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语文 > 模拟题 >

2018成都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解析版含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19-05-11 初三网 赵妍妍 参加讨论

    ☆☆☆ 点击下载试题 ☆☆☆
    由于格式问题此试题可能会出现乱码的情况
    为了方便您阅读请点击右上角的全屏查看
    2018成都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喑哑(yīn)     静谧(mì)      佝偻(lǒu)    恪尽职守(kè)
    B.陨落(yǔn)    麦穗(suì)      扶掖(yè)      气吞斗牛(dǒu)
    C.恣睢(zì)       撩起(liāo)     勒紧(lēi)      怒不可遏(è)
    D.抽噎(yē)       拮据(jū)       谀词(yú)      一抔黄土(póu)
    2.下面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在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的笔下,夜是那么静谧、美好,让人产生无限暇想
    B.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C.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D.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
    3.(成都市中考语文)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适应性教育中,不唯书,不唯上,大胆怀疑等思想和行为往往被视为出格,但在培养创造性时就必须开禁,否则创造教育就是叶公好龙
    B.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身居要职,胸无城府思想顽固僵化,甚至阻挠改革潮流
    C.山水诗经过长期酝酿,最终能够在诗坛上独占鳌头,开宗立派,千秋之功,当属刘宋诗人谢灵运
    D.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条隧道已使用多年,里面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道路泥泞等
    B.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动荡局势,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
    D.在今年的女排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辉煌地取得了八战全胜的战绩,荣获冠军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满分0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B.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贫民)              D.长跪而谢之(感谢)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发                            野芳发而幽香.
    7.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三、翻译,默写(共10分)
    8.(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文:  
    ②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
    ①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
    ②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③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2)在刘方平的《月夜》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任选一首默写,先写题目,然后默写。
    四、(成都市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10.
    从历史中学什么
    ①历史是一株古树,斑驳中隐含着清晰地年轮;历史是一部旧书,久远中弥漫着醉人的馨香;历史是一位长者,沧桑中印记着丰富的过往。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把握其精要,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
    ②学会一种思维﹣﹣历史思维。人类历史长河漫漫,气象万千,如果不懂历史思维,不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极有可能迷失在资料与细节的汪洋之中。因此,学习历史,首先学会运用历史思维,掌握历史的辩证法。历史思维主要包括三点:一是长时段的视域。观察问题,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不能基于个别时段的历史现象,轻率作出长时段的历史结论。要坚持将研究对象置于较长的历史时期冷静观察、深入分析。二是整体的视域。不能见孤木以为森林,不能用局部的考察代替整体的把握,更不能用个别案
    例的结论代替对全局的认识。三是发展的眼光。不能把研究对象静止化,要善于从纷繁变幻的社会现象中探索变化原因、发现变化规律、把握变化本质。掌握了历史思维,做事就会着眼长远,不斤斤计较于一时得失;就会善谋全局、总揽八方,不因枝节失大体;就会因时应变,善于引领潮流,“不畏浮云遮望眼”。
    ③掌握一种本领﹣﹣鉴古知今。人们记录历史,研究历史,绝非仅为发思古之幽情。司马迁说写史是“述往事,思来者”。他的《史记》令古今迷惘者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可了解治乱盛衰之源,通晓兴衰成败之道。以史为鉴,服务当前,以史经世。德国总统勃朗特在二战之后向犹太死难者的惊世一跪,不仅没有辱没他以及德意志民族的形象,反而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相反,日本国家首脑参拜“靖国神社”,祭拜二战要犯,即便他们翻扣了历史这面镜子,但勃朗特这面镜子却折射出一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事实上,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我们都要从演变的历史中,从前人处理、应对的成败得失中,学到有益的东西。我们必须回望历史,审慎判定所处的时代方位。
    ④养成一种品格﹣﹣砥砺气节。人类历史之河波澜壮阔、奔腾浩瀚,个人在其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一个真正懂得历史的人,不会过分在意一己荣辱得失,而更关心这条长河的未来走向。如古人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抚今追昔,会感受到一股贯通古今、回荡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开阔胸怀,善于从历史因革损益中、从前人成败利钝中砥砺气节。中国历史具有教化功能,主张通过真实的记载弘扬道德、培育正气、警醒后人。我们应从前人立身行事、所言所行、身世沉浮中,定是非、辨善恶、明得失。
    ⑤历史是一把严苛的标尺,度量分毫误差;历史又是一眼灵动的清泉,滋养贫瘠的心田。
    (1)(成都市中考语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③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五、作文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也说过,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动力源泉,兴趣对我们获得知识、取得成就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运动能使人健康勇敢,读书能使人博学睿智,音乐能使人优雅高贵……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它给你的成长带来了什么?
