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张仲素《秋夜曲》阅读练习及答案【含译文】

http://www.newdu.com 2019-06-19 语文备课大师 佚名 参加讨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3.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
    4.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5.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6.“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7.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4分)
    8.“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4分)
    9.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身份的人?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0.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3分,每点1分)
    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2分,“思念”“关心”各1分)
    3.“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3分,大意对即可)
    4.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画龙点睛,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原来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夜晚,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3分,言之有理即可。)
    5.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6.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7.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2分)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2分)
    8.照应诗题(1分);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1分);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1分);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1分)。
    9.诗中的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1分)诗歌表现她因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她对丈夫的关心、思念之情。(1分)
    从“征衣莫寄”可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夜正长”、“通夕”表现了她一夜未眠,曲折的反映了夜的凄清,人的孤寂;而“莫飞霜”则表现她对“征人”的关心和惦念。(2分)
    10.借助动景,以动衬静创造意境、表达情感。“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了夜的凄清;“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孤寂。(或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分析合理,亦可得分。)(4分)。
    参考译文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
    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
    突然想起还没有给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