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物理 > 模拟题 >

2018年河源市九年级物理试模拟试题【解析版含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19-05-11 初三网 王蕊 参加讨论

    ☆☆☆ 点击下载试题 ☆☆☆
    2018年河源市九年级物理试模拟试题【解析版含答案】
    由于版式的问题,试题可能会出现乱码的现象,为了方便您的阅读请点击全屏查看  
    一、物理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题2分,共计14分)
    1.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进行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2.如图,手握铝棒中点,并轻轻摩擦铝棒,会发出很大的声音,当铝棒发声时()
    
    A.只有铝棒周围空气在振动
    B.只有铝棒在振动
    C.铝棒和周围的空气都在振动
    D.铝棒和周围的空气都没有振动
    3.同学们都玩过肥皂泡泡,如图所示是小梦同学在﹣9℃的室外玩肥皂泡泡是拍摄的照片.他发现肥皂泡泡在很冷的室外会迅速结冰,掉落在地面如同散落的玻璃球,神奇极了.对这一现象包含的物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A.这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C.这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这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4.下列各种光现象的说法中表述正确的是()
    A.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变浅了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太阳光穿过茂密的树叶,在地面上留下圆圆的光斑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镜子时,平面镜所成的像会变大
    D.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使手电筒正对镜子照射
    5.如图所示,小聪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
    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6.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最好轻轻的来回拉动几次挂钩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7.如图所示,甲、乙、丙是三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将质量相等的酒精、硫酸和盐水分别装在这三个容器中,已知ρ硫酸>ρ盐水>ρ酒精.甲、乙、丙三个容器依次分别装的是()
    
    A.硫酸盐水酒精              B.盐水酒精硫酸              C.酒精硫酸盐水              D.硫酸酒精盐水
    二、填空题(本大题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作答.)
    8.小彤到学校有一条500m长的平直马路,一次他从学校回家,开始以1m/s的速度匀速行走,当走了一半路程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他马上以5m/s的速度匀速跑回家.小彤在前一半路程行走中所用的时间是     s,他从学校到家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9.如图所示,青藏铁路分路段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我们叫它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少量液氨.热棒的作用相当于天然的“制冷机”,它是我们学过的物态变化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升高时,液态氨吸热发生     成气态上升到热棒的上端;气态氨遇冷放热发生     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如此不断循环,有效的防止了路基温度的升高.
    
    10.冬冬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到镜面距离为     m;现将一块和镜而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     (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肴到白己的像.
    
    11.小明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f=10cm)前20cm处,光屏上得到了烛焰倒立、     的清晰的实像,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一个远视眼镜片,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如图所示),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他可将光屏     凸透镜.
    
    12.某同学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图所示有些错误,请写出其中两条:①     ;②     .
    
    三、综合应用题(共36分.第13题、第14题每题4分,第15、16、17、18小题每题7分.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作答.)
    13.完成凹透镜的光路图.
    
    14.如图所示,A、B是镜前一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点光源S和像点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能成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因燃烧变短,所成像如图乙,要使像能够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调整.
    (3)在上一步实验调整好像的位置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晰的像,可将蜡烛适当     (选填“左”或“右”)移.
    
    16.小永同学为了测量永春老醋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如图所示
    
    (a)测液体密度的实验原理     .
    (b)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     ,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处,然后调节     ,使天平横梁平衡
    (2)接下来进行以下3项操作:
    A.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老醋的总质量m1;
    B.将待测老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m2;
    C.将烧杯中老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老醋的体积V;
    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填字母代号).
    (3)由图甲、乙可知,量筒中老醋的质量为     g,体积为     cm3,老醋的密度是     g/cm3.
    17.如图所示,一个容积V0=500cm3、质量m=0.5kg的瓶子里装有水,乌鸦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就衔了很多的小石块填到瓶子里,让水面上升到瓶口.若瓶内有质量m=0.4kg的水.求:(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石块密度ρ石块=2.6×103kg/m3)
    (1)瓶中水的体积V1;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V2;
    (3)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m.
    