    请以“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
    ②所填内容应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选取,但并不局限于以上列举的内容;
    ③不少于 600 字。
    一、诗歌鉴赏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辋川六言(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
    (2)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2分)
    13.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3)(成都市中考语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成王封伯禽于鲁于:  
②吾于天下亦不轻矣亦:  
③犹恐失天下之士犹:  
④守之以恭者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译文:  
    ②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译文:  
    (5)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
    14.名著阅读
    (1)阅读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幸运就像市场,许多时候,如果你能多呆一会儿,价格就降会下来,有时它又像西比拉卖神谕集那样,起初整套地出售,然后一次次地毁掉其中几卷,余下的却仍要全书的价钱。因为正如常谚所说,机会“先把其前额头发让你抓,如果你不及时抓住,它就会给个光头让你抓”,或者至少,它先给你容易抓的瓶把,如果你不及时抓住,就给你个难抓的瓶身。在事情初起之际抓住最佳时机,绝对是至高无上的智慧。
    这段话的作者是  ,本语段主要阐述了   的道理。
    (2)在“全民读书月”中,光明中学举行了“名著书评”活动,同学们写出了许多高度概括、语言精炼的
    书评,读罢令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例如:
    《伊索寓言》:简洁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格列佛游记》:清新的文字,奇异的想象,辛辣的讽刺,将读者带入一个奇异的幻境。
    请仿照以上书评的形式,为下列名著写上精彩的书评。(可以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来写)
    《水浒》:  。
    15.
    现代文阅读
    心 泉
    ①初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寻找“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凝神倾听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从此,这一涧清泉,便在我生命的最深处。
    ②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冷冷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甘冽鲜洁的清泉,以及观泉、听泉者的身影。这身影,杂夹着青石、鸟影、梅枝,掺和些月光、清风、松色。
    ③我曾许多次在旅途中邂逅泉,泉水像那些绿色透明的藤蔓,不时地从脚下的石缝里爬出,从头顶的峭壁上挂下来,或滴珠,或一线,或几绺,或成瀑。它在大地上漫步行走时,随时随地会把不同形状的山体的不同情态,用水质的声音演奏出来,像琴,像笛,像钟,像磐。发出的铮铮泉水声是人间最美的音乐。立于澄澈的泉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我掬泉浣面,饮泉入腹,以泉为镜,发现微涩的一张脸已“水色”丰足。
    ④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人生的生存秩序结婚、生子、柴米油盐等等淹没了它的身影。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好,失也好,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清泉从地层深处喷涌而出,历尽了脱胎换骨的磨砺,只剩下一身的清白。它是尘世间最纯净的东西。从古到今,它不间断地流淌着,阅尽世间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它何曾因风霜雨雪而萎缩移易,又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适自得。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应有泉。心中有泉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登,不变心性;也才能有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用心泉浇灌真善美之花。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夹着热血带着体温的生机勃勃的精神的清泉,屈子字字珠玑的楚辞;李白气概奇伟的诗歌;东坡闳肆奔放的散文;司马迁的传记,黑格尔的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钢琴曲,梵高的绘画……这些历尽磨难的艺术家以精神的清泉赋予人类文明以尊严与高贵。也有一些心中有“圣泉”的人,以其化育万物的慈爱熔铸一个民族的精神,譬如孔子,释加牟尼,还有圣雄甘地。
    ⑤这些源于高贵的心灵的精神清泉,汩汩流进我的心灵,源源不断地渗入我的肌肤与内脏,在我的血管里流淌。它洗去我肺腑中的浑浊,还我以洁净;它冲刷我骨子里的怯懦,还我以刚健;它扑灭我脾脏里的躁火,还我以平和。它疏通血脉,打通经络,以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大地与天宇的生命潮汐。我呼吸天地的湛然清气与浩然正气。清泉流入我的身体,我会从心灵深处听到絮絮低语的泉声。每逢在人生的旷野上迷失,我会观照着流泉的走向,寻找前进的方向。
    ⑥奔波于万丈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心中都有一汪清泉。只因尘世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遮掩了它的清碧透明。生命不能承受无泉之痛,真正优秀的人生更是如此。现代人的心灵缺少清泉。这种清泉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就像爱。我等凡俗之人,当用淡泊宁静的心怀澄清心泉,用心泉冲刷人欲物欲,用心泉涤尽如尘的烦扰。
    ⑦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更重要的是创造心泉,创造精神的心泉。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1)作者阅读了王维的《山居秋暝》后,对“泉”的感知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2)第①自然段中,作者说:“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字的妙处。
    (3)那些“源于高贵心灵的精神清泉”给了作者怎样的帮助和影响?
