离子电子层数不同
B.钠原子和钠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C.一个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失去一个电子,因此,钠元素为+1价
D.钠原子和钠离子不属于同一种元素
4.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以分解,在此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水的化学性质 B.构成水分子的原子种类
C.水分子的能量 D.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5.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糖 D.硝酸铵
6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它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PM2.5含量高易导致雾霾天气,下列燃料燃烧时,不会引起大气中PM2.5增多的是( )
A.煤炭 B.氢气 C.木材 D.柴油
7(济宁中考化学)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工业上可以利用分离液太空气法制取氧气
B.氧气供给呼吸,它和体内物质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D.夏天鱼池内开启增氧泵,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溶解量减少
8如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
A.
B.
C.
D.
9(济宁中考化学)用“
”和“
”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如图所示的化学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
”和“
”分子的个数比是 3:1
B.该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又不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属于化合物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都可以再分
10(济宁中考化学)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
30
18
2
反应后质量(g)
m
40
0
10
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表中m为1g
B.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反应中乙、丁的变化的质量比为5:4
二、(济宁中考化学)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17分)
11.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氧分子: .
(2)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 .
(3)2个铝离子 .
(4)由Ca2+和H2PO4﹣构成的磷酸二氢钙 .
12.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纯净物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均填容器下的代号)
13.(济宁中考化学)初中毕业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查中,小明同学抽到的试题是“水的净化”,请你与小明一起试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烧杯、玻璃棒和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小明将浑浊的水样过滤后,得到的水样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点即可),然后小明进行了有效处理,使水样变得澄清透明.
14.实验时需要配制5.1%的氯化钠溶液100g.
(1)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g.
(2)某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依次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步骤是 (填字母序号),E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济宁中考化学)若如图A中砝码的质量为5g,游码为0.1g,则小明称得的氯化钠质量实际为 g.
15苯在常温下为一种无色、有甜味的透明液体,并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苯是一种碳氢化合物也是最简单的芳烃,它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可作为有机溶剂.苯是一种石油化工基本原料.苯的产量和生产的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石油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苯分子的模型如图所示.
(1)从组成角度看:苯是由 组成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都是由一百余种元素经过不同组合而形成的.
(2)从微粒角度看:苯是由 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6分)
16.气体制取:请结合图示1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1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可用B或C装置制取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如图2所示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 (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3)(济宁中考化学)电石(CaC2)遇水立即发生激烈反应,生成乙炔,并放出热量,实验室制取乙炔(C2H2),最适宜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编号) .
二氧化碳的性质:某研究小组,对所学气体二氧化碳进行研究,
第一小组:在试管中加入2mL澄清石灰水,向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第二组:第二小组的同学成功完成了倾倒实验:在小烧杯中放入一支长的蜡烛,一只短的蜡烛,然后向里面倾倒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 .
四、(济宁中考化学)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6分)
17羧酸是最重要的一类有机酸,它们都有相同的官能团:﹣COOH.
常见的几种简单羧酸的化学式如下
乙酸CH3COOH
丙酸
丁酸CH3CH2CH2COOH
戊酸CH3CH2CH2CH2COOH
(1)请试着找出他们之间的化学式上的规律,然后在横线上写出丙酸的化学式;
(2)根据丙酸的化学式我们可知,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18.(济宁中考化学)某同学从定量角度研究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过程,对原实验进行部分改造,增加了称量操作,具体做法是:
①取68克双氧水和少量的二氧化锰放入气体发生装置,并对反应前后混合物的质量进行称量(假设双氧水分解完全且氧气全部逸出).
②等氧气全部逸出后再次称量混合物的质量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应前的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78.3g
75.1g
分析数据可知该过程中共放出氧气 克.
请试着计算该双氧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步骤)
济宁中考化学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1.(济宁中考化学)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冰块用来给水产品保鲜
C.用葡萄糖酿造美酒 D.84消毒液杀死细菌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和有机物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冰块用来给水产品保鲜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用葡萄糖酿造美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84消毒液杀死细菌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济宁中考化学)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
B.
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C.
移开蒸发皿
D.
