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载试题 ☆☆☆ 一、名著导读(14分) 1.填空题 (1)人们提出“在新时代,要做保尔还是比尔”的新命题。与比尔·盖茨相提并论的保尔,就是( )(国家)( )(作者)(《 》)中的主人公( ) ,他受( )等人影响很大,经过艰苦的锻炼,成为共产主义战士。 (2)傅雷是一位杰出的( )家,他还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儿子的教育中。在他去世十几年后,他的家人将他与儿子的来往书信辑录为(《 》),收录了( )年到( )年间傅雷及其夫人( )写给两个儿子( )、 书信100多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在国外并最终成为著名( )家的大儿子( )的信件。 (3)在1954年3月24日上午的一封家信中,傅雷表明了自己生活的准则: 第一、( ) 第一、( )第一。 (4)傅雷的教育信条是:先为人,次为( ),再为音乐家,终为( )。 2.判断题 (1)保尔被神父赶出学校了。 ( ) (2)保尔在车站食堂工作是,每天早晨6点到。 ( ) (3)保尔在战争中双目失明了。 ( ) (4)达雅出身工人家庭,最终嫁给了保尔。 ( ) 3.选择题 (1)在下列选择中选出与原文不符的一项( )。 A.保尔13岁时就开始参加革命活动。 B.书中描写了保尔怎样对待监狱、战争、工作友谊、爱情、疾病、挫折等。 C.保尔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典型形象。 D.保尔的初恋是冬妮娅,女友是达雅,妻子是丽达。 (2)下列人物与其他人物不同类的是( )。 A.阿基姆 B.杜巴瓦 C.托卡列夫 D.奥尔利克 (3)以保尔为主人公的名著中多次描绘了一条美丽的河,它是( )。 A.西德维纳河 B.第聂伯河 C.顿河 D.伏尔加河 4.简答题 (1)以保尔为主人公的名著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小说,并说说这部小说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及他(她)的性格特点。 (2)傅雷认为会学的人和不会学的人有何区别? (3)傅雷在一封信中曾经说过:“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这种“父子如朋友”的境界体现在哪里? (4)《傅雷家书》是多篇书信汇编,根据其特点,可以采用哪些方法阅读? 二、诗词赏析(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10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8. 这首诗前两联中各出现了一个“空”字,其中“此地空余黄鹤楼”的“空”意为( ),而“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空”意为( )。(2分) 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通过写黄鹤楼的得名由来,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感情真挚。 B. 后四句想象自己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阁草树葱茏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 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诗黄鹤楼的绝唱。 10.本诗被誉为“唐诗七律之首”,据说李白曾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颔联与颈联的艺术特色。(4分) 三、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陶侃传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①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②,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③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④,而戏贼⑤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劳作,家给人足。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⑥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⑦积雪始晴厅事前余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⑧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钉装船。其综理⑨微密,皆此类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有删节) 【注释】①甓:砖。②致力中原:收复中原失地。③检摄:检查管理。④佃:耕作。⑤戏贼:随意糟蹋。⑥籍:登记。掌:收藏。⑦正会:大年初一皇帝朝会群臣。⑧桓温:东晋权臣。⑨综理:指管理事务的能力。