    (4)如何理解“人生之美,正在于此”这句话?
    (5)阅读第④段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自己阅读或欣赏过的某一文学艺术作品,谈谈它是如何给你以精神的洗礼的。
    四、语言运用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3月19日下午,由成都市文明办、成都市语委、成都市教育局(微博)主办的以“传承汉字国粹 弘扬华夏文明”为主题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都市选拔赛总决赛举行,成都市棕北中学、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成都石室联合中学、成都外国语学校的“学霸字典”经过成都赛区重重选拔走进了比赛的现场,经过二十一轮的激烈角逐,成都市棕北中学的同学获得了此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都总决赛冠军,将代表成都市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四川赛区比赛。
        材料二:当主考官念出“烀土豆”时,场下的很多观众都很茫然,但场上比赛的学生却写对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学生竟然说是根据意思猜测的。“其实很多汉字都是来源于生活,我感觉应该这样写,竟然真的就是对的!”
      (成都市中考语文)  材料三: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负屃、鸱吻,“学霸字典”王婧涵一气呵成写下这传说中的龙生九子名称。平时的生活中,王婧涵特别喜欢阅读。“书很有趣,有很多词语,比如说‘葳蕤’‘云谲波诡’我就是从《甄嬛传》这本书里面学到的。而它的语言也很美,把汉字的美发挥到了一种极致”。
    材料四:时常会有学生不知道某个字怎么写,但是他们能够从主考官对这个词语的解释中,分析揣摩正确的写法。指导老师杨老师告诉记者,平时学生们并不是单纯地靠记忆来写这些字,而是基于对汉字字理的分析,领悟到了汉字的内涵,所以就很有可能写对。
    ①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内容。(不超过30字)
    ②从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中,你能得到哪些学习语言文字的方法?
    ③不少观众在看过听写大会后,一方面反思自己书写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则质疑出的题目太偏太难,
    偏离生活:比如龙生九子的名称等太古太老了,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了,应该多出一些日常使用频率高的
    词语。对此,你怎么看?
    成都市中考语文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喑哑(yīn)     静谧(mì)      佝偻(lǒu)    恪尽职守(kè)
    B.陨落(yǔn)    麦穗(suì)      扶掖(yè)      气吞斗牛(dǒu)
    C.恣睢(zì)       撩起(liāo)     勒紧(lēi)      怒不可遏(è)
    D.抽噎(yē)       拮据(jū)       谀词(yú)      一抔黄土(póu)
    【考点】注音;易误读常见字.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大部分是多音字和形近字,解答时要根据意思认真作答.
    【解答】A.“佝偻”应读作“gōu lóu”;
    B.正确.不要把“穗”读作“suì”;
    C.正确.不要把“勒紧”读作“lè jǐn”;
    D.正确.不要把“一抔黄土”写作“yī pōu huáng tǔ“.
    故选:A.
    2.下面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在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的笔下,夜是那么静谧、美好,让人产生无限暇想
    B.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C.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D.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
    【考点】常见易错字.
    【分析】2.C(A、暇﹣遐 B、惟﹣唯 D、刺﹣剌)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仔细分辨所给选项所提供的所有词语,找出错误字词,用排除法去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A.“暇”应为“遐”,属于同音字误用;
    B.“惟”应为“唯”,属于同音字误用;
    C.正确;
    D.“刺”应为“剌”,属于同音字误用;
    故选:C.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适应性教育中,不唯书,不唯上,大胆怀疑等思想和行为往往被视为出格,但在培养创造性时就必须开禁,否则创造教育就是叶公好龙
    B.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身居要职,胸无城府思想顽固僵化,甚至阻挠改革潮流
    C.山水诗经过长期酝酿,最终能够在诗坛上独占鳌头,开宗立派,千秋之功,当属刘宋诗人谢灵运
    D.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
    【考点】成语.
    【分析】此题考查成语的使用,首先学生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其次有些成语还要知道由哪些典故、文章演变流传而来,再次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
    【解答】A.使用正确.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B.使用有误.胸无城府: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句中的意思是褒义想形容人的城府深.
    C.使用有误.独占鳌头:指第一名.句中说的是名列前茅,此处不合语境.
    D.使用有误.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一家三口不能称相濡以沫.
    故选:A.