读出液体的体积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测量容器-量筒;蒸发与蒸馏操作;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济宁中考化学)A、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胶头滴管垂直悬空滴加,滴管不可伸入试管内,防止污染药品;
B、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
C、刚加热完得蒸发皿,温度很高,不能用手拿,会烫伤;
D、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解答】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操作错误,故A选项错误;
B、验满时用带火星的木条应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图中操作错误,故B选项错误;
C、应用坩埚钳取走蒸发皿,图中操作错误,故C选项错误;
D、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正确,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3.(济宁中考化学)如图比较钠原子、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得到的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钠原子和钠离子电子层数不同
B.钠原子和钠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C.一个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失去一个电子,因此,钠元素为+1价
D.钠原子和钠离子不属于同一种元素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由钠原子、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它们的电子层数、质子数都为11、化合价等信息;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解答】(济宁中考化学)解:A、由钠原子、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有三个电子层,钠离子有两个电子层,故A正确;
B、由钠原子、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钠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个,故B正确;
C、一个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失去一个电子,因此,钠元素为+1价,故C正确;
D、钠原子和钠离子“不属于”同一种元素,说法错误,它们质子数相同,均为11,为同种元素,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特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4.(济宁中考化学)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以分解,在此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水的化学性质 B.构成水分子的原子种类
C.水分子的能量 D.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考点】(济宁中考化学)电解水实验;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改变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化学变化中分子一定改变.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解答】解:A、水在直流电作用水分子被分解,所以水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故A不符合题意;
B、水在直流电作用水分子被分解,但是氢原子和氧原子不变,所以构成水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变,故B符合题意;
C、水在直流电作用水分子被分解,所以水分子的能量发生了改变,故C不符合题意;
D、水在直流电作用水分子被分解,所以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发生了改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掌握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判别:“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改变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化学变化中分子一定改变,电解水的知识就能灵活解决.
5.(济宁中考化学)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糖 D.硝酸铵
【考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物质在溶解时经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
A、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故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故选项错误.
C、糖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故选项错误.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温度变化情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济宁中考化学)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它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PM2.5含量高易导致雾霾天气,下列燃料燃烧时,不会引起大气中PM2.5增多的是( )
A.煤炭 B.氢气 C.木材 D.柴油
【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根据煤炭、氢气、木材、柴油燃烧的生成物,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煤炭燃烧生成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会引起大气中PM2.5增多,故选项错误.
B、氢气燃烧生成物是水,无污染,不会引起大气中PM2.5增多,故选项正确.
C、木材燃烧生成可吸入颗粒物,会引起大气中PM2.5增多,故选项错误.
D、柴油燃烧生成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会引起大气中PM2.5增多,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燃料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济宁中考化学)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工业上可以利用分离液太空气法制取氧气
B.氧气供给呼吸,它和体内物质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D.夏天鱼池内开启增氧泵,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溶解量减少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工业制法.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根据工业上氧气的制取方法进行分析;
A、根据氧气的用途和呼吸的作用分析;
C、根据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不能复燃分析;
D、根据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分析;
【解答】(济宁中考化学)解:A、工业上利用各种气体的沸点不同,通过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故A说法正确;
B、氧气供给呼吸,氧气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故B说法正确;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不是可燃性,故C说法错误;
D、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即可.
8.如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
A.
B.
C.
D.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济宁中考化学)科学探究.
【分析】可根据灭火原理有: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来解答.
【解答】解:A、蜡烛熄灭是因为与空气或氧气隔绝,就是说因缺氧而熄灭;
B、人吹灭蜡烛是因为火焰周围的温度降低,达到蜡烛燃烧的着火点以下,就是说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稀盐酸与石灰石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D、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倒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可使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灭火的方法和原理,属于基础知识,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9.(济宁中考化学)用“
”和“
”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如图所示的化学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
”和“
”分子的个数比是 3:1
B.该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又不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属于化合物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都可以再分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济宁中考化学)根据微粒的变化可知,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反应的模拟模型图中,6个
分子全部参加反应,2个
分子反应;反应生成的4个分子构成相同,属于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可判断图示的反应只生成一种物质且是化合物,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比较反应前后分子的构成关系可以得出:
A、对比反应前后的分子,其中反应前的3个分子有1个未参加反应,因此,参加反应该分子有2个;图中的6个分子全部参加反应;所以,参加反应的“
”和“
”分子个数比为6:2=3:1;故A正确.
B、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B错误.
C、由反应的模拟模型图可得知,反应物都属于单质,生成物属于化合物;故C错误;
D、由图示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济宁中考化学)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利用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明确反应前后分子的构成、种类及个数,判断反应中所表现出的规律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10.(济宁中考化学)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
30
18
2
反应后质量(g)
m
40
0
10
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表中m为1g
B.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反应中乙、丁的变化的质量比为5:4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减少的质量就是参加反应的质量,增加的质量就是生成的物质质量,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
【解答】解:根据反应前后质量不变:1+30+18+2=m+40+0+10;解得m=1;所以推断甲可能是催化剂,因为也可能是杂质;反应后乙质量增加了40﹣30=10克,是生成物;丁质量增加了10﹣2=8克,是生成物;丙质量减少了18克,是反应物;反应物是丙,生成物是乙和丁,所以是分解反应,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4.
