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载试题 ☆☆☆ 由于格式问题此试题可能会出现乱码的情况 为了方便您阅读请点击右上角的全屏查看 2018沧州市中考物理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2分*20+3分*4=52分)(1-20为单项,21-24为多项,写在后面的表格里.) 1.下列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是( ) A.一江春水向东流 B.星光闪闪 C.海水奔腾 D.春风拂面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3.如图,甲是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乙和丙是附近的两辆小车,根据小车上旗帜的飘动方向,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乙车一定静止 B.乙车一定向右运动 C.丙车一定静止 D.丙车一定向左运动 4.人步行的速度最接近于下列哪个数值( ) A.12m/s B.12cm/s C.1.2m/s D.1.2km/h 5.(沧州中考物理)下列实验中,不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泡沫球,泡沫球被弹起 B.把一支铅笔固定在钟上,敲响大钟,拿一张纸迅速从笔尖上划过,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C.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能听到两次敲击声 D.在音箱上放一些纸屑,纸屑会随着音乐起舞 6.下列关于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常见温度的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感觉到温暖而又舒适的房间温度是23℃ B.火柴的火焰温度是37℃ C.人的正常体温是47℃ D.我国历史上的最低气温是0℃ 7.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下列记录中正确的是( ) A.24.3cm B.24cm C.24.30cm D.2.43dm 8.在一些“模仿秀”电视节目中,表演者在模仿歌星演唱时.主要是模仿歌星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9.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 A.10cm/s B.9cm/s C.8cm/s D.7cm/s 10.关于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时间的物理量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大 11.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回声的传播速度等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 12.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倾斜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刻度尺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说明单位 13.(沧州中考物理)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瓶子内装有质量不等的水,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瓶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 ![]() A.振幅 B.音色 C.音调 D.响度 14.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教室的地面到天花板的距离约为10m B.一支新的2B铅笔的长度约为15 cm C.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40cm D.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1.5m 15.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测量值与真实值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B.测量工具越精密,误差就可以更小 C.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少误差 D.误差与错误一样,都是可以避免的 16.人能感受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大象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 ) 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 B.次声波无法传入人耳 C.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 D.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Hz 17.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18.调节收音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19.以下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时,关上门窗 B.市区里要种草植树 C.戴上防止噪声的耳塞 D.市区里汽车喇叭禁鸣 20.据报道,世界“吼王”杰米•温德拉曾“吼”出超过100分贝的声音,如图是他“吼”出声音将玻璃杯震碎的情景.下列有关他“吼”出的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声音传递了能量 B.声音只在玻璃杯中传播 C.声音是玻璃杯振动产生的 D.声音的分贝数越高其频率越大 21.甲、乙两车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由图可知( ) ![]() A.甲车快 B.乙车慢 C.乙车快 D.甲车慢 22.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0﹣8s内.甲乙两同学运动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23.有关“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B.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C.射击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戴耳塞,是为了减弱进入耳朵的噪声 D.宇航员在月球上进行谈话时,听不到对方声音,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4.生活中,有人用眼睛看,更有人用耳朵“看”,因为声音向我们传递着很多信息.一位有经验的锅炉工发现,向瓶里灌开水,开始时,水的落差大,撞击力大,瓶里空气多,发出声音大的并且低沉的“咚、咚”声,水将满时情况相反,发出声音小的并且尖细的“吱、吱”声,则该工人判断灌水多少的依据是( ) A.音色和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调 二、(沧州中考物理)填空题(1分*35=35分) 25.用声速描述 ,声速的大小跟 、 有关. 26.“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27.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10s内振动了35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Hz,人类 听到这种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28.有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5s内通过了35m,则该物体在第3s内的路程为 . 29.在太空没有 ,所以无法传递 .当宇航员跟压力舱外的其他太空人或地球上的控制人员讲话时,他必须使用 . 30.声音的传播是以 形式传播. 31.