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载试题 ☆☆☆ 由于格式问题此试题可能会出现乱码的情况 为了方便您阅读请点击右上角的全屏查看 2018宜宾市中考化学冲刺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生产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块融化 B.海水晒盐 C.铁锅生锈 D.酒精挥发 2.2012年4月15日,央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生产的药用胶囊里重金属铬(Cr)超标,即震惊全国的“毒胶囊”事件.已知铬原子核内有24个质子,铬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2.下列有关铬元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铬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4 B.铬元素的原子序数是52 C.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铬原子呈电中性 3.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B.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D.在化学反应中,任何粒子都不能再分 4.关于二氧化氮(NO2)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氮由二氧化氮分子组成 B.二氧化氮由1个氮元素和2个氧元素组成 C.每个二氧化氮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二氧化氮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1个氧分子构成 5(宜宾市中考化学).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铁在氧气充分燃烧后的生成物 B.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后的剩余物 C.硫在氧气完全燃烧的产物 D.石蜡燃烧后的生成物在常温下是气态的物质 6.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依据图中的信息得到的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 A.该元素原子序数为14 B.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该元素一个原子的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7.净化水的方法有:①过滤 ②加明矾 ③蒸馏 ④消毒杀菌.要将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应选用的方法和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 D.①③④ 8.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HCl+NaOH═NaCl+H2O B.Fe+2HCl═FeCl2+H2↑ C.CaO+H2O═Ca(OH)2 D.MgCl2 ![]() 9.下列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是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硫黄在氧气中燃烧 B.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C.氧化汞受热分解 D.铁在氧气中燃烧 10.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 ![]() ![]() ![]() 二、填空题(本题共3个小题,共18分) 11.用化学用语填空: 5个钾原子 4个钠离子 2个水分子 二氧化碳 . 12.(宜宾市中考化学)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3)带正电荷的粒子是 . (4)不显电性的粒子是 . (5)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粒子主要是 . 13.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铁丝在纯氧中剧烈燃烧 (2)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4)氯酸钾制取氧气 上述反应中是化合反应的有 (填序号) 三、分析题(本题共2个小题,共9分) 14.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序号填空: ![]() (1)电子层排布相同的是 ; (2)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 (3)表示阳离子的是 ; (4)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 15.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 (1)用m代表的13号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 (2)氯元素的原子序数n等于 ,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3)氧、氟、硫、氯元素都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易 (填“得”或“失”)电子,趋向于稳定结构. 四、推断题(本题共1个小题,共6分) 16.将某暗紫色固体粉末A加热,可产生无色气体B,同时生成一种黑色固体C和另一种固体物质D.黑色固体C通常可用于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的催化剂.另一黑色固体E在无色气体B中燃烧,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F.绿色植物可将气体F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转化为无色气体B.回答: (1)写出名称:A C F ; (2)加热暗紫色固体A时所发生的反应属于 反应; (3)写出黑色固体E在无色气体B中燃烧的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五、(宜宾市中考化学)实验分析题(本题共1个小题,共7分) 17.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研究气体的制取和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个文字表达式 .利用该反应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选(填序号) ,理由是 .实验室要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收集装置应选 . (2)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 时应该用的收集装置是(填序号) . (3)按图F作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 (只答一条). 宜宾市中考化学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本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生产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块融化 B.海水晒盐 C.铁锅生锈 D.酒精挥发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而和物理变化没产生新的物质,所以在判断一种变化过程是何种变化时,只有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即有无新物质生成来进行细心地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冰块融化是指水由固态变为了液态的水,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故A属于物理变化; B、海水晒盐是指通过蒸发的方法,将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掉,而使溶解在海水中的氯化钠析出的过程,该过程中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故B属于物理变化; C、铁锅生锈是指铁和氧气及水反应生成了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即该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故C属于化学变化; D、酒精挥发只是酒精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故D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中新物质来说,关键是个“新”字.并且,这里的“新”是相对的,而不是指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物质才算是新物质,只要是相对于变化前的物质是新的(即和变化前的物质不是同种物质),就认为是有新物质生成. 2.2012年4月15日,央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生产的药用胶囊里重金属铬(Cr)超标,即震惊全国的“毒胶囊”事件.已知铬原子核内有24个质子,铬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2.下列有关铬元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铬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4 B.铬元素的原子序数是52 C.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铬原子呈电中性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析】A、根据核外电子数与质子数的关系考虑; B、根据原子序数与质子数的关系考虑; C、根据原子核的构成考虑; D、根据整个原子的电性考虑. 【解答】解:A、铬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为24,故A说法正确; B、原子序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等于24,故B说法错误;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C说法正确; D、由于原子核所带的电量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了解对于原子来说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掌握原子核的构成,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B.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D.在化学反应中,任何粒子都不能再分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B、热胀冷缩是因为物质中粒子间隔发生变化;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D、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解答】解:A、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说法正确; B、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间隔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粒子本身大小不变,故B错误;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它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故C错误; D、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故原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粒子的基本性质和概念,粒子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体积大小是不变的. 