    4.(成都市中考语文)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条隧道已使用多年,里面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道路泥泞等
    B.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动荡局势,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
    D.在今年的女排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辉煌地取得了八战全胜的战绩,荣获冠军
    【考点】病句辨析与修改.
    【分析】本题要结合病句的类型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悉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句子成分残缺、搭配不当、意思重复、前后矛盾、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句式杂糅、句意不明、顺序颠倒等,然后通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辨析句子是否存在语病.
    【解答】A.句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在句末加上“问题”即可;
    B.没有语病;
    C.否定词运用不当,在“和平”后面加上“没”即可;
    D.语序颠倒,将“辉煌”放到“战绩”前即可.
    故选;B.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满分0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考点】多音字.
    【解答】(1)A(3 分.“谢”,道歉) (2)C(3 分.“于”,从,在) (3)C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B.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贫民)              D.长跪而谢之(感谢)
    【考点】文言实词.
    【分析】参考译文: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解答】(成都市中考语文)A句意: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易:交换
    B句意:秦王勃然大怒.怫然:盛怒的样子
    C句意: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布衣:平民
    D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谢”,道歉
    故选:D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发                            野芳发而幽香.
    【考点】一词多义.
    【分析】参考译文: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解答】A.句意: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之:用于主谓之间. 大臣官吏以及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人.之:的.
    B.句意: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素:白色;吴广平时对人友善.素:一向,平时.
    C.句意: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于:从;在兵败之时委臣以重任.于:在.
    D.句意: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发:发作;春天的时候,野花开满山.发:开放.
    故选:C.
    7.(成都市中考语文)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考点】内容主旨.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分析理解相关词句,分析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A.正确.
    B.有误.“专诸、聂政、要离”都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所以题干中“这些平庸之人”是错误的.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三、翻译,默写(共10分)
    8.(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文: 如今我拿十倍的方圆十倍的土地,让你扩充领土,你却违抗我,不是看不起我吗? 
    ②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韩国、魏国会灭亡,灭亡,但安陵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
    【考点】文言翻译.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原则,坚持“文、达、雅”原则.注意倒装与省略现象.
    【解答】①如今我拿十倍的方圆十倍的土地,让你扩充领土,你却违抗我,不是看不起我吗?(注意反问语气的翻译)
    ②韩国、魏国会灭亡,灭亡,但安陵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注意两个“以”的用法)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
    ①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
    ②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③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2)在刘方平的《月夜》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任选一首默写,先写题目,然后默写。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常见易错字.
    【分析】本题为连续性默写,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解答】(1)①斜晖脉脉水悠悠  (重点字:晖、脉)
    ②长烟落日孤城闭       (重点字:长烟)
    ③零落成泥碾作尘      (重点字:零、碾)
    (2)①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重点字:阑、暖)
    ②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重点字:僵、戍、阑)
    四、(成都市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10.
    从历史中学什么
    ①历史是一株古树,斑驳中隐含着清晰地年轮;历史是一部旧书,久远中弥漫着醉人的馨香;历史是一位长者,沧桑中印记着丰富的过往。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把握其精要,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
    ②学会一种思维﹣﹣历史思维。人类历史长河漫漫,气象万千,如果不懂历史思维,不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极有可能迷失在资料与细节的汪洋之中。因此,学习历史,首先学会运用历史思维,掌握历史的辩证法。历史思维主要包括三点:一是长时段的视域。观察问题,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不能基于个别时段的历史现象,轻率作出长时段的历史结论。要坚持将研究对象置于较长的历史时期冷静观察、深入分析。二是整体的视域。不能见孤木以为森林,不能用局部的考察代替整体的把握,更不能用个别案
    例的结论代替对全局的认识。三是发展的眼光。不能把研究对象静止化,要善于从纷繁变幻的社会现象中探索变化原因、发现变化规律、把握变化本质。掌握了历史思维,做事就会着眼长远,不斤斤计较于一时得失;就会善谋全局、总揽八方,不因枝节失大体;就会因时应变,善于引领潮流,“不畏浮云遮望眼”。
    ③掌握一种本领﹣﹣鉴古知今。人们记录历史,研究历史,绝非仅为发思古之幽情。司马迁说写史是“述往事,思来者”。他的《史记》令古今迷惘者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可了解治乱盛衰之源,通晓兴衰成败之道。以史为鉴,服务当前,以史经世。德国总统勃朗特在二战之后向犹太死难者的惊世一跪,不仅没有辱没他以及德意志民族的形象,反而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相反,日本国家首脑参拜“靖国神社”,祭拜二战要犯,即便他们翻扣了历史这面镜子,但勃朗特这面镜子却折射出一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事实上,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我们都要从演变的历史中,从前人处理、应对的成败得失中,学到有益的东西。我们必须回望历史,审慎判定所处的时代方位。
    ④养成一种品格﹣﹣砥砺气节。人类历史之河波澜壮阔、奔腾浩瀚,个人在其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一个真正懂得历史的人,不会过分在意一己荣辱得失,而更关心这条长河的未来走向。如古人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抚今追昔,会感受到一股贯通古今、回荡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开阔胸怀,善于从历史因革损益中、从前人成败利钝中砥砺气节。中国历史具有教化功能,主张通过真实的记载弘扬道德、培育正气、警醒后人。我们应从前人立身行事、所言所行、身世沉浮中,定是非、辨善恶、明得失。
    ⑤历史是一把严苛的标尺,度量分毫误差;历史又是一眼灵动的清泉,滋养贫瘠的心田。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③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考点】议论文阅读综合;提取论点;论证方法;论证过程.