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2:1,它们通过路程之比是2: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是 . 32.在一根足够长、内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重敲一下,在另一端的人可以听到 次声音,分别是由 、 、 传播的. 33.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 的规律制成的,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 以及零刻度线. 34.如图所示,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木块的长度是 . ![]() 35.如图所示,将一只小门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若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内的空气,则铃声将会 ,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你就会 ,这实验说明 . ![]() 36.有六名同学,使用同一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六次测量记录是:L1=18.82cm;L2=18.83cm;L3=17.28cm;L4=18.81cm;L5=18.80cm;L6=18.805cm. 则:(1)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2)其中一位同学测量结果错误的是 . (3)一位同学测量结果不合理的是 . (4)这本作业本的长度是 . 37.在一条平直的南北方向的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依次向北行驶,甲、丙两车快慢相同,乙车较甲、丙两车开得快. (1)以 为参照物,三辆车均向北运动. (2)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运动,丙车 . (3)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 运动,丙车向 运动. (4)以丙车为参照物,甲车 ,乙车向 运动. 三、(沧州中考物理)计算题(6分+3分+4分=13分) 38.某同学郊游时,用半小时走完2km的路程,休息半小时后,再用30min走完2.5km的路程.求: (1)他在前半小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后30min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9.一辆长10米的大货车,以36km/h的速度驶进一个隧道,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为20秒,求隧道长为多少? 40.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距离正前方峭壁440m处鸣笛后继续前进,经过2.5s听到从峭壁反射回来的汽笛声,求汽车的行驶速度? 沧州中考物理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2分*20+3分*4=52分)(1-20为单项,21-24为多项,写在后面的表格里.) 1.下列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是( ) A.一江春水向东流 B.星光闪闪 C.海水奔腾 D.春风拂面 【考点】机械运动;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分析】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解答】解:A、一江春水向东流,江水在流动,属于机械运动; B、星光闪闪是由于大气层对光线发生了折射形成的,不属于机械运动; C、海水奔腾,海水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D、春风拂面,风是空气的流动,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 B.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的传播速度稍慢,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 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听到声音不仅声源要发声,还要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才能听到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 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固体传声最快,其次是液体和气体,故B正确、D不正确; 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无法直接口语交谈,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沧州中考物理)如图,甲是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乙和丙是附近的两辆小车,根据小车上旗帜的飘动方向,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乙车一定静止 B.乙车一定向右运动 C.丙车一定静止 D.丙车一定向左运动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图中甲旗杆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国旗向左飘,说明此时有向左吹的风. 乙小车上旗帜向左飘,有三种可能: 一是小车不动,风把旗帜刮向左; 二是小车向右运动,风相对于小车向左,把旗帜刮向左; 三是小车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此时风仍能把旗帜刮向左. 对于丙小车来讲情况相对简单,风向左刮,要使丙小车的旗帜向右飘,只有使丙小车向左运动,且小车运动速度大于风速;如果丙小车向左运动的速度等于风速,则旗帜竖直向上(因为此时风与丙小车相对静止);如果丙小车向左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则旗帜向左飘. 故选D. 4.人步行的速度最接近于下列哪个数值( ) A.12m/s B.12cm/s C.1.2m/s D.1.2km/h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速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速度单位的认识,通过必要的计算,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5km/h=5× ![]() 故选C. 5.下列实验中,不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泡沫球,泡沫球被弹起 B.把一支铅笔固定在钟上,敲响大钟,拿一张纸迅速从笔尖上划过,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C.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能听到两次敲击声 D.在音箱上放一些纸屑,纸屑会随着音乐起舞 【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 【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将声音的振动放大,转换成其它振动现象;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解答】解:A、用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的泡沫球被弹起,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A不符题意; B、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水平拖过,纸上出现弯曲的图象,说明钟发出声音时,钟在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条件,B不符合题意; C、敲打铁管的一端能听到两次敲击声,说明声音在铁管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是探究声音产生条件;故C符合题意; D、在音箱上放一些纸屑会随着音乐跳动,说明发声的音箱在振动;故D不符题意; 故选C. 6.