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图说明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通过图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上的差异,说明制造业在本区工业中的主导地位,读图说明本区工业区的分布特征。 4.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5.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片和资料,或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欧洲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繁荣的旅游业。 6.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 结构分析 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一超多极的发展趋势,其中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联合体,其国民生产总值甚至超过了美、日。同时,欧盟还在不断的发展扩大,欧洲统一大市场的运行使欧盟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更加重要,与中国的联系也越加紧密。因此在教材中特别突出了欧盟的内容。 本节教材旨在以面带点,重点不是让学生了解系统的区域地理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并能举一反三。因此,教材中以欧洲西部经济的发展为核心,展开叙述了欧盟的工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同时以经济发展特点带出自然环境背景。通过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的内容,引导学生发掘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教学内容结构如下。 内容点析 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是欧洲西部的突出特征。教材由此作为切入点,而没有像传统教材那样从系统介绍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入手,体现了编写者力求突出重点,而不求面面俱到的特点。 同时,欧洲西部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推动欧洲各国求同存异,走向联合的动力。因此,突出介绍欧盟这个组织,将欧洲西部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从中窥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极具现实意义。 以经济特征为中心,以自然环境为背景;突出区域共性,略写各国差异,也是这段教材编写的独到之处。 2.关于欧盟 为什么要建立欧洲联盟?欧盟给本区的人民带来了哪些利益?对这些内容,教材的介绍相当简洁,主要是通过一幅示意图加以说明,回避了复杂的政治因素和国际经济关系背景。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角度来体现欧盟的作用,十分符合 学生的认识水平。 示意图从5个方面说明了欧盟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欧盟已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共同外贸、农业和渔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建立了总预算制度。1993年1月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在欧盟成员国,汽车司机过境不必办税务手续,人们可自由越境采购、旅游、工作和退休。一个长达3万多千米的公路网连通欧盟各国。1997年10月,欧盟15国签署了《阿姆斯特丹条约》,在加强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及内政司法合作方面取得进展。1999年1月1日欧元已如期启动。一个没有国界的大欧洲已逐渐形成。 欧盟的建立对于欧洲各国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推动科技发展,促进内外贸易发展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此,欧洲各国可以以同一种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发言,形成同一种势力与美国代表的世界强势集团抗衡,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可小视的力量。而这正是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做到的。因此,对于欧洲西部,联合才能受益。 3.P58“活动” 活动1从欧盟的15个成员国出发,让学生读图了解主要的欧洲国家和首都,了解欧洲的政治地图格局。欧洲国家众多,名城广布。在这里对于重要地名可要求熟悉,并能在地图上指出其位置,不必死记。有关各城市的独特面貌,可在后文讲授旅游业时适当展开。 活动2通过分析图表和数据,从对外贸易的角度体现欧盟在世界的经济地位。图表强调了对外贸易分进口、出口两个方面,二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外贸水平共同标志,不可偏废。 此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当今世界经济状况呈现一超多极的发展。美国是超级大国,日本是经济大国,而欧盟在经济上以联合的优势,与美、日成三足鼎立之势。1998年欧盟15国国民生产总值约8.8万亿美元,区外贸易总额近1.8万亿美元,均超过美、日。第二,本区进出口额在世界上的比重,出口大于进口。第三,为什么以轮船的图形表示本区进出口的比重呢?可引导学生思考海陆位置和交通条件对本区外贸的影响。第四,由图中可以看到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发展迅速,但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4.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这是除日本外,本教材介绍到的第二个经济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特征既具有发达国家的共性,又具有区域个性。本课教材重点介绍其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方面,以加深学生对发达国家的了解。 欧洲地区经济发达首先表现为工业发达。在工业方面,本区可圈可点之处很多。例如,从历史上看,这里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看,德、法、英等国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从部门结构看,制造业比重高,采矿业比重低,传统制造业比重在减少,尖端工业占优势;从对外贸易水平看,欧洲西部向发展中国家出口高科技工业产品(如计算机、飞机、汽车、通信工具、精密仪器、高级机电产品、化工产品、成套设备等),附加值高的轻工业产品(如高档时装、香水、家用电器等生活消费品),以及深加工的农产品(如高档食品、饮料和酒类、优质水果和花卉、乳肉制品等)。从国外进口价格较低的原材料、燃料和粮食,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为欧洲西部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由于制造业比重高是发达国家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发达国家工业区别于发展中国家工业的主要特征,所以本段教材以此为标题。 图8.17“不同国家GDP与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的关系”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制造业的从业人数方面的相关性,更直观地表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图中选取的德、法、英是本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尤其以德国最为突出。而发展中国家则以三个不同类型的亚洲国家为代表:工业落后,资源缺乏的山国尼泊尔;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印度;单一经济问题突出的农矿业国家马来西亚。图表表明,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与其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水平较低,从业人数比重少(低于20%)直接相关。 通过学生读图8.18“欧洲西部工业区示意”,了解欧洲西部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多而密集,呈十字型分布。欧洲一些著名的工业区在教材文字及分布图中没有注明,如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盆地,英国的伦敦地区及英格兰中部地区等,教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