    【分析】这篇文章开头将历史比作古树、旧书、长者,引出了中心论点“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把握其精要,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接着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从要学会历史思维、要掌握鉴古知今的本领、要养成砥砺气节的品格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突出了历史的意义.
    【解答】(成都市中考语文)(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这篇文章开头将历史比作古树、旧书、长者,引出了中心论点“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把握其精要,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
    (2)本题主要考查语段的论证思路,通读语段,这段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学会历史思维”,接着分析了原因,然后阐述了什么是历史思维,最后指出掌握了历史思维的意义.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举了德国总理和日本首相的事例,是举例论证,这两个事例形成了正反对比,是对比论证;然后按照论证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解答即可.
    答案:
    (1)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把握其精要,从文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
    (2)首先提出分论点:要学会历史思维,接着分析要有历史思维的原因,然后从三方面阐释了历史思维的含义,最后总结掌握历史思维的意义.(3)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列举了德国总理勃朗特惊世一跪和日本首脑参拜“靖国神社”的事例,并将两事例对比,表现了二者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具体突出地证明了本段要掌握鉴古知今本领的观点,进而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作文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也说过,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动力源泉,兴趣对我们获得知识、取得成就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运动能使人健康勇敢,读书能使人博学睿智,音乐能使人优雅高贵……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它给你的成长带来了什么?
    请以“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
    ②所填内容应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选取,但并不局限于以上列举的内容;
    ③不少于 600 字。
    【考点】命题作文.
    【分析】这是一篇命半题作文,它容易让考生寻找到写作思路,但想写好它,却有点难度,写此类作文时,我们应该多思考,既能打开思路,也要围绕话题来写,做到不跑题的基本要求.
    【审题立意】题目中的“伴”和“成长”一词,应是本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本题目可以这样理解:陪伴我成长的东西,在写作文时,成长和那种东西两条线索都要写到.
    【误区指南】作文的写作要求比较宽泛,只要围绕成长来写即可,写作自由度较大,但本作文也有一个写作要求:不得围绕成长空发议论,我们写作文时要注意这一点.
    【形式创新】从本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立意,一个是写成长中的事情,另一个是写成长中的感觉.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不太适合写议论文.
    【解答】(成都市中考语文)【例文】
    幸福伴我成长
        从小到大,幸福就在我身边,它如炉火般温暖着我,如鱼水滋养着我,伴我成长.
    在我六七岁时,我就爱上了花草草,像梨花、牵牛花、菊花、桃花、含羞草…这些花草,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爱上了种花种草.
    春天来了,我把我收藏好的牵牛花籽儿,一颗黑色的种子种在了我家后院里.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牵牛花籽儿也破土而出了,慢慢那的长出了两片绿绿的叶子,像一个刚刚坠地的小娃娃,经不起一丝的伤害.我给她取名为“艳艳”.不久,艳艳结出了一个小小的花骨朵儿.我开心极了!这一开心,让我忘记了早上为她浇水了.
    正午,太阳火辣辣的,我家的自来水也热起来了.上午没浇水的牵牛花,现在变成了一个多病的老人,已经奄奄一息了.我急急忙忙捧着水,浇在她身上那.下午我再来看时,花骨朵儿已经掉在地上了.我大声哭了起来.哭声引来了父母.问我:“宝贝,你哭什么呀?”我边哭边说,用手指着已经枯萎的牵牛花:“她落了…她落了…”母亲说:“宝贝,别哭,她睡了,她睡觉觉了.”“真的?”我开心地问道.父母点了点头.