下列关于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常见温度的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感觉到温暖而又舒适的房间温度是23℃ B.火柴的火焰温度是37℃ C.人的正常体温是47℃ D.我国历史上的最低气温是0℃ 【考点】温度.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温度的感性认识,我们要能够估测中A、B、C、D四个选项中的温度;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解答】解:A、人的舒适生存环境温度在20~25℃之间,故A正确; B、火柴的火焰温度是1400℃左右,故B错误; C、人的正常体温是37℃,故C错误; D、我国北方冬天气温在0℃以下,故D错误. 故选A. 7.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下列记录中正确的是( ) A.24.3cm B.24cm C.24.30cm D.2.43dm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测量结果应准确到刻度尺的分度值,在刻度尺分度值之后应再估读一位,记录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值. 【解答】解: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测量结果应准确到1mm,在1mm之后还应再估读一位; A、24.3cm,准确到1cm,故A错; B、24cm=2.4dm,准确到dm,故B错; C、24.30cm=243.0mm,记录结果准确到1mm,故C正确; D、2.43dm=24.3cm,准确到1cm,故D错; 故选C. 8.在一些“模仿秀”电视节目中,表演者在模仿歌星演唱时.主要是模仿歌星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考点】音色;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是辨别不同声音的依据. 【解答】解:不同的声源发出的声音,除了音调、响度之外,声音还有另一个特征﹣音色.听朋友打来的电话,凭声音就知道是谁,因为每个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在一些“模仿秀”电视节目中,表演者在模仿歌星演唱时.主要是模仿歌星声音的音色. 故选C. 9.(沧州中考物理)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 A.10cm/s B.9cm/s C.8cm/s D.7cm/s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根据图示求出滑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滑块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由图知,滑块的路程s=40cm+5cm=45cm, 运动时间t=14:35:05﹣14:35:00=5s, 滑块的平均速度v= ![]() ![]() 故选B. 10.关于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时间的物理量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大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根据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分析答题. 【解答】解: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小,物体运动越慢; 速度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与物体的路程、与物体的运动时间无关,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1.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回声的传播速度等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 【考点】声速. 【分析】(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有关,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2)声速的大小和介质温度、介质种类有关. 【解答】解:A、回声的传播速度等于原声的传播速度,该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无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无关,该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D. 12.(沧州中考物理)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倾斜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刻度尺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说明单位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 【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 (1)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 (2)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记上数值和单位. 【解答】解:由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可知A、C、D是正确的; B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测量时如果零刻线磨损,可以从较清楚的刻线处(一般选择整数)对齐测量,记录结果时从对齐的刻线处量起; 故选B. 13.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瓶子内装有质量不等的水,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瓶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 ![]() A.振幅 B.音色 C.音调 D.响度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分析】声音的大小(或强弱)叫响度;声音振动的快慢影响声音的音调,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解答】解: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瓶子,说明发出声音的响度基本相同;而由于杯内水的体积不同,导致瓶子的振动快慢不同,水少的瓶子振动慢,振动的快慢影响声音的音调,故发出声音不同是音调不同; 故选C 14.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教室的地面到天花板的距离约为10m B.一支新的2B铅笔的长度约为15 cm C.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40cm D.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1.5m 【考点】长度的估测.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解答】解: A、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教室的地面到天花板的距离与一层楼的高度差不多.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一支新的2B铅笔的长度比20cm小一些,在15cm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 C、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一支粉笔的长度与此长度差不多.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在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左右,为80cm=0.8m.