4.关于二氧化氮(NO2)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氮由二氧化氮分子组成 B.二氧化氮由1个氮元素和2个氧元素组成 C.每个二氧化氮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二氧化氮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1个氧分子构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一般有4层含义:微观1、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2、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宏观:1、表示一种物质;2、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结合题中信息,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A.二氧化氮是由氧元素和氮元素组成的,故错误; B.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错误; C.每个二氧化氮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中不存在分子,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化学式表示的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5.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铁在氧气充分燃烧后的生成物 B.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后的剩余物 C.硫在氧气完全燃烧的产物 D.石蜡燃烧后的生成物在常温下是气态的物质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分类.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铁在氧气充分燃烧后的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属于纯净物中的氧化物;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后的剩余物是二氧化锰和水的混合物;硫在氧气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硫,属于纯净物中的氧化物;石蜡燃烧后的生成物在常温下是气态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氧化物. 【解答】解:A、铁在氧气充分燃烧后的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属于纯净物中的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B、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后的剩余物是二氧化锰和水的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C、硫在氧气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硫,属于纯净物中的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D、石蜡燃烧后的生成物在常温下是气态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变化后的产物等,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6.(宜宾市中考化学)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依据图中的信息得到的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 A.该元素原子序数为14 B.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该元素一个原子的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由题意,由上图中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得到的信息为:质子数、元素种类、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做题. 【解答】解:A、由上图,可知,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4,故A正确; B、由汉语名称“硅”,可知,它为非金属元素,故B错误; C、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一个原子的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故C正确; D、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中看图回答元素名称、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能够知道元素周期表所体现的信息及含义. 7.净化水的方法有:①过滤 ②加明矾 ③蒸馏 ④消毒杀菌.要将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应选用的方法和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 D.①③④ 【考点】水的净化.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已有的水的净化的知识以及净化的过程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要将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需要经过加明矾沉降、过滤、杀菌消毒的方法净化,不需要蒸馏,观察选项,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水的净化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净化的知识进行. 8.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HCl+NaOH═NaCl+H2O B.Fe+2HCl═FeCl2+H2↑ C.CaO+H2O═Ca(OH)2 D.MgCl2 ![]() 【考点】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该反应是两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的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B、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C、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D、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解反应的特征(“一变多”)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下列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是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硫黄在氧气中燃烧 B.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C.氧化汞受热分解 D.铁在氧气中燃烧 【考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氧化反应. 【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利用该知识分析即可. 【解答】解:A、硫+氧气 ![]() B、石蜡+氧气 ![]() C、氧化汞 ![]() D、铁+氧气 ![]()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应类型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然后再根据各种反应类型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 ![]() ![]() ![]() 【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 B、其检查原理是通过气体的发生装置与辅助容器中的液体(一般是水)构成一个密闭装置,依据改变密闭装置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冒气泡、形成水柱、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其气密性的好坏; C、注意瓶塞的放置、试管口与容器口要紧靠、标签向着手心等; D、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基本操作要领分析. 【解答】解:A、应该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引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以防引起火灾.故本选项错误;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故本选项正确; C、取用液体药品,试管要紧靠试剂瓶口倾倒,瓶塞要倒放,标签向着手心.故本选项正确;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取用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三分之处,试管要与桌面呈45°角,要先预热再固定加热.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A.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二(宜宾市中考化学)、填空题(本题共3个小题,共18分) 11.用化学用语填空: 5个钾原子 5K 4个钠离子 4Na+ 2个水分子 2H2O 二氧化碳 CO2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5个钾原子,就可表示为:5K;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钠离子带1个单元位的正电荷,表示为Na+,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4个钠离子可表示为4Na+; 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水分子可表示为:H2O,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水分子可表示为2H2O; 二氧化碳是由显+4价的碳元素和显﹣2价的氧元素组成的,根据化合价原则,其化学式为:CO2; 故答案为:5K;4Na+;2H2O;C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2.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分子 .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原子 . (3)带正电荷的粒子是 原子核和质子 . (4)不显电性的粒子是 分子、原子和中子 . (5)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粒子主要是 质子和中子 .