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知识点是很多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一下2019中考化学常见考点总结。 ![]() 1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1溶解度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 (1)溶解度 量的关系:表示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间的关系 条件:①与温度有关(气体还跟压强有关) ②一定是饱和溶液 表示方法:用克表示,即单位是克 运算公式:溶解度=溶质质量/100g (2)质量分数 量的关系: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间的关系 条件:①与温度、压强无关 ②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但溶解溶质的质量不能超过溶解度 表示方法:用%表示,即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运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1溶液的一般配制步骤 1.按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签。 2.按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 1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1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又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