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故选B. 15(沧州中考物理).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测量值与真实值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B.测量工具越精密,误差就可以更小 C.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少误差 D.误差与错误一样,都是可以避免的 【考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分析】①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的减小误差. ②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 【解答】解:A、所谓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故本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误差的产生是与测量的人和测量的仪器的精密程度有关,因此测量工具越精密,误差就可以更小,故本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故本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误差与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又不尽相同,错误是指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不按照规定测量而产生的结果,错误可以避免,但误差是不能避免的,故本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16.人能感受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大象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 ) 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 B.次声波无法传入人耳 C.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 D.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Hz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解答】解:因为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其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类听不到大象之间的交流“声音”; 故选D. 17.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考点】音调;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音色. 【分析】声音有三大特征,分别是响度、音调和音色.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振幅有关.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频率有关.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根据以上内容,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A、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正确.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不同人说话的特点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故C正确. D、墙壁是固体,固体可以传声.故D正确. 故选:B. 18.调节收音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分析】生活中说的音量,就是指物理学中的响度. 【解答】解:根据对响度的理解,可知生活中说的调节音量就是指改变声音的响度. 故选B. 19.以下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时,关上门窗 B.市区里要种草植树 C.戴上防止噪声的耳塞 D.市区里汽车喇叭禁鸣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解答】解: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时,关上门窗,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B、市区里要种草植树,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C、戴上防止噪声的耳塞,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D、市区里汽车喇叭禁鸣,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故选D. 20.(沧州中考物理)据报道,世界“吼王”杰米•温德拉曾“吼”出超过100分贝的声音,如图是他“吼”出声音将玻璃杯震碎的情景.下列有关他“吼”出的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声音传递了能量 B.声音只在玻璃杯中传播 C.声音是玻璃杯振动产生的 D.声音的分贝数越高其频率越大 【考点】声与能量.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解答】解:世界“吼王”杰米•温德拉曾“吼”出超过100分贝的声音,因为玻璃杯破了主要是利用声波来传递能量. 声音不仅仅在玻璃杯中传播,“吼王”吼出的声音是他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分贝数是指其响度,与频率无关,因此,BCD均不合题意. 故选A. 21.甲、乙两车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由图可知( ) ![]() A.甲车快 B.乙车慢 C.乙车快 D.甲车慢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比较速度要根据公式V= ![]() 【解答】解:根据速度的公式V= ![]() ![]() 由图可知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所以甲的速度快,乙车速度慢. 故选AB. 22(沧州中考物理).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0﹣8s内.甲乙两同学运动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先观察图象,明确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各是什么,然后结合选项逐一去分析. 【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同学是在4s时才开始行走,他比乙同学晚出发4s,选项A正确; B、4s~8s内,甲乙的图象都是一条直线,表明他们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都做匀速直线运动,选项B正确; C、0s~8s内,甲乙通过的路程都是5m,则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选项C正确; D、甲同学从4s开始行走,到8s末行走了5m,用时4s,则甲的速度:v甲= ![]() 乙同学从0s开始行走,到8s末行走了5m,用时8s,则乙的速度:v乙= ![]() 故选D. 23.有关“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B.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C.射击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戴耳塞,是为了减弱进入耳朵的噪声 D.宇航员在月球上进行谈话时,听不到对方声音,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考点】音调;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男低音、女高音,中的高低是指音调.所以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轻声伴唱”中的“轻”是指响度小,女高音轻声伴唱,所以女高音的响度小.