    第二天一早,父母就悄悄地上了山,为我找牵牛花.在坎坷的山路上行走,不时被茅草割出血,不时被石头绊倒.看到有类似牵牛花的就赶快跑过去看看.终于找到了一株未开的牵牛花.这些都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我开心极了,把她栽在后院里.
    在我的精心呵护下,不久,牵牛花开了,开出了一朵美丽的天蓝色的花.我知道,这里面包含着父母的良苦用心和我辛勤的汗水.那时,我感到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在心头涌动.父母的爱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幸福真奇妙,幸福真美丽.幸福伴你我成长.
    一、诗歌鉴赏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辋川六言(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
    (2)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
    【考点】诗歌阅读综合.
    【分析】这是一首田园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追求.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诗人的追求即可.
    【解答】(成都市中考语文)(1)描述,即是用生动的语言描写.阅读全诗,了解诗歌的意境,在此基础上,选择前两句诗中的任何一句,抓住关键词语“孤烟”“远村”“独树”“高原”等,从景物及其特点上加以描绘,使用生动的形容词,运用修辞手法,突出画面感.
    (2)了解全诗内容,从前两句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是安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的意思是: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安于清贫.
    答案:(1)示例: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松.
    (2)诗人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于清贫的宁静生话.
    译文: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2分)
    13.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成王封伯禽于鲁于: 把 
②吾于天下亦不轻矣亦: 也 
③犹恐失天下之士犹: 还 
④守之以恭者恭: 恭敬,谦逊有礼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译文: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②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译文: 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 
    (5)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一词多义;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
    【分析】译文: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
        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解答】(成都市中考语文)(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周成王把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于:把;
    ②句意为: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亦:也;
    ③句意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犹:还;
    ④句意为: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恭:恭敬,谦逊有礼.
    (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有:“慎”,谦虚谨慎.句意为: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②句中重点词有:“然”,尽管这样;“沐”,洗头;“吐哺”,指停下吃饭.句意为: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
    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答案:
    (1)①把;②也;③还;④恭敬,谦逊有礼.
    (2)①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②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
    (3)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
    14.名著阅读
    (1)阅读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幸运就像市场,许多时候,如果你能多呆一会儿,价格就降会下来,有时它又像西比拉卖神谕集那样,起初整套地出售,然后一次次地毁掉其中几卷,余下的却仍要全书的价钱。因为正如常谚所说,机会“先把其前额头发让你抓,如果你不及时抓住,它就会给个光头让你抓”,或者至少,它先给你容易抓的瓶把,如果你不及时抓住,就给你个难抓的瓶身。在事情初起之际抓住最佳时机,绝对是至高无上的智慧。
    这段话的作者是 培根 ,本语段主要阐述了 我们要在事情初起之际抓住最佳时机  的道理。
    (2)在“全民读书月”中,光明中学举行了“名著书评”活动,同学们写出了许多高度概括、语言精炼的
    书评,读罢令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例如:
    《伊索寓言》:简洁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格列佛游记》:清新的文字,奇异的想象,辛辣的讽刺,将读者带入一个奇异的幻境。
    请仿照以上书评的形式,为下列名著写上精彩的书评。(可以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来写)
    《水浒》: 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塑造了一群行侠仗义的英雄形象 。
    【考点】名著综合.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名著综合,解答此题要结合所给材料和名著内容作答.
    【解答】(1)本题要结合名著中的故事情节来分析,在平时学习中,对教材中要求掌握名著,一定要准确识记故事情节.结合自己掌握的名著内容,认真揣摩,就一定会得出答案.
    (2)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作品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答案:(1)培根 我们要在事情初起之际抓住最佳时机.
    (2)《水浒》: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塑造了一群行侠仗义的英雄形象.
    15.