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 (2分) ⑴暮运于斋内 于:( ) ⑵乃以木屑布地 以:( )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人问其故 故:( ) ⑵故自劳耳 故:( ) ⑶是以百姓勤于劳作 是以:( ) ⑷人咸不解所以 咸:( ) 1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正确断句。(2分) 后正会积雪始晴厅事前余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 14.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 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② 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15. 结合内容,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填写在横线上。(4分) 选文用笔简洁,刻画人物极为传神。路遇折稻之人,陶侃命人捉住他并鞭打他,可见他( );造船时命人将锯木所掉之木屑及其多余的竹头都登记在册并收藏起来,可见他( )。 四、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 寂 寞 吴念真 ⑴阿照跟她的爸爸一点都不亲,就连“爸爸”似乎也没叫过几次。 ⑵这个爸爸其实是她的继父。妈妈在她四岁的时候离了婚,把阿照托给外婆照顾,自己跑去北部谋生。 ⑶阿照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带了一个男人来,说是她的新爸爸;不过,她不记得那时候是否叫过他,记得的反而是那男人给了她一个红包,以及她从此改了姓。 ⑷改姓的事被同学问到气、问到烦,所以这个爸爸对她来说不仅陌生,甚至从来都没好感。一直到中学三年级,阿照才被妈妈从外婆家带到北部“团圆”,而且听说这还是那男人的建议,说以后如果要考上好大学,她应该到北部来读高中。那时候妈妈和那男人生的弟弟都已经上小学了。 ⑸男人在工厂当警卫,有时日班有时夜班,妈妈则在同一家工厂帮员工办伙食,早出晚归,一家人始终没交集,各过各的。不久之后,阿照考上台北的高中,租房子自己住,即便假日也很少回去。 ⑹外婆在阿照大三那年过世,不过,之后的寒暑假,阿照也同样很少回家。她给自己的理由是要打工、读书、谈恋爱,其实自己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对那个家根本一点感情也没有。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亲生的儿子太不成材还是怎样,那男人对待两个孩子有很明显的差别待遇,比如跟儿子讲话总是粗声粗气,对阿照则和颜悦色,过年给的红包永远阿照的比较厚,儿子只要稍微嘟囔一声,他就会大声说:“你平常拿的、偷的难道还不够多?” ⑺阿照大学毕业申请到美国学校的那年他从工厂退休,妈妈原本希望阿照先上班赚到钱才出国,没想到他反而鼓励她说念书就要趁年轻。阿照记得那天她跟他说:“爸爸,谢谢!”不过,才一说出口就觉得自己可耻。 ⑻从美国回来后,阿照在外商公司做事。弟弟在她出国的那几年好像出了什么事,偷渡到大陆之后音讯全无,连几年前妈妈胰脏癌过世都没回来。孤孤单单的爸爸也没给阿照增加什么负担,他把房子卖了,钱交给阿照帮他管理,自己住到老人公寓去。 ⑼阿照也一直单身,所以之后几年的假日,他们见面、聊天的次数和时间反而比以前多很多。有一天阿照去看他,他不在,阿照出了大门才看到他坐出租车回来,说是去参加一个军中朋友的葬礼。阿照陪他走回房间的路上他一直沉默着,最后才跟阿照说可不可以帮他买一个简单的相机,说他想帮几个朋友拍照,理由是:“今天老宋那张遗照真不像样!”后来阿照帮他买了。 ⑽去年冬天他过世了。阿照去整理他的遗物,东西不多,其中有一个大纸盒,阿照发现里头装着的是一大叠放大的照片和她买的那部照相机。相机还很新,也许用的次数不多,更也许是他保护得好,因为不仅原装的纸盒都还在,里头还塞满干燥剂并且罩上一个塑料套。 ⑾至于那些照片拍的应该都是他的朋友,都老了,背景有山边果园,有门口,有小巷,也有布满鹅卵石的东部海边,不过每个人还都挺合作,都朝着镜头笑,就连一个躺在病床上插着鼻胃管的老伯伯也一样,甚至还伸出长满老人斑的手臂用弯曲的手指勉强比了一个“V”。 ⑿阿照一边看一边想象着他为了拍这些照片所有可能经历过的孤单的旅程,想象他独自坐在火车或公路车上的身影,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踯躅的样子,他和他们可能吃过的东西、喝过的酒、讲过的话以及最后告别时可能的心情。 ⒀当最后一张照片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阿照先是惊愕,接着便是无法抑制的号啕大哭。照片应该是用自动模式拍的,他把妈妈、弟弟、还有阿照留在家里的照片,都拿去翻照、放大、加框,然后全部摆在一张桌子上,而他就坐后面用手环抱着那三个相框朝着镜头笑。 ⒁照片下边就像早年那些老照片的形式一般印上了一行字,写着:“魏家阖府团圆,民国九十八年秋。”阿照说,那时候她才了解那个男人那么深沉而无言的寂寞。 (选自《那些人,那些事》,有删改) 16.阅读文章⑴—⑹段,说说“阿照跟她的爸爸一点都不亲”的原因。(6分) 17. 读第⑺段画横线的句子,结合上下文思考,阿照为什么“觉得自己可耻”?(4分) 18.结合文章的具体情节,分析阿照与继父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6分) 19.阅读全文,概括文章题目“寂寞”的深刻含义。(4分) 五、写作(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 福生于所畏,祸起于所忽。 ——明˙宋濂 【注】所畏:有所畏惧。所忽:有所忽视。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