故A错误.B 正确. 射击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戴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故C正确. 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处在真空中,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宇航员在月球上进行谈话时,听不到对方声音.故D正确. 故选BCD. 24.(沧州中考物理)生活中,有人用眼睛看,更有人用耳朵“看”,因为声音向我们传递着很多信息.一位有经验的锅炉工发现,向瓶里灌开水,开始时,水的落差大,撞击力大,瓶里空气多,发出声音大的并且低沉的“咚、咚”声,水将满时情况相反,发出声音小的并且尖细的“吱、吱”声,则该工人判断灌水多少的依据是( ) A.音色和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调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保温瓶里发出的声音是上方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往暖瓶内灌水时,激起空气柱的振动而产生声音;随着不断灌水,空气柱长度变短,振动频率变快,音调增大,凭着对音调变化的感觉,可知道判断灌水多少. 故选D. 二、填空题(1分*35=35分) 25.用声速描述 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速的大小跟 介质种类 、 介质温度 有关. 【考点】声速. 【分析】①声速跟介质、温度有关,介质不同,声速不同;同种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不同. ②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解答】解: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不但跟介质种类有关,还跟介质温度有关. 故答案为:声音传播的快慢;介质种类;介质温度. 26.“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产生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传播 ,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1)铃声是由于铃的振动产生,“掩耳盗铃”不能阻止声音的产生; (2)地球表面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掩耳盗铃”不能阻止声音的传播; 故答案为:(1)产生;(2)传播.(说明:两空中的内容,顺序可颠倒.) 27.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10s内振动了35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350 Hz,人类 能 听到这种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分析】(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翅膀10s内振动了3500次,可以求出频率.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解:(1)昆虫的翅膀在10s内振动了3500次, f= ![]()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350Hz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能听到. 故答案为:350;能. 28.有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5s内通过了35m,则该物体在第3s内的路程为 7m .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已知路程与运动时间,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物体的运动速度;已知速度与运动时间,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物体的路程. 【解答】解: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v= ![]() ![]() 由v= ![]() s′=vt′=7m/s×1s=7m. 故答案为:7m. 29.在太空没有 空气 ,所以无法传递 声音 .当宇航员跟压力舱外的其他太空人或地球上的控制人员讲话时,他必须使用 无线电 .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 【解答】解: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在太空没有空气,所以无法传播声音,宇航员不能直接进行对话,因此当宇航员跟压力舱外的其他太空人或地球上的控制人员讲话时,需要利用无线电交流. 故答案为:空气;声音;无线电. 30.声音的传播是以 声波 形式传播.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解答】解: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故答案为:声波. 31.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2:1,它们通过路程之比是2: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是 1:3 .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知道速度和路程之比,根据v= ![]() 【解答】解:∵v= ![]() ∴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 ![]() ![]() ![]() ![]() ![]() 故答案为:1:3. 32.在一根足够长、内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重敲一下,在另一端的人可以听到 3 次声音,分别是由 铁管 、 水 、 空气 传播的. 【考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播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不同,据此推断听到声音的次数,要对此题中声音传播的介质有全面的认识,不能漏掉某种介质. 【解答】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最慢的是在气体中; 当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敲击后,声音会同时沿着固体铁、液体水、空气这三种介质传播;因为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慢,所以,人听到的第一声是通过铁管传播的,第二声是通过水传播的,第三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另一端的人可以听到三次声音. 故答案为:3;铁管;水;空气. 33.(沧州中考物理)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 液体热胀冷缩 的规律制成的,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 分度值 以及零刻度线. 【考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分析】①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②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时,首先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测量过程中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物体充分接触;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根据液柱上表面对应的刻度读数,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解答】解: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以及零刻度线. 故答案为:液体热胀冷缩;分度值. 34.