故选C.
【点评】(济宁中考化学)解此题需认真分析各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仔细推敲,即可求解.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17分)
11.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氧分子: 2O2 .
(2)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
O .
(3)2个铝离子 2Al .
(4)由Ca2+和H2PO4﹣构成的磷酸二氢钙 Ca(H2PO4)2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济宁中考化学)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氧分子可表示为2O2;
(2)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故可表示为:
O;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铝离子可表示为:2Al;
(4)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时,正价在前,负价在后,然后交叉化合价数值,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所以磷酸二氢钙的化学式是Ca(H2PO4)2;
故答案为:(1)2O2;(2)
O;(3)2Al;(4)Ca(H2PO4)2;
【点评】(济宁中考化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2.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BCE ,属于纯净物的是 AD ,属于化合物的是 D ,属于氧化物的是 D (均填容器下的代号)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据此分析勿追的类别.
【解答】(济宁中考化学)解:氧气和液氧是一种物质,是单质;
氧气和臭氧都是氧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是混合物;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碳和氧组成的氧化物,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是混合物;
冰和水是水的不同状态,只含有一种物质,也是化合物,还是氧化物;
过氧化氢和水都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氧化物,但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是混合物;
故答案为:BCE;AD; D;D.
【点评】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就是判断物质的物质组成;判断是否是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时,既要判断元素组成,又要判断物质组成.
13.初中毕业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查中,小明同学抽到的试题是“水的净化”,请你与小明一起试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烧杯、玻璃棒和 漏斗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引流 .
(2)小明将浑浊的水样过滤后,得到的水样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滤纸破损 (写出一点即可),然后小明进行了有效处理,使水样变得澄清透明.
【考点】(济宁中考化学)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1)根据过滤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进行解答,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根据过滤的原理进行解答;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原因可能是: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
【解答】解:(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开来的一种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常用来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原因可能是: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
故答案为:
(1)烧杯;引流;
(2)滤纸破损.
【点评】(济宁中考化学)本题主要考查了过滤的原理、所用仪器及运用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4.实验时需要配制5.1%的氯化钠溶液100g.
(1)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5.1 g.
(2)某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依次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步骤是 AB (填字母序号),E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搅拌,加速溶解速率 .
(3)若如图A中砝码的质量为5g,游码为0.1g,则小明称得的氯化钠质量实际为 4.9 g.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称量器-托盘天平.
【专题】(济宁中考化学)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结合E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即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位置放反,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列等式进行计算.
【解答】(济宁中考化学)解:(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需要配制5.1%的氯化钠溶液100g,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5.1%=5.1g.
(2)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A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刻度,操作错误.
E是溶解操作,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速率.
(3)若如图A中砝码的质量为5g,游码为0.1g,样品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药品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药品质量=5g﹣0.1g=4.9g.
故答案为:(1)5.1;(2)AB;搅拌,加速溶解速率;(3)4.9.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济宁中考化学)苯在常温下为一种无色、有甜味的透明液体,并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苯是一种碳氢化合物也是最简单的芳烃,它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可作为有机溶剂.苯是一种石油化工基本原料.苯的产量和生产的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石油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苯分子的模型如图所示.
(1)从组成角度看:苯是由 碳元素与氢元素 组成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都是由一百余种元素经过不同组合而形成的.
(2)从微粒角度看:苯是由 苯分子 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济宁中考化学)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一般有4层含义:微观1、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2、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宏观:1、表示一种物质;2、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结合题中信息,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由苯的化学式可知,苯是由碳元素与氢元素组成的;故填:碳元素与氢元素;
(2)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苯是由苯分子构成的;故填:苯分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化学式表示的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三、(济宁中考化学)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6分)
16.气体制取:请结合图示1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1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酒精灯 ,② 集气瓶 .
(2)实验室可用B或C装置制取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如图2所示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防止CO2溶于水、与水反应 ,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 无 (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3)(济宁中考化学)电石(CaC2)遇水立即发生激烈反应,生成乙炔,并放出热量,实验室制取乙炔(C2H2),最适宜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编号) B .
二氧化碳的性质:某研究小组,对所学气体二氧化碳进行研究,
第一小组:在试管中加入2mL澄清石灰水,向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现象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CO2=CaCO3↓+H2O .