    (成都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心 泉
    ①初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寻找“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凝神倾听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从此,这一涧清泉,便在我生命的最深处。
    ②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冷冷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甘冽鲜洁的清泉,以及观泉、听泉者的身影。这身影,杂夹着青石、鸟影、梅枝,掺和些月光、清风、松色。
    ③我曾许多次在旅途中邂逅泉,泉水像那些绿色透明的藤蔓,不时地从脚下的石缝里爬出,从头顶的峭壁上挂下来,或滴珠,或一线,或几绺,或成瀑。它在大地上漫步行走时,随时随地会把不同形状的山体的不同情态,用水质的声音演奏出来,像琴,像笛,像钟,像磐。发出的铮铮泉水声是人间最美的音乐。立于澄澈的泉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我掬泉浣面,饮泉入腹,以泉为镜,发现微涩的一张脸已“水色”丰足。
    ④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人生的生存秩序结婚、生子、柴米油盐等等淹没了它的身影。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好,失也好,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清泉从地层深处喷涌而出,历尽了脱胎换骨的磨砺,只剩下一身的清白。它是尘世间最纯净的东西。从古到今,它不间断地流淌着,阅尽世间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它何曾因风霜雨雪而萎缩移易,又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适自得。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应有泉。心中有泉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登,不变心性;也才能有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用心泉浇灌真善美之花。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夹着热血带着体温的生机勃勃的精神的清泉,屈子字字珠玑的楚辞;李白气概奇伟的诗歌;东坡闳肆奔放的散文;司马迁的传记,黑格尔的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钢琴曲,梵高的绘画……这些历尽磨难的艺术家以精神的清泉赋予人类文明以尊严与高贵。也有一些心中有“圣泉”的人,以其化育万物的慈爱熔铸一个民族的精神,譬如孔子,释加牟尼,还有圣雄甘地。
    ⑤这些源于高贵的心灵的精神清泉,汩汩流进我的心灵,源源不断地渗入我的肌肤与内脏,在我的血管里流淌。它洗去我肺腑中的浑浊,还我以洁净;它冲刷我骨子里的怯懦,还我以刚健;它扑灭我脾脏里的躁火,还我以平和。它疏通血脉,打通经络,以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大地与天宇的生命潮汐。我呼吸天地的湛然清气与浩然正气。清泉流入我的身体,我会从心灵深处听到絮絮低语的泉声。每逢在人生的旷野上迷失,我会观照着流泉的走向,寻找前进的方向。
    ⑥奔波于万丈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心中都有一汪清泉。只因尘世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遮掩了它的清碧透明。生命不能承受无泉之痛,真正优秀的人生更是如此。现代人的心灵缺少清泉。这种清泉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就像爱。我等凡俗之人,当用淡泊宁静的心怀澄清心泉,用心泉冲刷人欲物欲,用心泉涤尽如尘的烦扰。
    ⑦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更重要的是创造心泉,创造精神的心泉。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1)作者阅读了王维的《山居秋暝》后,对“泉”的感知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2)第①自然段中,作者说:“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字的妙处。
    (3)那些“源于高贵心灵的精神清泉”给了作者怎样的帮助和影响?
    (4)如何理解“人生之美,正在于此”这句话?
    (5)阅读第④段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自己阅读或欣赏过的某一文学艺术作品,谈谈它是如何给你以精神的洗礼的。
    【考点(成都市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散文写了作者在读《山居秋暝》后,对泉的感知和认识过程,表现“人生之美,美在心泉”的主旨.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②),作者在阅读中品味泉;第二部分(③),作者在生活中对泉的追寻;第三部分(④~⑦),作者从心灵中感受泉,认识到心泉即为精神之泉,它体现了人生之美.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思路的梳理.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标志性语句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开头写“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表现这是作者在阅读中品味泉,对泉的认识还停留在“意象”的层面;“我曾在旅途中邂逅泉”,表现作者在读书之后,于生活中寻找泉,对泉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应有泉” “这些源于高贵的心灵的精神清泉,汩汩流进我的心灵,源源不断地渗入我的肌肤与内脏”,这表现作者在用心灵去感受泉,开始体会泉的精神内涵.所以可以看出,作者对“泉”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的三个阶段.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联系前后文内容可以看出,这是“我” 寻找“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时的一句景物描写句,其中的“浸”字是为了表现出月光的清明澄澈、晶莹透明的特点,“浸”还表现出作者与月光的融合,表现作者的陶醉之感.
    (3)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及概括能力.“源于高贵心灵的精神清泉”这个语句出自第五段,在第五段及其附近寻找答案,可以读到这些语句,“它洗去我肺腑中的浑浊,还我以洁净;它冲刷我骨子里的怯懦,还我以刚健;它扑灭我脾脏里的躁火,还我以平和.它疏通血脉,打通经络,以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大地与天宇的生命潮汐.我呼吸天地的湛然清气与浩然正气.清泉流入我的身体,我会从心灵深处听到絮絮低语的泉声.每逢在人生的旷野上迷失,我会观照着流泉的走向,寻找前进的方向”,读这些语句可知,主要写了三方面的影响,即:还我以洁净、刚健、平和;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生命;指引我人生前进的方向.对应分值三分,可确定无疑.
