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学习计划、复习资料!

中考网-中考真题答案下载-中考试题库-中考成绩查询-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中考查分网-中考网-中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训练及答案(含译文及赏析)

http://www.newdu.com 2019-06-19 语文备课大师 佚名 参加讨论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譹?訛断人行,边秋?譺?訛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譻?訛不达,况及未休兵。
    【注释】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3.长:一直,老是。
    【翻译】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扫平。
    【赏读】
    这首诗写于唐代特殊的历史时期,即“安史之乱”之时。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的开头很不寻常,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的五六两句由三四句的望月转入抒情。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最能体现诗人忧虑之情的当数最后两句,当时诗人的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含蓄蕴藉,无限深情。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练习】
    1.结合你所了解的历史,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读了这首诗之后,请你说说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战争频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
    2.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考语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
中考历史
中考地理
中考生物
历史与社会
备考经验