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可以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 【解答】解:(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分子;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3)带正电荷的粒子是原子核和质子; (4)不显电性的粒子是分子、原子和中子; (5)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粒子主要是质子和中子. 故填:分子;原子;原子核和质子;分子、原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 【点评】因为中子、质子的质量远远大于电子的质量,因此决定原子质量的主要粒子是中子和质子. 13.(宜宾市中考化学)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铁丝在纯氧中剧烈燃烧 铁+氧气 ![]() (2)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 ![]() (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磷+氧气 ![]() (4)氯酸钾制取氧气 氯酸钾 ![]() 上述反应中是化合反应的有 (填序号)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分别写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连接起来)进行书写;再根据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 【解答】解:(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 ![]()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 ![]() (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 ![]() (4)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 ![]() 均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均属于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1)铁+氧气 ![]() ![]() ![]() ![]()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文字表达式、判定反应类型的能力,掌握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三、分析题(本题共2个小题,共9分) 14.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序号填空: ![]() (1)电子层排布相同的是 BC ; (2)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AB ; (3)表示阳离子的是 C ; (4)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AD .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依据粒子结构示意图的信息分析解答; (2)依据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分析解答即可; (3)依据阳离子带正电荷,且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分析解答; (4)依据质子数判断元素种类以及类别; 【解答】解:(1)依据粒子结构示意图的信息分析可知: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是BC,都是10个电子; (2)依据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可知:AB属于同种元素,其核内质子数都是8; (3)依据阳离子带正电荷,且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可知:C是钠离子属于阳离子,其它微粒均不是阳离子; (4)依据质子数可判断元素种类:AB是氧元素,C是钠元素D是硫元素,所以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ABD,由于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可知AD是非金属元素原子,B不是原子; 故答案为:(1)BC;(2)AB;(3)C;(4)A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5.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 (1)用m代表的13号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Al . (2)氯元素的原子序数n等于 17 ,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35.45 . (3)氧、氟、硫、氯元素都属于 非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易 得 (填“得”或“失”)电子,趋向于稳定结构.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元素的简单分类. 【专题】结构决定性质;元素位置、结构与性质;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元素符号的写法来分析; (2)根据元素周期律以及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 (3)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可辨别氧、氟、硫、氯元素的种类;在化学反应中,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比较容易获得电子,达到最外层为8电子的稳定结构进行解答. 【解答】解:(1)13号元素是铝元素,其元素符号为Al;故填:Al; (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序数依次增加,故n=17,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其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故填:17;35.45; (3)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可辨别氧、氟、硫、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比较容易获得电子,达到最外层为8电子的稳定结构,因此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易得到电子. 故答案为:非金属;得. 【点评】本题主要可查元素种类的辨别方法和在化学反应中,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比较容易获得电子,达到最外层为8电子的稳定结构. 四、(宜宾市中考化学)推断题(本题共1个小题,共6分) 16.将某暗紫色固体粉末A加热,可产生无色气体B,同时生成一种黑色固体C和另一种固体物质D.黑色固体C通常可用于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的催化剂.另一黑色固体E在无色气体B中燃烧,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F.绿色植物可将气体F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转化为无色气体B.回答: (1)写出名称:A 高锰酸钾 C 二氧化锰 F 二氧化碳 ; (2)加热暗紫色固体A时所发生的反应属于 分解 反应; (3)写出黑色固体E在无色气体B中燃烧的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C+O2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根据黑色固体E在无色气体B中燃烧,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F,绿色植物可将气体F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转化为无色气体B,所以F是二氧化碳,E是碳,B具有助燃性,B是氧气,将某暗紫色固体粉末A加热,可产生氧气,所以A是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黑色固体C通常可用于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的催化剂,所以C是二氧化锰,D是锰酸钾,然后将推出物质继续验证即可. 【解答】解:(1)黑色固体E在无色气体B中燃烧,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F,绿色植物可将气体F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转化为无色气体B,所以F是二氧化碳,E是碳,B具有助燃性,B是氧气,将某暗紫色固体粉末A加热,可产生氧气,所以A是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黑色固体C通常可用于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的催化剂,所以C是二氧化锰,D是锰酸钾,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高锰酸钾,C是二氧化锰,F是二氧化碳; (2)加热暗紫色固体A时所发生的反应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3)黑色固体E在无色气体B中燃烧的反应是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符号表达式为:C+O2 ![]() 故答案为:(1)高锰酸钾,二氧化锰,二氧化碳; (2)分解; (3)C+O2 ![]()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五、实验分析题(本题共1个小题,共7分) 17.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研究气体的制取和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个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 ![]() (2)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 时应该用的收集装置是(填序号) E . (3)按图F作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只答一条).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收集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按图F作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解答】解:(1)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因为过氧化氢溶液是液体,二氧化锰是固体,因此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过氧化氢 ![]() (2)(宜宾市中考化学)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故答案为:E (3)按图F作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故答案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文字表达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