    (4)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文章的主旨去分析理解.“人生之美,正在于此”理解此句的关键在理解“此”.结合前文语句“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更重要的是创造心泉,创造精神的心泉.人生之美,正在于此”可知,“此”即心泉.意思是说:心泉之所以让人生美丽,是因为有了它,人们的思想、精神才会更加深刻纯净,生命更加鲜活丰盈,人生更加充实美丽.
    (5)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与运用.这是一道开放性题,解答时举出自己的阅读经历,浅谈感受即可.注意表述语句的流畅,内容的丰富.
    答案:
    (1)在阅读中品味泉(原文有“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在生活中追寻泉(原文有“我曾在旅途中邂逅泉”);从心灵中感受泉(原文有“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应有泉”).
    (2)“浸”字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陶醉之感.
    (3)还我以洁净、刚健、平和;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生命;指引我人生前进的方向.
    (4)人生之美,美在心泉.通过对心泉的创造、观照、倾听,人们的思想、精神更加深刻纯净,生命更加鲜活丰盈,人生更加充实美丽.
    (5)示例: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因为成绩下降而灰心丧气,那天读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我看到了一个身处逆境却知足常乐,却乐观豁达的苏轼,我再去读苏轼留下的其他诗作,更是被他面对坎坷却乐观对待的精神感动.我只是一个中学生,成绩的下降比起苏轼的坎坷算得了什么?于是我振作精神,努力奋斗,终于获得好成绩.
    四、语言运用
    16.(成都市中考语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3月19日下午,由成都市文明办、成都市语委、成都市教育局(微博)主办的以“传承汉字国粹 弘扬华夏文明”为主题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都市选拔赛总决赛举行,成都市棕北中学、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成都石室联合中学、成都外国语学校的“学霸字典”经过成都赛区重重选拔走进了比赛的现场,经过二十一轮的激烈角逐,成都市棕北中学的同学获得了此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都总决赛冠军,将代表成都市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四川赛区比赛。
        材料二:当主考官念出“烀土豆”时,场下的很多观众都很茫然,但场上比赛的学生却写对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学生竟然说是根据意思猜测的。“其实很多汉字都是来源于生活,我感觉应该这样写,竟然真的就是对的!”
        材料三: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负屃、鸱吻,“学霸字典”王婧涵一气呵成写下这传说中的龙生九子名称。平时的生活中,王婧涵特别喜欢阅读。“书很有趣,有很多词语,比如说‘葳蕤’‘云谲波诡’我就是从《甄嬛传》这本书里面学到的。而它的语言也很美,把汉字的美发挥到了一种极致”。
    材料四:时常会有学生不知道某个字怎么写,但是他们能够从主考官对这个词语的解释中,分析揣摩正确的写法。指导老师杨老师告诉记者,平时学生们并不是单纯地靠记忆来写这些字,而是基于对汉字字理的分析,领悟到了汉字的内涵,所以就很有可能写对。
    ①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内容。(不超过30字)
    ②从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中,你能得到哪些学习语言文字的方法?
    ③不少观众在看过听写大会后,一方面反思自己书写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则质疑出的题目太偏太难,
    偏离生活:比如龙生九子的名称等太古太老了,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了,应该多出一些日常使用频率高的
    词语。对此,你怎么看?
    【考点】综合读写;提取新闻信息.
    【分析】此题考察了材料的概括、材料分析综合能力、对某种现象发表看法的能力.
    【解答】①此题考察了材料的概括.
    概括时,应抓住几个关键词语:成都市棕北中学、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都选拔赛总决赛、获得冠军.
    ②此题考察了材料分析综合能力.
    从材料二中可得出结论: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从材料三中可得出结论:多阅读文本,增加积累.
    从材料四中可得出结论:理解汉字字理,领悟汉字内涵.
    ③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某种现象发表看法的能力,要注意先表明观点,然后阐释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回答此题时应注意,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回答理由.
    理由不能太偏激,应是主旋律.
    答案:
    ①成都市棕北中学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都选拔赛总决赛中获得冠军.(成都市棕北中学获得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都选拔赛总决赛冠军.)
    ②(1)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2)多阅读文本,增加积累.(3)理解汉字字理,领悟汉字内涵.(答到一点得 1 分,两点得 2 分,三点得 4 分)
    ③示例:我认为题目不偏.(观点 1 分)汉字听写大会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表现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上,正因为就龙生九子等题目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不高,如果没用类似听写大会这样的媒介,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那这类的汉字文化也就可能逐渐彻底地消失了.可以说,听写大会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汉字文化.所以我认为题目不偏.(理由 3 分)
    第1页(共3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