第二组:第二小组的同学成功完成了倾倒实验:在小烧杯中放入一支长的蜡烛,一只短的蜡烛,然后向里面倾倒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 短的蜡烛线熄灭,长的蜡烛后熄灭 ,该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 不可燃,不助燃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会与水反应进行分析;
(3)根据实验室制取乙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反应剧烈,放出热量,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解答】(济宁中考化学)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①是酒精灯,②是集气瓶;
(2)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会与水反应,所以F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防止CO2溶于水、与水反应,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的结果没有明显影响;
(3)实验室制取乙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反应剧烈,放出热量,所以最适宜的发生装置是B;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向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
在小烧杯中放入一支长的蜡烛,一只短的蜡烛,然后向里面倾倒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短的蜡烛线熄灭,长的蜡烛后熄灭,该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气体具有的性质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不助燃.
故答案为:(1)酒精灯,集气瓶;
(2)CaCO3+2HCl=CaCl2+H2O+CO2↑,防止CO2溶于水、与水反应,无;
(3)B;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短的蜡烛线熄灭,长的蜡烛后熄灭,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不助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四、(济宁中考化学)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6分)
17.羧酸是最重要的一类有机酸,它们都有相同的官能团:﹣COOH.
常见的几种简单羧酸的化学式如下
乙酸CH3COOH
丙酸 CH3CH2COOH
丁酸CH3CH2CH2COOH
戊酸CH3CH2CH2CH2COOH
(1)请试着找出他们之间的化学式上的规律,然后在横线上写出丙酸的化学式;
(2)根据丙酸的化学式我们可知,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8:3:16 .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济宁中考化学)化学式的计算;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上的规律来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几种羧酸的化学式可知,丙酸的化学式为CH3CH2COOH;故填:CH3CH2COOH;
(2)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16×2)=18:3:16;故填:18:3:16.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8(济宁中考化学).某同学从定量角度研究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过程,对原实验进行部分改造,增加了称量操作,具体做法是:
①取68克双氧水和少量的二氧化锰放入气体发生装置,并对反应前后混合物的质量进行称量(假设双氧水分解完全且氧气全部逸出).
②等氧气全部逸出后再次称量混合物的质量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应前的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78.3g
75.1g
分析数据可知该过程中共放出氧气 3.2 克.
请试着计算该双氧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步骤)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济宁中考化学)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并结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氧气的质量确定双氧水的质量,从而求得双氧水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氧气的质量为:78.3g﹣75.1g=3.2g;
(2)设生成3.2g氧气需要双氧水的质量为x
2H2O2
2H2O+O2↑
68 32
x 3.2g
=
x=6.8g
所以双氧水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10%
答: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34g.
故答案为:(1)3.2.
(2)该双氧水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点评】(济宁中考化学)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
第22页(共2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
2018潍坊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解析版含答案】
下一篇:
2018年岳阳中考化学模拟试题word版(无答案)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综合辅导
物质构成
化学方程式
酸碱盐
溶液
碳与金属
化学实验
知识点总结
学习方法
压轴题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学习方案、课件
随便看看
中考语文成语改错200题答案解析
2014中考语文必备:易用错成语汇编(
学生溺水勿慌张
海带不宜浸泡时间久
中考饮食早餐食谱推荐
备战2014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及详
2014中考语文总复习——词语(成语)
中考作文审题九大技巧之八:认清“要
中考答卷中常见问题以及应对方案
2015中考现代文阅读:《漂泊京都》
中考语文
综合辅导
基础知识与运用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
古诗词
名句名著
语文素材
题型、解题技巧
中考作文
知识点总结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学习方案、课件
中考数学
综合辅导
数学公式
数学定理
题型、解题技巧
学习方法
代数
几何
函数
圆
三角函数
知识点总结
压轴题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学习方案、课件
中考英语
综合辅导
英语语法
英语阅读
英语词汇
英语写作
英语听力
学习方法
知识点总结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学习方案、课件
中考物理
综合辅导
物理方法
物理公式
力学
光学
电学
热学
声学
学习方法
知识点总结
压轴题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学习方案、课件
中考化学
综合辅导
物质构成
化学方程式
酸碱盐
溶液
碳与金属
化学实验
知识点总结
学习方法
压轴题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学习方案、课件
中考政治
综合辅导
政治知识
心理健康
知识点总结
学习方案、课件
答题技巧
学习方法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中考历史
综合辅导
学习方法
答题技巧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知识点总结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学习方案、课件
中考地理
综合辅导
学习方法
答题技巧
中国地理
世界地理
知识点总结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学习方案、课件
中考生物
综合辅导
学习方法
答题技巧
生物与生物圈
知识点总结
历年真题
模拟题
专项训练
学习方案、课件
历史与社会
综合辅导
试题
备考经验
经验交流
学习方法
常见问题
家长必读
心理指导
考生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