    18.一质量为3000kg的汽车沿着长为5.4km的盘山公路匀速行驶,当它从山脚行驶到高为0.5km的山顶时,耗时15min,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4000N.求:
    (1)汽车行驶的速度.
    (2)汽车发动机牵引力做的功.
    (3)汽车发动机牵引力的功率.
    2018年河源市九年级物理试模拟试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题2分,共计14分)
    1.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进行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考点】52: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是不同.
    【解答】解:以船为参照物,山与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山是运动的,所以会感觉到“看山恰似走来迎”;
    以地面为参照物,山与地面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山是静止的,所以会有“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感觉.
    故选B.
    2.如图,手握铝棒中点,并轻轻摩擦铝棒,会发出很大的声音,当铝棒发声时()
    
    A.只有铝棒周围空气在振动
    B.只有铝棒在振动
    C.铝棒和周围的空气都在振动
    D.铝棒和周围的空气都没有振动
    【考点】91:声音的产生.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解答】解:手握铝棒中点,并轻轻摩擦铝棒,会发出声音,当铝棒发声时是铝棒在振动并带动周围空气振动才能传入人耳.
    故选:C.
    3.同学们都玩过肥皂泡泡,如图所示是小梦同学在﹣9℃的室外玩肥皂泡泡是拍摄的照片.他发现肥皂泡泡在很冷的室外会迅速结冰,掉落在地面如同散落的玻璃球,神奇极了.对这一现象包含的物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A.这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C.这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这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考点】1A: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分析】解答本题要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
    本题的“现肥皂泡泡在很冷的室外会迅速结冰”是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要放热.
    【解答】解:本题中的“肥皂泡泡在很冷的室外会迅速结冰”属于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凝固需要放热.
    故选:A.
    4.下列各种光现象的说法中表述正确的是()
    A.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变浅了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太阳光穿过茂密的树叶,在地面上留下圆圆的光斑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镜子时,平面镜所成的像会变大
    D.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使手电筒正对镜子照射
    【考点】A6:光的反射;A2: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AE: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答】解:A、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变浅了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太阳光穿过茂密的树叶,在地面上留下圆圆的光斑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C、人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与人等大,当人走近镜子时,他距镜子的距离减小,人看到的像更清晰,但是像的大小不变,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使手电筒正对自己的脸照射,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5.如图所示,小聪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
    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考点】B7: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①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应用是幻灯机、投影仪.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应用是照相机.
    ②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③掌握漫反射的概念.知道要从不同方向看到同一个物体,需要发生漫发射.
    【解答】解:A、由图知,蜡烛放在2倍焦距之外,所以此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而幻灯机是根据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原理制成.故本选项说法错误.
    B、要使光屏上的烛焰的像变小,蜡烛应远离凸透镜.故本选项说法错误.
    C、由于成的实像是倒立的,所以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就应该越向上移动,故本选项说法正确.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粗糙的毛玻璃板.故本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6.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最好轻轻的来回拉动几次挂钩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考点】7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
    【分析】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见的测量力的工具,是根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使用时要检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处,不能超出其最大量程,避免弹簧、指针、挂钩与外壳摩擦等,对照使用规则就可判断各选项是否正确.
    【解答】解:A、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故A正确;
    B、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最好轻轻的来回拉动几次挂钩,避免弹簧、指针、挂钩与外壳摩擦,故B正确;
    C、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所以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故C错;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而不是弹簧的长度,故D正确.
    故选C.
    7.如图所示,甲、乙、丙是三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将质量相等的酒精、硫酸和盐水分别装在这三个容器中,已知ρ硫酸>ρ盐水>ρ酒精.甲、乙、丙三个容器依次分别装的是()
    