如图所示,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木块的长度是 2.35cm . ![]()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 【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最小的一格表示的长度; (2)起始端没从0刻度线开始时,应分别读出物体起始端和末端的刻度值,用末端对应的刻度值减去起始刻度值即为物体的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 (1)图中刻度尺的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1mm; (2)由图可知,物体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8.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10.35cm, 则物体的长度为10.35cm﹣8.00cm=2.35cm. 故答案为:1mm;2.35cm. 35.如图所示,将一只小门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若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内的空气,则铃声将会 逐渐减小 ,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你就会 听到铃声逐渐增大 ,这实验说明 真空不能传声 . ![]()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因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进行传播,所以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时,因为罩内空气稀薄,所以声音会越来越小,当抽成真空时,声音就会消失; 让空气再进入玻璃罩内,罩里又存在了传声的介质,又能听到声音,并且声音会越来越大;此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故答案为:逐渐减小,听到铃声逐渐增大,真空不能传声. 36.有六名同学,使用同一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六次测量记录是:L1=18.82cm;L2=18.83cm;L3=17.28cm;L4=18.81cm;L5=18.80cm;L6=18.805cm. 则:(1)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 (2)其中一位同学测量结果错误的是 L3=17.28cm . (3)一位同学测量结果不合理的是 L6=18.805cm . (4)这本作业本的长度是 18.82cm .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①对于给出的数据,首先要弄清楚是否有错误数据,然后再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求出物体的长度.注意在求平均值时,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应该和给出数据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相同; ②对于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解答】解:(1)从L1=18.82cm;L2=18.83cm;L4=18.81cm;L5=18.80cm可以看出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mm,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2)从六个测量结果看,L3=17.28cm与其它测量结果偏差太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记录,应该舍去; (3)L6=18.805cm的分度值是0.1mm,测量结果不合理; (4)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这本作业本的长度为:L= ![]() ![]() 故答案为:(1)1mm;(2)L3=17.28cm;(3)L6=18.805cm;(4)18.82cm. 37.(沧州中考物理)在一条平直的南北方向的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依次向北行驶,甲、丙两车快慢相同,乙车较甲、丙两车开得快. (1)以 地面 为参照物,三辆车均向北运动. (2)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北 运动,丙车 静止 . (3)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 南 运动,丙车向 南 运动. (4)以丙车为参照物,甲车 静止 ,乙车向 北 运动.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1)以地面为参照物,三车相对于地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所以三车以地面为参照物都向北运动; (2)因乙车较甲、丙两车开得快,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向北运动,因为甲、丙两车快慢相同,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丙静止; (3)以乙车为参照物,甲、丙两车都向南运动; (4)因乙车较甲、丙两车开得快,所以以丙车为参照物,乙向北运动,因为甲、丙两车快慢相同,所以以丙车为参照物,甲静止; 故答案为:(1)地面;(2)北,丙;(3)南;南;(4)静止;北. 三、计算题(6分+3分+4分=13分) 38.某同学郊游时,用半小时走完2km的路程,休息半小时后,再用30min走完2.5km的路程.求: (1)他在前半小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后30min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此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定义,即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v等于在这段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解答】解:(1)他在前半小时,用半小时走完2km的路程,故平均速度v= ![]() ![]() (2)后30min,用30min走完2.5km的路程,故平均速度v′= ![]() ![]() (3)全程总路程s″=4.5km,共用时t″=1h,故平均速度v″= ![]() ![]() 答:(1)他在前半小时的平均速度是4km/h; (2)后30min的平均速度是5km/h; (3)全程的平均速度是3km/h. 39.一辆长10米的大货车,以36km/h的速度驶进一个隧道,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为20秒,求隧道长为多少?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已知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为20s,大货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等于隧道长加上车身长. 【解答】解:已知v=36km/h=10m/s,整个大货车车身在隧道的时间为20s, 由v= ![]() s=vt=10m/s×20s=200m; 因为大货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s=L隧道+L车, 所以L隧道=s﹣L车=200m﹣10m=190m. 答:隧道长190m. 40.(沧州中考物理)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距离正前方峭壁440m处鸣笛后继续前进,经过2.5s听到从峭壁反射回来的汽笛声,求汽车的行驶速度? 【考点】速度的计算. 【分析】认真分析汽车与声音在运动方面的关系,可以发现:汽车与笛声的时间相同,路程之和与距离440m有具体的关系;再运用速度的公式或变形公式可求汽车的速度. 【解答】解:由题意知:2.5s内汽车与声音通过的路程之和是s的2倍,即s车+s声=2s; 由v= ![]() 即v车×2.5s+340m/s×2.5s=2×440m; 解得:v车=12m/s. 答:汽车行驶的速度为12m/s. 第1页(共2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