    A.硫酸盐水酒精              B.盐水酒精硫酸              C.酒精硫酸盐水              D.硫酸酒精盐水
    【考点】2B: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V=可知,质量相等时,密度越大的液体、体积越小,密度越小的液体、体积越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因为三者质量相等,且ρ硫酸>ρ盐水>ρ酒精;
    所以根据V=,体积最大的是酒精,体积最小的是硫酸;
    故甲、乙、丙三个容器中依次装的是硫酸、酒精、盐水.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作答.)
    8.小彤到学校有一条500m长的平直马路,一次他从学校回家,开始以1m/s的速度匀速行走,当走了一半路程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他马上以5m/s的速度匀速跑回家.小彤在前一半路程行走中所用的时间是 250 s,他从学校到家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1.67 m/s.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已知总路程可求一半的路程,还知道小彤在前一半路程中行走的速度,根据公式t=可求小彤在前一半路程行走中所用的时间;
    (2)还知道他在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根据公式t=可求小彤在后一半路程行走中所用的时间;两次时间之和就是他从学校到家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根据v=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前一半路程s1=s=×500m=250m;
    由v=得:
    前一半的路程所用的时间t1===250s;
    后一半的路程s2=s=×500m=250m;
    由v=得:
    后一半的路程用的时间t2===50s;
    总时间t=t1+t2=250s+50s=300s,
    全程的平均速度v==≈1.67m/s.
    故答案为:250;1.67.
    9.如图所示,青藏铁路分路段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我们叫它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少量液氨.热棒的作用相当于天然的“制冷机”,它是我们学过的物态变化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升高时,液态氨吸热发生 汽化 成气态上升到热棒的上端;气态氨遇冷放热发生 液化 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如此不断循环,有效的防止了路基温度的升高.
    
    【考点】1H: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1M: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根据汽化和液化的定义来分析.
    【解答】解: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气态氨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故答案为:汽化;液化.
    10.冬冬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到镜面距离为 3 m;现将一块和镜而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 仍能 (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肴到白己的像.
    
    【考点】AE: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所成的像是虚像即可解答此题.
    【解答】解: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像距等于物距,已知冬冬同学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为3m,可得他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3m;
    由于成的像是虚像,在镜面后放置物体是不影响成像的,所以将一块和镜而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仍能在镜中肴到白己的像.
    故答案为:3;仍能.
    11.小明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f=10cm)前20cm处,光屏上得到了烛焰倒立、 等大 的清晰的实像,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一个远视眼镜片,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如图所示),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他可将光屏 靠近 凸透镜.
    
    【考点】B8: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1)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远视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会使像提前形成.
    【解答】解:(1)凸透镜焦距为10cm,将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18cm处,物距2f>u>f,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将远视眼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经过凸透镜的光线会比原来提前会聚成像,所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放大;靠近.
    12.某同学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图所示有些错误,请写出其中两条:① 用手拿砝码 ;② 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
    
    【考点】26:天平的使用.
    【分析】正确使用天平: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拨到零刻度;
    (2)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
    (3)左物右码称量物体质量,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与游码对应的刻度值的和.
    使用天平有一些注意事项:
    (1)不要用手拿砝码,要用镊子夹取,还要轻拿轻放,并且砝码的夹取要从大到小依次夹取;
    (2)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
    【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用手拿砝码是错误的,应该用镊子夹取,还要轻拿轻放;
    图中物体和砝码放反了,应该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
    故答案为:(1)用手拿砝码;(2)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三、综合应用题(共36分.第13题、第14题每题4分,第15、16、17、18小题每题7分.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作答.)
    13.完成凹透镜的光路图.
    
    【考点】B6:透镜的光路图.
    【分析】在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首先要仔细观察入射光线的特点,然后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
    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14.如图所示,A、B是镜前一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点光源S和像点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考点】A8: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分析】本题有两种作法:
    第一种作法: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反光点的像点S′,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补出入射光线.
    第二种作法: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交点即为发光点的位置.
    【解答】解:第一种作法:先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即为像的位置,再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并联接S与两个反射点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第二种作法:分别过反射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画出两条入射光线,两条入射光线的交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再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像的位置,如图所示: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1.0 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能成倒立、 放大 的实像,生活中的 投影仪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 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因燃烧变短,所成像如图乙,要使像能够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下 (选填“上”或“下”)调整.
    (3)在上一步实验调整好像的位置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晰的像,可将蜡烛适当 左 (选填“左”或“右”)移.
    
    【考点】B7: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1)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和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
    ②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③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2)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像与物体的变化方向恰好相反.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会聚的光线推迟会聚.
    【解答】解:(1)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并移动光屏,直到白纸上的光斑最小,这个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凸透镜到焦点的距离为11.0cm,则凸透镜的焦距为11.0cm.
    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把蜡烛从远处向凸透镜远离时,物距在不断增大,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所以当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将变小.
    (2)蜡烛在燃放中不断缩短,向下移动,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中央,可向上移动光屏;或向上移动蜡烛或向下移动凸透镜.
    (3)近视眼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的光线推迟会聚,蜡烛向左远离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11.0;放大;投影仪;左;变小(2)下;(3)左.
    16.小永同学为了测量永春老醋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如图所示
    
    (a)测液体密度的实验原理 ρ= .
    (b)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 水平桌面上 ,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处,然后调节 平衡螺母 ,使天平横梁平衡
    (2)接下来进行以下3项操作:
    A.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老醋的总质量m1;
    B.将待测老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m2;
    C.将烧杯中老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老醋的体积V;
    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BCA (填字母代号).
    (3)由图甲、乙可知,量筒中老醋的质量为 45 g,体积为 40 cm3,老醋的密度是 1.125 g/cm3.
    【考点】2L:液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分析】测液体密度的实验原理是ρ=
    (1)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
    (2)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步骤: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将烧杯中老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老醋的体积,再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老醋的总质量;
    (3)根据图中天平和量筒的读数,求出老醋的密度.
    【解答】解:测液体密度的实验原理是ρ=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
    (2)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步骤: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m2;将烧杯中老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老醋的体积V;再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老醋的总质量m1,故正确的顺序是:BCA;
    (3)图中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m2=50g+20g+10g+2.4g=82.4g,
    图中烧杯和剩余老醋的总质量m1=20g+10g+5g+2.4g=37.4g,
    量筒中老醋的质量m=m2﹣m1=82.4g﹣37.4g=45g,
    图中量筒中老醋的体积V=40cm3,
    老醋的密度ρ===1.125g/cm3.
    故答案为:(a)ρ=
    (1)水平桌面上;平衡螺母;(2)BCA;(3)45;40;1.125.
    17.如图所示,一个容积V0=500cm3、质量m=0.5kg的瓶子里装有水,乌鸦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就衔了很多的小石块填到瓶子里,让水面上升到瓶口.若瓶内有质量m=0.4kg的水.求:(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石块密度ρ石块=2.6×103kg/m3)
    (1)瓶中水的体积V1;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V2;
    (3)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m.
    
    【考点】2B: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1)知道瓶内水的质量利用ρ=求瓶内水的体积;
    (2)石块总体积等于瓶子容积减去水的体积;
    (3)利用m=ρV求石块的质量,可求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
    【解答】解:
    (1)由ρ=得瓶内水的体积:
    V1===4×10﹣4m3=400cm3;
    (2)石块总体积:
    V2=V容﹣V1=500cm3﹣400cm3=100cm3;
    (3)由ρ=得石块的质量:
    m石=ρ石V2=2.6g/cm3×100cm3=260g=0.26kg,
    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
    m=m水+m瓶+m石=0.4kg+0.5kg+0.26kg=1.16kg=1160g.
    答:(1)瓶中水的体积为400cm3;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为100cm3;
    (3)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为1160g.
    18.一质量为3000kg的汽车沿着长为5.4km的盘山公路匀速行驶,当它从山脚行驶到高为0.5km的山顶时,耗时15min,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4000N.求:
    (1)汽车行驶的速度.
    (2)汽车发动机牵引力做的功.
    (3)汽车发动机牵引力的功率.
    【考点】FF:功率的计算;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EC:功的计算.
    【分析】(1)由速度公式计算汽车行驶速度;
    (2)由W=Fs计算发动机牵引力做的功;
    (3)由P=计算发动机牵引力的功率.
    【解答】解:
    (1)已知汽车行驶时间:t=15min=900s,汽车行驶的速度:
    v===6m/s;
    (2)汽车发动机牵引力做的功:
    W=Fs=4000N×5.4×103m=2.16×107J,
    (3)汽车发动机牵引力的功率:
    P===2.4×104W.
    答:(1)汽车行驶的速度为6m/s.
    (2)汽车发动机牵引力做的功为2.16×107J.
    (3)汽车发动机牵引力的功率为2.4×104W.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